- 年份
- 2024(13444)
- 2023(19183)
- 2022(15896)
- 2021(14608)
- 2020(12013)
- 2019(27244)
- 2018(26958)
- 2017(51272)
- 2016(27871)
- 2015(31318)
- 2014(31265)
- 2013(30805)
- 2012(28777)
- 2011(26120)
- 2010(26707)
- 2009(24936)
- 2008(23879)
- 2007(21390)
- 2006(19201)
- 2005(17627)
- 学科
- 济(113835)
- 经济(113682)
- 管理(81673)
- 业(79446)
- 企(64962)
- 企业(64962)
- 方法(43397)
- 中国(38053)
- 数学(36631)
- 数学方法(36179)
- 农(32447)
- 财(31168)
- 融(29721)
- 金融(29717)
- 业经(29665)
- 银(28907)
- 银行(28853)
- 地方(28824)
- 行(27854)
- 制(27251)
- 学(25585)
- 农业(22368)
- 贸(19797)
- 贸易(19776)
- 务(19543)
- 财务(19462)
- 财务管理(19423)
- 易(19131)
- 理论(19130)
- 企业财务(18532)
- 机构
- 大学(400670)
- 学院(398412)
- 济(158318)
- 经济(154678)
- 管理(151753)
- 研究(141688)
- 理学(129461)
- 理学院(127878)
- 管理学(125649)
- 管理学院(124925)
- 中国(111204)
- 京(87365)
- 科学(87321)
- 财(77569)
- 所(72355)
- 农(66549)
- 研究所(65564)
- 中心(64562)
- 江(61155)
- 财经(60254)
- 业大(58162)
- 北京(56010)
- 范(55240)
- 师范(54701)
- 经(54565)
- 农业(51709)
- 院(51542)
- 州(49762)
- 经济学(47905)
- 财经大学(44659)
- 基金
- 项目(266121)
- 科学(209274)
- 研究(195925)
- 基金(191889)
- 家(167724)
- 国家(166287)
- 科学基金(141948)
- 社会(122823)
- 社会科(116372)
- 社会科学(116344)
- 省(103952)
- 基金项目(101387)
- 自然(91201)
- 教育(89096)
- 自然科(89014)
- 自然科学(88993)
- 划(88076)
- 自然科学基金(87384)
- 编号(80239)
- 资助(78118)
- 成果(66752)
- 重点(60435)
- 发(60001)
- 部(58060)
- 课题(56292)
- 创(55200)
- 创新(51583)
- 国家社会(50566)
- 科研(50430)
- 制(50191)
- 期刊
- 济(182103)
- 经济(182103)
- 研究(124592)
- 中国(85406)
- 学报(64125)
- 农(61645)
- 科学(59469)
- 财(58942)
- 管理(57447)
- 融(49054)
- 金融(49054)
- 大学(48465)
- 教育(47774)
- 学学(45317)
- 农业(41654)
- 技术(33528)
- 业经(29760)
- 财经(29686)
- 经济研究(28142)
- 经(25324)
- 问题(23285)
- 图书(22057)
- 业(21146)
- 理论(19795)
- 科技(19065)
- 版(18631)
- 技术经济(18362)
- 现代(18094)
- 实践(17978)
- 践(17978)
共检索到615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小华 贺文瑾
本文首先运用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分解东中西及八大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收敛性检验,最后采用Weaver-Thomas模型对各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核心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陡降—缓降—缓升”的趋势,各地区以东中西这一方式进行区分的差异及其变化幅度皆明显大于以城市群进行区域划分的方式,区域间差异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空间外溢效应明显内嵌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使其发展日渐趋同;而就收敛速度而言,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缩小趋势明显。(3)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4种动力类型,且半数以上地区的驱动动力保持着较高稳定性;东部地区以创新驱动动力为主,中部地区以内源释放动力为主,西部地区则以市场应用动力为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景帅 张东玲 马翩翩
本文构建了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人类发展指数计算公式对2008~2017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和Kernel密度函数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呈现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超过83.9%的省份存在高高、低低的"俱乐部"特征。分区域来看,整体和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集聚于中低水平,存在"双波峰"两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发展波动性较大,西部地区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本文结论能够为统筹各区域普惠金融协调发展和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原宏 杨治辉
文章使用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于“绝对量”“增量”“增速”“变异程度”四项指标的综合距离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省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半参数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省域层面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空间上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具有较大差异,青海、贵州、西藏的数字金融发展均呈现高增长量、高增速、高波动的特征。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居民金融素养、金融规模均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而投资规模和金融风险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影响。具体来说,投资规模过大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安全性过高会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面板数据聚类 半参数理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琼 张蓝澜 李松林 刘毅
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来探讨2006—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时序上:全国、四大区域及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低下,2018年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中等偏下类型。(2)空间上:中国普惠金融水平以上海和北京为相对高水平起点,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中部塌陷"的空间分布格局。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状态,高—高聚集区多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3)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对本地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金融发展效率和教育与科技所占比重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亚芬 俞万源
[目的]以客家核心区梅州市为例,探讨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以其为客家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计量地理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特征鲜明,经历了萌芽、兴起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凝聚型演变,并呈集中分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程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主要来源于外生和内生动力两方面;外生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交通驱动力,内生动力包括资源驱动力、品牌驱动力和村落拯救驱动力。针对研究结果对客家乡村旅游发展从市场挖掘、政府支持和保护性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启示性建议。[结论]客家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客家乡村振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荔珠 郑艳婷 薛凤旋 李贵才
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其焦点也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群。许多研究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中国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然而,随着中国"发展内需"策略的提出,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和积极推动下,中国内陆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它们的发展特征和机制是否与沿海地区的城市群一致呢?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考察了内陆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该区域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变和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反映出"自上而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通过固定效...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长株潭 内需 动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外部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视角的数字化转型动力机制模型。基于131家商业银行2011—2020年的年报数据,本文创建了商业银行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本文研究发现: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水平,存在商业银行利用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成果降低经营可变成本,从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外部金融科技发展对盈利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边际影响更大;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外部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本文建议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引导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前瞻性地做好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有效监管。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数字化转型 动力机制 转型指数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兴 李晓涵 何奇龙 马九杰
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厘清二者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我国2014—2021年1625个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2)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耦合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东部高、其余区域低”的空间结构特征;(3)全国及各区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相对发展状态不尽平衡;(4)教育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政府适当支持均能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居民素养提升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最终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洪宁
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金融服务,中国也是如此;而正如人类社会伴随着蒸汽机的轰鸣进入工业社会一样,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数字化技术也推动着普惠金融进入新时代。文章从普惠金融的发展与趋势着手,探讨当前中国普惠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
普惠金融 数字化 金融机构 小微企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磊 马金铭
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且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得以实现;对于东部地区、金融排斥较弱的区域和非粮食主产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农地流转程度越高、农户创业活跃度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以环境规制为门槛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齐美东 吴金科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层面数据,从直接、间接两个层面,区域、维度、门槛三重视角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得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深度维度赋能实体经济的效果较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要好;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存在非线性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挥“数字效应”强化区域创新、“普惠效应”提升消费水平、“金融效应”促进资本积累,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娟 张正平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和“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普惠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论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了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约束,最后提出了促进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佘松 张国兴
为了进一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零售业发展的机制研究,本文使用2013-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零售业供给端、需求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供给端零售企业的增加,并减轻了金融集聚对于零售企业融资约束的负面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了需求端零售业销售额的增长,并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于消费者消费的负面影响。国家层面需要积极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减轻零售企业等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增强消费意愿;零售业企业需要积极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企业合作,稳妥推进消费金融发展,刺激居民消费。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潘启娣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4—2019年全国县域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促进经济水平发展,且对农业经济水平影响更明显。研究进一步表明,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有利于县域经济水平发展,也同时促进所在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这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