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97)
- 2023(14324)
- 2022(11406)
- 2021(10110)
- 2020(8032)
- 2019(17685)
- 2018(16936)
- 2017(32172)
- 2016(16963)
- 2015(18537)
- 2014(18136)
- 2013(18039)
- 2012(16878)
- 2011(15306)
- 2010(15580)
- 2009(14610)
- 2008(13518)
- 2007(12151)
- 2006(10935)
- 2005(9957)
- 学科
- 济(76975)
- 经济(76790)
- 业(50660)
- 管理(48284)
- 企(40340)
- 企业(40340)
- 中国(29495)
- 融(26623)
- 金融(26622)
- 方法(26480)
- 银(24925)
- 银行(24887)
- 行(24172)
- 农(23293)
- 地方(22770)
- 业经(22711)
- 数学(21751)
- 数学方法(21628)
- 财(20238)
- 制(17078)
- 农业(16388)
- 贸(14203)
- 贸易(14188)
- 易(13750)
- 产业(13106)
- 学(13105)
- 技术(12367)
- 发(12185)
- 务(12157)
- 财务(12127)
- 机构
- 学院(241937)
- 大学(239570)
- 济(103863)
- 经济(101814)
- 管理(91436)
- 研究(86291)
- 理学(78442)
- 理学院(77525)
- 管理学(76441)
- 管理学院(75989)
- 中国(71153)
- 科学(51728)
- 京(50646)
- 财(48605)
- 农(45904)
- 所(43558)
- 中心(41124)
- 研究所(39485)
- 财经(37906)
- 业大(37013)
- 江(36651)
- 农业(35816)
- 经(34444)
- 经济学(32303)
- 北京(32026)
- 范(31836)
- 师范(31416)
- 院(30680)
- 州(30145)
- 经济学院(29210)
- 基金
- 项目(162307)
- 科学(128189)
- 基金(117704)
- 研究(117665)
- 家(103531)
- 国家(102554)
- 科学基金(87776)
- 社会(79489)
- 社会科(74564)
- 社会科学(74539)
- 省(64719)
- 基金项目(62181)
- 自然(54459)
- 划(53721)
- 自然科(53233)
- 自然科学(53221)
- 自然科学基金(52281)
- 教育(51911)
- 编号(46829)
- 资助(46169)
- 发(40420)
- 成果(37179)
- 重点(36511)
- 创(35005)
- 部(34669)
- 国家社会(33155)
- 创新(32652)
- 课题(32448)
- 发展(32194)
- 展(31688)
- 期刊
- 济(117600)
- 经济(117600)
- 研究(73572)
- 中国(53437)
- 农(42988)
- 学报(40048)
- 融(38154)
- 金融(38154)
- 财(36719)
- 科学(36218)
- 管理(33192)
- 大学(30179)
- 学学(28601)
- 农业(28360)
- 教育(23947)
- 业经(20908)
- 经济研究(19645)
- 财经(18825)
- 技术(18262)
- 经(16213)
- 问题(15120)
- 业(14632)
- 商业(12352)
- 科技(11621)
- 贸(11574)
- 版(11396)
- 技术经济(11319)
- 图书(11160)
- 世界(10910)
- 理论(10861)
共检索到377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静 吕雁琴 赵斌
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刻画中国居民社会福利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社会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社会福利绩效水平不断上升,且在空间上具有正自相关性,并以东部地区省份的“高-高”集聚和西部地区省份的“低-低”集聚为主;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居民社会福利绩效提高,且该促增效应主要通过经济和社会层面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和低城镇化地区产生更大的边际效应;考虑空间因素后,数字普惠金融同时对邻近地区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涂颖清 万建军
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消费扩大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发挥了“数字效应”和“普惠效应”的双重作用。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增加的效应明显高于对农村居民消费增加的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领域的“普惠效应”有待提升。为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金融观念。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天芸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设计居民获得感的综合评价指标,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居民家庭收入、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而提升居民获得感。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作用在中低收入样本和老年群体样本中较为显著。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获得感 家庭 因子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升峰 卢娟红
测算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大部地区较低;城乡居民福利水平东部多数省市差异较大,中部差异不明显,西部地区差异较小;文章对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全国看普惠金融发展缩小了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差距,而分地区看,普惠金融发展扩大了东部地区、缩小了中部地区城乡居民福利差距。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城乡统筹 福利差异 效应测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云波 黄祺雨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基于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社会信任水平,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凭借“普”“惠”的特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缩小收入差距(经济公平)、释放发展机会(机会公平)促进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居民及农村地区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男性、学历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居民在使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受益更多。因此,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提升当前普遍较低的社会信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平 李伯楷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居民发展型消费的规模和占比,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地区第三产业和高技术劳动者的就业比重,该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和东部地区明显更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薛秋童 封思贤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等角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中国的中、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居民消费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农村地区明显强于城镇地区。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重点强化数据治理和风险监管,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环境;引导数字普惠金融绿色发展,促进中国居民绿色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敏 王磊
社会福利满意度是衡量福利需求满足程度和福利水平的"风向标",其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提高社会福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根据辽宁省沈阳、阜新两市居民抽样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居民社会福利满意度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制度设计对城市居民社会福利满意度影响最大,既有正的直接影响又有正的间接影响;福利需求缺口对城市居民社会福利满意度具有负的直接影响,同时福利需求缺口还在制度设计对社会福利满意度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福利预期对社会福利满意度具有负的直接影响;居民的福利政策认知虽对社会福利满意度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福利预期对社会福利满意度具有正的间接影响。
关键词:
社会福利满意度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素芳 李彦超
文章通过构造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指数与城乡居民经济福利指数,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分析普惠金融数字化对城乡居民经济福利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数字化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城乡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有效缩减二者之间的差距,而且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其邻近地区居民经济福利差距。但是该经济福利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可有效缩小东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经济福利差距,但在助力中部和西部地区降低城乡经济福利差距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未来应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并加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倪瑶 成春林
基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数字化特征,将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分为普惠金融数字化前阶段(2005—2010年)和普惠金融数字化后阶段(2011年至今),建立两个阶段的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分别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进行整体回归和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普惠金融数字化前显著地扩大城乡居民福利差异,而普惠金融数字化后则显著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普惠金融数字化后对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影响更大,对中部地区缩小作用减弱,对西部不显著缩小。研究提出加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运营的数字化改造与升级,将普惠金融数字化与扶贫相结合,强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丰富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产品等建议,同时警惕不发达地区因城镇化导致的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拉大。
关键词:
普惠金融 数字化 城乡居民福利差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鲁钊阳 杜雨潼 邓琳钰
数字普惠金融的诞生和发展源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离不开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宗旨。本文在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以我国286个地级市2011~2020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且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方面。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研发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减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欣 芮雪雨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形态,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会因自身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碳排放强度产生非线性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原宏 杨治辉
文章使用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于“绝对量”“增量”“增速”“变异程度”四项指标的综合距离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省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半参数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省域层面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空间上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具有较大差异,青海、贵州、西藏的数字金融发展均呈现高增长量、高增速、高波动的特征。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居民金融素养、金融规模均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而投资规模和金融风险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影响。具体来说,投资规模过大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安全性过高会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面板数据聚类 半参数理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松 周鑫悦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效应,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矛盾。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倒N形,具有抑制效应;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抑制效应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卫平 朱佳 王佳炜 张磊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满足食物消费升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已有文献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研究关注较少。论文基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双向分析视角出发,建立了区域经济体农业生产经营投资收益模型,理论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县域层面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且进一步结合实践场景,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促进现代设施农业优化发展;县域普惠金融市场发育显著带动了该地区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增长,且受到当地财政预算投入的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基于数字授信、专项基金、市场撮合、“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打造融资拓宽机制、回报激励机制、服务优化机制和市场稳定机制,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末提出创新金融服务结构、强化金融科技工具应用、以财政投入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注入、立足产业协同视角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