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359)
- 2023(23553)
- 2022(19770)
- 2021(18247)
- 2020(15258)
- 2019(34755)
- 2018(34360)
- 2017(65088)
- 2016(35429)
- 2015(39841)
- 2014(39814)
- 2013(39500)
- 2012(36744)
- 2011(33297)
- 2010(33709)
- 2009(31368)
- 2008(30434)
- 2007(27521)
- 2006(24209)
- 2005(21647)
- 学科
- 济(148259)
- 经济(148095)
- 业(101679)
- 管理(97972)
- 企(77819)
- 企业(77819)
- 方法(62304)
- 数学(54152)
- 农(53938)
- 数学方法(53479)
- 中国(43479)
- 财(37134)
- 业经(36757)
- 农业(35732)
- 地方(34849)
- 学(32321)
- 融(30417)
- 金融(30413)
- 银(30211)
- 银行(30121)
- 制(29692)
- 行(28950)
- 贸(27314)
- 贸易(27295)
- 易(26486)
- 技术(23208)
- 务(23131)
- 财务(23040)
- 财务管理(22989)
- 理论(22866)
- 机构
- 学院(511506)
- 大学(510220)
- 济(204649)
- 经济(200166)
- 管理(194914)
- 研究(177737)
- 理学(168298)
- 理学院(166328)
- 管理学(163170)
- 管理学院(162263)
- 中国(136589)
- 科学(113085)
- 京(108956)
- 农(104285)
- 财(92960)
- 所(91726)
- 业大(84302)
- 研究所(83696)
- 中心(82660)
- 农业(81367)
- 江(77219)
- 财经(73843)
- 北京(68602)
- 范(67361)
- 经(67201)
- 师范(66555)
- 院(63729)
- 州(62570)
- 经济学(61338)
- 省(55963)
- 基金
- 项目(347484)
- 科学(270568)
- 基金(249726)
- 研究(247628)
- 家(220942)
- 国家(219062)
- 科学基金(185692)
- 社会(155139)
- 社会科(146829)
- 社会科学(146786)
- 省(137713)
- 基金项目(132164)
- 自然(122193)
- 自然科(119329)
- 自然科学(119293)
- 自然科学基金(117142)
- 划(115796)
- 教育(113041)
- 资助(102615)
- 编号(100676)
- 成果(81234)
- 重点(78488)
- 发(76873)
- 部(75142)
- 创(71856)
- 课题(69871)
- 创新(67149)
- 科研(66881)
- 计划(64833)
- 国家社会(63809)
- 期刊
- 济(227222)
- 经济(227222)
- 研究(145983)
- 中国(103158)
- 农(99811)
- 学报(90668)
- 科学(79749)
- 财(70522)
- 管理(69066)
- 大学(67505)
- 农业(67222)
- 学学(64038)
- 融(55777)
- 金融(55777)
- 教育(53631)
- 技术(43582)
- 业经(41011)
- 财经(35522)
- 经济研究(34944)
- 业(33802)
- 问题(30599)
- 经(30530)
- 版(27049)
- 图书(25612)
- 科技(25444)
- 技术经济(24654)
- 业大(24306)
- 理论(23380)
- 统计(22996)
- 商业(22782)
共检索到762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季刚 张哲 汤努尔·哈力克
产业融合的兴旺发展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持续动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传统金融竞争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则不显著;在粮食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而在粮食主产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曹俊勇 张乐柱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差异化、个性化金融产品和业务,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与影响,本文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1省市区域农村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作用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提出理论假设,并分别采用系统GMM方法和门限效应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长趋势明显,发展速度较快,但各个地区发展速度不够均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双重门限特征。最后,结合安徽金寨、河南兰考、广东惠州等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具体实践,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 温涛
本文首先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然后利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本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015年开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后该促进作用更加强烈。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试点区与非试点区、数字普惠金融高水平区和低水平区存在显著差异。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支付便利性和缓解流动性约束两种途径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作用,其中,缓解流动性约束机制在所有区域均成立,而提高支付便利性机制仅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和数字普惠金融高水平区成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康书生 杨娜娜
基于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全国30个省份的乡村产业振兴综合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第一,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基本呈现"东高西低"态势;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第三,在数字普惠金融二级指标中,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乡村产业振兴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且数字化程度促进效果更好。
关键词:
乡村产业振兴 数字普惠金融 固定效应模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覃朝晖 潘昱辰
在测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其促进效应为10.4%;门槛效应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边际效应溢出”趋势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溢出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在区域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但相比东北和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对数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乡村产业溢出红利更为敏感;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区划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进效能呈“N”字型布局。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储佩佩 张娆
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基于农村双创促进机制视角,选取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推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就不同区域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较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升农村创业活跃度与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而间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发挥的中介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正向作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时存在双重门槛,即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逐步跨越两道“门槛”,数字普惠金融将会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一明 温涛
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破解传统的信贷约束和金融排斥,增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和稳健性分析均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在促进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比数字化程度更明显,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分维度的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扩散效应,推动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助农的生态圈,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机械和灌溉等物质生产条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娟 张正平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和“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普惠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论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了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约束,最后提出了促进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文龙 唐湘
【目的/意义】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巨大的收入差距问题,数字普惠金融是破除传统金融排斥,促进收入较低人群享受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未来实现金融扶贫和农村居民共享数字红利的重要途径,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方法】将机制分析与机制验证相结合,从乡村创业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结论/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乡村融资约束,以推动乡村创业的方式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体现出数字红利的特征。为巩固我国扶贫攻坚成果,基于金融视角需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居民数字化素质培养和教育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基于2011—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揭示了不同省域之间的共富效应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边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信贷融资渠道、缩小产业间收入差距,显著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来提升农民共富效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共富效应明显好于使用深度,且乡村产业融合功能越广,其带来的共富效应也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在区域层面也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东部和西部地区偏高而中部地区偏低以及南方高、北方低的分布特征;随着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的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富效应呈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且存在450公里的地理空间边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青霞 刘岳泽
文章利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融合路径和融合效益两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更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崔建军 赵丹玉
本文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评价体系,使用熵权法进行测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是否存在促进作用,运用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和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非线性作用。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门槛效应,且正向影响随门槛值的提高逐渐增加;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间存在显著门槛效应,随着传统金融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出“倒U型”关系。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耿旭令 高歌 李秀婷 董纪昌
本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有助于激发农村居民创业,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机会型创业有更大的扶持作用,覆盖广度可以促进生存型创业、也会通过提高使用深度进一步激发机会型创业。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所掌握的金融常识、所产生的投资行为、投资过程中较高的风险偏好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激励效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居民幸福感以及交易媒介的使用促进居民创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下对创业具有差异化的激励作用。研究结论为我国当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居民创业的内生活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有效服务于农民创业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创业 创业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向玉冰
居民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在金融科技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引发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本文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乐君 寇广增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持续增收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它具有形成产业链、要素融合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可持续等特点,在产业链、主体、利益分享机制上探索了多种发展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既支持农户和合作社内生发展,又要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户参与并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在具体措施上,要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让农户获得更多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