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8)
- 2023(17366)
- 2022(14340)
- 2021(13167)
- 2020(10956)
- 2019(25180)
- 2018(24529)
- 2017(47616)
- 2016(25050)
- 2015(28039)
- 2014(27610)
- 2013(27082)
- 2012(24594)
- 2011(21826)
- 2010(21633)
- 2009(20064)
- 2008(18317)
- 2007(15639)
- 2006(13448)
- 2005(11611)
- 学科
- 济(101494)
- 经济(101383)
- 管理(74201)
- 业(71786)
- 企(60600)
- 企业(60600)
- 方法(50613)
- 数学(44923)
- 数学方法(44373)
- 中国(30560)
- 财(28499)
- 融(28055)
- 金融(28053)
- 银(26097)
- 银行(26064)
- 农(25564)
- 业经(25406)
- 行(25040)
- 地方(20590)
- 制(20005)
- 务(19491)
- 财务(19420)
- 财务管理(19381)
- 学(18894)
- 企业财务(18518)
- 贸(17849)
- 贸易(17836)
- 农业(17664)
- 易(17326)
- 理论(16852)
- 机构
- 大学(346553)
- 学院(343883)
- 管理(142066)
- 济(139676)
- 经济(136810)
- 理学(124574)
- 理学院(123317)
- 管理学(121147)
- 管理学院(120529)
- 研究(107039)
- 中国(86192)
- 京(71357)
- 财(65229)
- 科学(64092)
- 财经(53623)
- 中心(52192)
- 所(50217)
- 农(49590)
- 业大(49261)
- 经(49095)
- 江(47435)
- 研究所(45967)
- 北京(44482)
- 经济学(43505)
- 范(43489)
- 师范(43097)
- 财经大学(40546)
- 经济学院(39638)
- 州(39597)
- 院(39587)
- 基金
- 项目(245375)
- 科学(194714)
- 研究(180712)
- 基金(180688)
- 家(155836)
- 国家(154558)
- 科学基金(135419)
- 社会(115893)
- 社会科(110169)
- 社会科学(110142)
- 基金项目(95651)
- 省(94448)
- 自然(87498)
- 自然科(85556)
- 自然科学(85538)
- 自然科学基金(84003)
- 教育(82954)
- 划(79310)
- 资助(74455)
- 编号(73723)
- 成果(58125)
- 部(54289)
- 重点(54004)
- 创(51508)
- 发(51116)
- 课题(48780)
- 国家社会(48540)
- 创新(48021)
- 教育部(47618)
- 科研(47275)
- 期刊
- 济(138779)
- 经济(138779)
- 研究(99104)
- 中国(60707)
- 学报(51440)
- 管理(49764)
- 财(49594)
- 科学(46668)
- 农(43429)
- 融(41407)
- 金融(41407)
- 大学(40227)
- 学学(37653)
- 教育(35652)
- 技术(29999)
- 农业(29603)
- 财经(25801)
- 经济研究(22952)
- 业经(22823)
- 经(21953)
- 图书(19946)
- 理论(17804)
- 问题(17659)
- 实践(16419)
- 践(16419)
- 统计(16165)
- 技术经济(16123)
- 科技(15661)
- 商业(15072)
- 业(14832)
共检索到489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方能胜 郭福森 路晓蒙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数字金融普惠指数(DFIIC)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深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非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但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整体上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体现了老年群体中数字鸿沟的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一定学历、社会互动高以及偏好风险的老年群体,能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下降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发展适合的数字普惠金融减少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老年人幸福感 数字鸿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求川 马梦莹 李响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高学历居民和低年龄段居民中尤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改善地区经济环境、提升地区GDP水平;在微观层面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田馨滦 张晓娟
本文基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1个村庄的观察数据,针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群体,实证探究了收入、文化服务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收入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正向影响依然存在;文化服务满意度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具有比收入更显著的影响;不同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不一,其中文化活动室与图书阅览室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清 吴成颂
采用CHFS微观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Ordered-Probit回归结果表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都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且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高于正规金融。进一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社会资本的增加而递减。这表明正规金融发展会进一步扩大高收入和低收入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而非正规金融有助于缩小高社会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促进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清 吴成颂
采用CHFS微观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Ordered-Probit回归结果表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都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且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高于正规金融。进一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社会资本的增加而递减。这表明正规金融发展会进一步扩大高收入和低收入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而非正规金融有助于缩小高社会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汪连杰
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系统分析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对城乡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既呈现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性别、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同样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环境治理 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思博 赵大伟 严文群
居民投资行为的老龄化影响是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有效提高老龄人口的金融市场参与程度,积极释放老年群体金融消费活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综合性社会互动指标;其次,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互动对老年群体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发现社会互动强度越高,老年人越倾向于参与正规风险金融市场;再次,通过逐步回归和KHB中介检验法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内生性互动能通过信息获得、情感认同以及社会规范三种渠道来部分影响老年人的正规风险金融市场参与。研究结论为老年人参与金融市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视角。据此,政府应充分关注社会互动这一非正式制度对于老年金融市场的效用,发挥内生互动机制在降低信息关注成本、提升金融素养与建立合理风险偏好上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家庭金融健康水平,改进投资策略、控制投资风险、提高资产收益、促进金融市场繁荣。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继辉 王泽荣
基于2015、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评估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地提升了家庭消费水平,在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基准结论依然稳健。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低消费水平家庭的人均消费,增加家庭在食品、家庭设备、交通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来提升家庭消费;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还能通过提高金融素养、缓解流动性约束和提升支付便捷性等渠道来实现家庭消费水平的改善,且这三个机制约解释了基准效应的68.9%。数字普惠金融正向消费效应的主要受益群体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家庭。进一步分析却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青年人群过度消费的概率。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文杰 吕康银
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延迟退休政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退休对于老年人的影响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但退休后的劳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2013年CHARLS调查数据,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考察我国强制退休政策下,退休后选择继续劳动参与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后继续参与劳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在女性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和闲暇均为劳动参与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因素。分群体研究发现,年龄对回归结果有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则显示出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提示我们在退休政策设计时需要考虑群体异质性进行弹性化设计。
关键词:
退休 劳动参与 幸福感 积极老龄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大松 杨晶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养老保险、消费差异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三者之间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养老保险对中国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消费差异损害了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2)养老保险能够缓解消费差异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消费差异既可以直接降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生理健康剥夺和差异感知形成相对剥夺感,造成农村老年人心理上的悬殊差异而影响其幸福感。另一方面,养老保险通过提高心理获得感和收入分配效应给农村老年人带来更高幸福感,进而缓解了消费差异的幸福"挤压"。(3)年龄大、在婚、初中及以上学历、健康状况好、金融资本多、获得过经济支持的农村老年人更幸福。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汪莉 马诗淇 叶欣
后疫情时代,无接触金融服务需求凸显,我国家庭多样化金融投资意愿强烈。而数字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覆盖范围广、服务多元化等特点恰与日益增长的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活动以实现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相契合。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2011、2013、2015、2017四年的家庭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家庭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例,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降低是主要影响机制。结构上,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支付和信用服务均促进了家庭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异质性上,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我国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收入群体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邓香莲
[目的/意义]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海地区抽样调研,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相关各界的为老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设计/方法]在文献研究的连基础上,研究组首先通过立意抽样访谈法,确定以微信和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多维度结构,然后以方便抽样法展开预测试,并据预测试结果对初始量表做出改进和优化,最后开展访谈式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结论/发现]本研究萃取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多元回归模型显示:(1)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产生的积极情绪与年龄、社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老年人因社交媒体使用而产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年龄、每月可支配收入、受教育水平、社交行为、信息行为显著相关;(3)期望对社交媒体信息行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绪有显著调节作用。[创新/价值]本研究探索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多维度结构、具体指标以及期望对二者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学术关怀,在我国社会加速迈入深度老龄化的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为我们科学引导老年人的社交媒体观,进而促进积极老龄化带来新的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晨 杨晔
本文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健康效应(包括躯体健康、精神状态和自评健康)。研究发现:幸福感越高的农村老年人,其健康的概率越高。在引入环境因素以及使用工具变量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估计结果保持稳健。分样本讨论结果显示,在教育、子女照料、家庭收入等传统促进居民健康的因素缺失的情况下,幸福感可以起到健康补偿的作用。对幸福感的健康效应影响机制分析后发现,幸福感主要通过社会资本效应、经济收入效应以及健康行为效应促进老年健康,并且健康行为效应成为幸福感影响中国农村老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钱雪松 袁峥嵘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了较为显著正向影响。与高收入(中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男性、高教育水平)群体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低收入(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女性、低教育水平)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相对更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生活压力(体现在经济压力和制度排斥压力方面)的路径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数字金融普惠体系。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耿旭令 高歌 李秀婷 董纪昌
本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有助于激发农村居民创业,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机会型创业有更大的扶持作用,覆盖广度可以促进生存型创业、也会通过提高使用深度进一步激发机会型创业。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所掌握的金融常识、所产生的投资行为、投资过程中较高的风险偏好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激励效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居民幸福感以及交易媒介的使用促进居民创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下对创业具有差异化的激励作用。研究结论为我国当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居民创业的内生活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有效服务于农民创业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创业 创业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