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8)
- 2023(13767)
- 2022(10712)
- 2021(9433)
- 2020(7910)
- 2019(17632)
- 2018(17227)
- 2017(34297)
- 2016(17875)
- 2015(19610)
- 2014(19157)
- 2013(19541)
- 2012(18138)
- 2011(16087)
- 2010(16664)
- 2009(16197)
- 2008(15509)
- 2007(14233)
- 2006(12877)
- 2005(11706)
- 学科
- 济(90334)
- 经济(90243)
- 业(89883)
- 企(72326)
- 企业(72326)
- 管理(62728)
- 农(46428)
- 方法(40842)
- 数学(33323)
- 数学方法(33211)
- 业经(33177)
- 农业(31211)
- 财(28935)
- 融(26631)
- 金融(26630)
- 中国(25276)
- 银(24287)
- 银行(24273)
- 行(23502)
- 制(20890)
- 务(20661)
- 财务(20647)
- 财务管理(20620)
- 企业财务(19625)
- 技术(16930)
- 地方(16687)
- 贸(15828)
- 贸易(15812)
- 体(15510)
- 策(15463)
- 机构
- 学院(266176)
- 大学(257345)
- 济(124372)
- 经济(122448)
- 管理(111129)
- 理学(95758)
- 理学院(95039)
- 管理学(94133)
- 管理学院(93656)
- 研究(80468)
- 中国(72906)
- 财(59171)
- 农(56077)
- 京(51120)
- 财经(47041)
- 科学(43424)
- 经(42861)
- 农业(42594)
- 江(40691)
- 中心(40395)
- 业大(40388)
- 经济学(39061)
- 所(38948)
- 经济学院(35809)
- 研究所(34563)
- 财经大学(34538)
- 经济管理(32882)
- 州(32516)
- 商学(31390)
- 北京(31373)
- 基金
- 项目(171850)
- 科学(138151)
- 研究(129518)
- 基金(128624)
- 家(109607)
- 国家(108540)
- 科学基金(95957)
- 社会(88745)
- 社会科(84239)
- 社会科学(84221)
- 基金项目(67680)
- 省(67395)
- 自然(58108)
- 自然科(56856)
- 自然科学(56845)
- 教育(56039)
- 自然科学基金(55965)
- 划(53535)
- 编号(52310)
- 资助(51647)
- 成果(40748)
- 业(39218)
- 创(39060)
- 部(38953)
- 国家社会(38275)
- 发(38102)
- 重点(37196)
- 创新(35707)
- 制(35632)
- 人文(34576)
- 期刊
- 济(140756)
- 经济(140756)
- 研究(77771)
- 农(58843)
- 中国(48192)
- 财(47276)
- 融(42097)
- 金融(42097)
- 管理(41840)
- 农业(39117)
- 学报(35290)
- 科学(34691)
- 业经(29172)
- 大学(28702)
- 学学(27894)
- 财经(24119)
- 技术(22833)
- 经济研究(21676)
- 业(20980)
- 经(20718)
- 问题(18992)
- 技术经济(16434)
- 世界(15254)
- 农村(15112)
- 村(15112)
- 农业经济(13992)
- 商业(13683)
- 教育(13590)
- 贸(13286)
- 经济问题(13054)
共检索到404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安丛梅
保障“种地”农户的金融供给和收入,既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亦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更是巩固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文章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变化的典型事实,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中的微观农户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种地”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赋能种植业生产链的视角解构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近年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样本中,在非粮食主产区和家庭农场的样本中并不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种植业生产链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但这种作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的样本中有所差异。文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保障“种地”农户收入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文晶 李丹
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但关于农业企业数字化促进绿色化的机制剖析和情景分析方面,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空间。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阐明农企数字化水平对其绿色生产决策的影响逻辑和内在机制,并使用293家广东省种植类农企的一手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农企数字化水平显著促进了其绿色生产程度;其中,组织一体化发挥了机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地位较高或文化程度较高、企业经营年限较长、土地租期较长或得到农业补贴的情况下,农企数字化水平促进绿色生产程度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现实启示在于,政府要继续为农企数字化提供激励性制度环境、稳定地权以促进农地长期流转期限、提升农企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使得农企数字化创新为农业绿色生产带来更大活力,助力实现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晗 王燕 王钊
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之一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因而有必要探索社会化分工这条可行路径能否在提高农户经营效益上发挥积极作用。本文运用了545个种植业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透过多个效率指标检验了社会化分工对农户经营效益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分工能够有效提升成本利润率,同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也具有积极影响,农户经营条件的合理变化有助于发挥社会化分工在提升经营效益中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须重视促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分工,完善农村社会经济制度,改善农户生产经营条件。
关键词:
社会化分工 农户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兵 李娜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琳 郭东 乔璐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富民增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一个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从细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民收入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物质资本积累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强,中游其次,上游最弱,而且对于收入水平高、人口规模大和耕地规模大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更强。从空间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溢出边界。本文研究结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视角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江东芳
为了进一步加深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防止返贫”“乡村振兴”将会是下阶段脱贫攻坚工作的主题。在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在数字普惠金融方兴未艾之时,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选取2013-2022年全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本次研究数据,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农民收入增长为主要变量,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以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子维度作为门槛变量时,其回归结果与农民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和覆盖范围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以区域居民经济发展水平为中介变量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且均为双重门槛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监管力度、居民学习能力以及着重关注农村市场四个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调节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秦芳 王剑程 胥芹
电子商务发展不仅可能提升电商经营户的收入,也可能对非电商经营户产生溢出效应,进而提升总体收入水平。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表明,电商发展能够提升创业水平、增加非农就业以及提高土地流转的概率。此外,对于不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关系的农户,电商发展的作用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电商发展具有较好的包容性。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户 收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钟晓君 刘淑文 张日新
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提振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效应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普惠金融可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水平,内生性讨论及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成立。(2)分维度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13、0.11和0.14,可见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覆盖广度次之,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小。(3)异质性分析揭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果在农村居民不同类别的服务消费中具有异质性,其整体赋能效果表现为交通通信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同样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赋能作用优于中西部地区。(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间接提振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文章的主要创新在于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系统剖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机制与路径,深化了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理解。文章建议继续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提升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翠萍 刘文霞 方燕
从粮食单产与农业生产效率两方面构建种粮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并借助CRRS 2022年农户调查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的增收效应。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显著促进了种粮农户收入增加。分别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和安慰剂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单产水平,实现种粮农户增收。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增收具有异质性。数字技术对那些在村里担任职务、经营规模更大的种粮农户增收效应更明显。未来应通过夯实农业数字发展根基、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等途径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促进种粮农户增收。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数字技术 农业生产 农户收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吕太升 王玲莉 唐勇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数字普惠金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深入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理及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使用深度促进作用最强,数字化程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弱。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科技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样本中表现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资源效应、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和提高企业股价信息含量来共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性检验表明,金融监管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有效的金融监管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后果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伟 刘卫镇 戴冰清
依据双元创新理论,利用2011—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双元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驱动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还能够使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呈现一定的协同效应,有效避免了二者对企业资源的争夺。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国有企业具有更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相比于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市场竞争程度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整体创新及探索式创新的激励作用,而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整体创新和双元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志海
本文通过构建生产环节外包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六个长江流域粮食主产省份102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在反事实框架下分析了生产环节外包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检验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较高比例的样本农户选择了生产环节外包,但主要集中在整地与收割环节。第二,生产环节外包能够通过资源配置与专业分工机制改善农户福利,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实际参与生产环节外包的农户若未参与生产环节外包,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将下降6.0%,实际未参与生产环节外包的农户若参与生产环节外包,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将增加9.6%。第三,从生产环节差异性来看,田间管理环节外包的福利效应高于其他生产环节,而播种环节外包的福利效应不显著。第四,从群组差异性来看,决策者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多以及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效应更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谭前进 蔡甜甜 唐紫杰
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且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的估计结果仍是稳健可靠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就业结构升级效应和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更大。基于调节效应分析,制度环境对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注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顶层制度建设等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云 张光强 霍学喜
依据组织参与程度将种植户分为非社员、普通社员和标准化社员三类,利用600份苹果种植户调研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从整体和群组视角分析了苹果生产经营行为对种植户增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会对其增收能力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三种类型种植户间存在显著差异;果园管理、农资采购、技术获取、品质管理和销售管理行为选择是影响种植户增收的关键因素;果园管理对非社员增收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其他两类种植户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获取对三种类型的种植户增收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资采购、品质管理、销售管理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云 张光强 霍学喜
依据组织参与程度将种植户分为非社员、普通社员和标准化社员三类,利用600份苹果种植户调研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从整体和群组视角分析了苹果生产经营行为对种植户增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会对其增收能力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三种类型种植户间存在显著差异;果园管理、农资采购、技术获取、品质管理和销售管理行为选择是影响种植户增收的关键因素;果园管理对非社员增收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其他两类种植户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获取对三种类型的种植户增收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资采购、品质管理、销售管理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创业与农民增收
数字普惠金融能影响长江经济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合作社提高了种植户的增收能力吗?——来自陕西省600户苹果种植户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如何赋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文化上市企业的证据
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户间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证据
科技金融赋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来自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现代农业强县建设:理论与实证
休耕能实现生态改善与农户增收的双赢吗——来自西北生态严重退化休耕试点区的准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