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6)
2023(14377)
2022(11452)
2021(10256)
2020(8523)
2019(19057)
2018(18291)
2017(35737)
2016(17912)
2015(19936)
2014(19601)
2013(19177)
2012(17343)
2011(15438)
2010(15331)
2009(14376)
2008(12416)
2007(10706)
2006(9346)
2005(8064)
作者
(47062)
(39396)
(39032)
(37279)
(24902)
(18651)
(17972)
(15253)
(15206)
(13615)
(13402)
(13148)
(12332)
(12111)
(12021)
(11640)
(11626)
(11263)
(11251)
(10961)
(9599)
(9276)
(9158)
(9143)
(9054)
(8836)
(8414)
(8051)
(7711)
(7663)
学科
(97171)
经济(96990)
管理(53098)
(49761)
(42302)
企业(42302)
方法(38507)
数学(33512)
数学方法(33153)
中国(27056)
(26301)
金融(26299)
(23731)
银行(23728)
(22949)
地方(22673)
业经(22123)
(21876)
(20472)
(16685)
农业(14159)
(14158)
(13598)
财务(13554)
理论(13533)
财务管理(13530)
地方经济(13447)
产业(13042)
企业财务(12954)
(12950)
机构
学院(251329)
大学(250354)
(119444)
经济(117404)
管理(101926)
理学(88792)
理学院(87977)
管理学(86688)
管理学院(86203)
研究(79534)
中国(65724)
(53381)
(48750)
财经(43605)
科学(42163)
(39748)
中心(39692)
经济学(39515)
(35697)
经济学院(35483)
(34676)
财经大学(32712)
研究所(32284)
(30787)
师范(30550)
业大(30486)
(30272)
北京(29878)
(28622)
商学(28149)
基金
项目(173150)
科学(140186)
研究(131188)
基金(129920)
(109986)
国家(109054)
科学基金(97231)
社会(91000)
社会科(85764)
社会科学(85738)
基金项目(68402)
(66507)
教育(59918)
自然(58819)
自然科(57568)
自然科学(57559)
自然科学基金(56534)
(54540)
编号(52235)
资助(51508)
成果(40913)
(39345)
国家社会(38891)
重点(38244)
(37907)
(37062)
教育部(35599)
人文(35230)
创新(34573)
课题(34455)
期刊
(128264)
经济(128264)
研究(75907)
中国(43092)
(41329)
管理(37768)
(35429)
金融(35429)
科学(29938)
学报(29930)
(27027)
大学(25119)
学学(23850)
技术(23000)
经济研究(22618)
财经(22578)
教育(20351)
(19566)
业经(19151)
农业(17555)
问题(16085)
技术经济(13677)
统计(13481)
理论(12415)
(12283)
商业(11943)
(11702)
世界(11179)
实践(10857)
(10857)
共检索到368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云波  黄祺雨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基于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社会信任水平,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凭借“普”“惠”的特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缩小收入差距(经济公平)、释放发展机会(机会公平)促进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居民及农村地区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男性、学历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居民在使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受益更多。因此,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提升当前普遍较低的社会信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静   吕雁琴   赵斌  
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刻画中国居民社会福利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社会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社会福利绩效水平不断上升,且在空间上具有正自相关性,并以东部地区省份的“高-高”集聚和西部地区省份的“低-低”集聚为主;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居民社会福利绩效提高,且该促增效应主要通过经济和社会层面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和低城镇化地区产生更大的边际效应;考虑空间因素后,数字普惠金融同时对邻近地区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炜  郭曼曼  王伟同  
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的父子两代教育信息,构建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教育代际流动指标,测度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教育代际公平,并将其与城市宏观数据和微观个人数据匹配,研究了城市教育机会公平对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城市中绝对教育代际流动指标介于8.75—19.27之间,反映了各地区间在教育代际公平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偏误后的回归结果表明,城市教育代际不公平程度会显著降低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低学历父代的高学历子代群体中。机制分析表明,自评经济地位和贫富差距是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社会信任的重要传导机制。本文从代际流动视角证明了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社会信任水平,这不仅阐释了教育代际公平的重要性,也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信任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董志勇  黄必红  
一、社会偏好的模型理论 在经济学里,均与寡,牵涉到人类社会两种最基本和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生活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和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公平问题,并将其分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伦理学的交叉领域,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邵蕊  
依据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有序概率模型,考量住房差异对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较少住房面积和无住房产权负向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较多住房面积和拥有住房产权正向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一套住房产权比多套住房产权更能促进居民社会公平感的提升。社会阶层认同和社会阶层预期在较少住房面积和无住房产权群体中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在较多住房面积和拥有住房产权群体中表现出中介作用。住房差异在社会阶层上向流动时正向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鉴于此,应保障住房权利,强化社会阶层预期,提高居民社会公平感。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雷生  
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市场经济下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分析李雷生一、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原因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快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所扩大。要弄清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有必要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国栋  
古巴社会经济公平制度是卡斯特罗依据马列主义相关原则、创造性地将古巴人民追求社会自由平等的精神运用到古巴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产物,古巴政府将其作为执政根本和核心目标,竭力贯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要素。但是,它的可行性是以本土性为基础和前提的,本身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继续完善的地方,不具备整体可借鉴性,更没有普遍指导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薛秋童  封思贤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等角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中国的中、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居民消费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农村地区明显强于城镇地区。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重点强化数据治理和风险监管,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环境;引导数字普惠金融绿色发展,促进中国居民绿色消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武元  程章继  蔡庆丰  
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教育公平不仅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家庭预期教育回报率、改变家庭教育偏好、放松家庭资源约束等渠道,提升家庭教育期望,推动教育公平。利用2014—2018年共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及机制,发现三个特点: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标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分指标都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期望,但数字化程度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性别歧视、城乡差异、收入分层、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等"非自致性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三是对于低社会资本、低文化资本、低外界信任、低智力水平以及不使用互联网的弱势群体,数字普惠金融未能体现教育公平效应。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与针对性,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帮扶,提升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凸显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缩小禀赋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珍花  杨朝晖  
文章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法,探索政府参与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大致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数字普惠金融与政府财政支出的交互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作用,说明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在财政支出下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此结论的合理性。在当前数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加速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各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支出力度,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黄益平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服务业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能在较大范围上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本文对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市场化和政策结合情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等作了研究,对正在或准备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黄益平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服务业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能在较大范围上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本文对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市场化和政策结合情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等作了研究,对正在或准备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窦鹏娟  
从普惠金融的视角来看,消费金融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不仅区域发展失衡,而且出现了农村地区消费金融的荒漠化以及面向贫困群体的服务"空洞"。消费金融公平的缺失源于资源配置的经济逻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存在以及转型社会的特点与矛盾。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可以从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多维消费金融制度以及金融法制的完善等方面探索消费金融公平发展的法律突破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江华  吕学静  王延中  
文章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构建5个维度20项省际、区域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测度评估2001~2010年中国31个省份和东、中、西部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并对31个省份的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状态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不均衡,但程度在逐渐缩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发展缺乏制度约束,社会保障财政依存度存在风险因素,社会保障流动性不足是非均衡的重要因素;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非均衡程度显著,中、西部之间非均衡程度逐渐缩小,需要从经济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匹配经济水平、提高制度流动性、规范财政投入制度约束和防范财政依存度风险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改变非均衡发展状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长江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是一对难以磨合的矛盾。传统观点认为,在促进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个人和企业)在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中,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微观主体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前提是,一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要有道德责任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