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4)
- 2023(15019)
- 2022(11815)
- 2021(10690)
- 2020(8949)
- 2019(20166)
- 2018(19563)
- 2017(37806)
- 2016(19576)
- 2015(21788)
- 2014(21153)
- 2013(21470)
- 2012(19935)
- 2011(17837)
- 2010(18015)
- 2009(17422)
- 2008(16604)
- 2007(15050)
- 2006(13229)
- 2005(12334)
- 学科
- 济(97376)
- 经济(97272)
- 业(87127)
- 企(76482)
- 企业(76482)
- 管理(70429)
- 方法(44411)
- 数学(36272)
- 数学方法(36129)
- 业经(32294)
- 中国(32094)
- 农(30963)
- 财(29697)
- 融(27556)
- 金融(27555)
- 银(25110)
- 银行(25108)
- 行(24373)
- 农业(22869)
- 制(21371)
- 务(20824)
- 财务(20807)
- 财务管理(20787)
- 技术(20592)
- 企业财务(19785)
- 贸(18943)
- 贸易(18924)
- 易(18494)
- 地方(16890)
- 策(15608)
- 机构
- 学院(285816)
- 大学(283147)
- 济(138755)
- 经济(136732)
- 管理(119127)
- 理学(102400)
- 理学院(101531)
- 管理学(100626)
- 管理学院(100060)
- 研究(91503)
- 中国(81639)
- 财(63820)
- 京(57999)
- 财经(51189)
- 科学(47168)
- 经(46809)
- 经济学(44904)
- 中心(43968)
- 所(43145)
- 江(41905)
- 农(41504)
- 经济学院(40777)
- 研究所(38519)
- 财经大学(38107)
- 北京(36996)
- 业大(35021)
- 商学(34850)
- 商学院(34543)
- 州(33595)
- 经济管理(33053)
- 基金
- 项目(184304)
- 科学(150172)
- 研究(141409)
- 基金(139451)
- 家(118044)
- 国家(117000)
- 科学基金(103907)
- 社会(97670)
- 社会科(93067)
- 社会科学(93050)
- 基金项目(72673)
- 省(69307)
- 教育(62761)
- 自然(61907)
- 自然科(60601)
- 自然科学(60589)
- 自然科学基金(59667)
- 划(56772)
- 资助(56270)
- 编号(54931)
- 创(44573)
- 成果(43818)
- 部(42979)
- 国家社会(42562)
- 创新(40758)
- 发(40291)
- 重点(40278)
- 业(39075)
- 教育部(38463)
- 人文(37940)
- 期刊
- 济(149845)
- 经济(149845)
- 研究(90009)
- 中国(57570)
- 财(50825)
- 管理(48855)
- 融(42407)
- 金融(42407)
- 农(38756)
- 科学(35501)
- 学报(31993)
- 财经(26818)
- 大学(26764)
- 农业(25935)
- 经济研究(25367)
- 技术(25317)
- 学学(25217)
- 业经(24785)
- 经(23221)
- 教育(22300)
- 问题(19560)
- 技术经济(17804)
- 贸(17691)
- 世界(16849)
- 业(16760)
- 国际(15761)
- 统计(14622)
- 商业(14315)
- 策(14276)
- 现代(13833)
共检索到440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冯大威 高梦桃 周利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匹配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创业概率;从雇员规模和创业动机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只对选择"自雇型"和"生存型"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不影响"雇主型"和"机会型"创业;社会资本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创业活动的雇员规模和收入。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鼓励居民创业行为,同时也要优化创业结构。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居民创业 社会资本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潘启娣 肖峻
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金融供给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来增强劳动吸引力、促进劳动力流动;其影响在中部地区、人口非连续净流入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尤其是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且会增强常住人口流动,但对户籍人口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斌
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建立微观计量模型分析了劳动者在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同群效应的影响。首先,在充分考虑并控制了个人、家庭、社区和地区层面的特征以后,不论是利用2014年未考虑内生性的截面样本还是2012-2014年考虑了内生性的追踪调查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创业的同群效应的存在:劳动者居住社区较高的创业水平能显著提高劳动者创业的概率。其次,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创业同群效应对不同创业类型和不同年龄段的两种可能的异质性影响:一方面,在个人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而进行创业路径的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难度更低的自雇类型的创业;另一方面,社区创业的同群效应对"70后"和"80后"的个体存在明显的影响,而对"90后"个体的影响并不明显。最后,本文通过对社区邻里互助和创业机会认知的观察验证了创业同群效应的传导机制:社区邻里之间的互助程度越高,同群效应对创业概率的影响就越大;同群效应改变了雇主型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认知从而提高了其主动创业的概率;而自雇型创业多为被动创业,其同群效应更大程度上来源于模仿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创业 同群效应 雇主 自雇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田雅群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推动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影响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的重要因素,而数字普惠金融引致的包容性增长给劳动力流入带来新契机。论文以是否愿意长期定居作为意愿型流入、以住房属性作为实质型流入,研究发现,语言距离显著降低了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的概率。以地形起伏作为语言距离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和更替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均佐证了此结论。机制检验发现,语言距离通过阻碍劳动力在民族地区县域的社会融入降低了其流入可能性。而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强了社会融入与劳动力流入的正向关系。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程度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数字化程度对社会融入与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调节作用不显著;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方式分析发现,数字信贷和数字支付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数字投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瑶鹏 林柳琳 高琦 刘帷韬
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根据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阻碍流动人口创业,这种抑制作用是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加了流动人口的“非创业”就业收入,缩小了流动人口“创业”与“非创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检验发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从而强化其对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阻碍作用。这表明,以普惠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创业的支持作用、扩大流动人口“非创业”增收渠道,还要促进城市内部融合以降低文化排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创业 流动人口 相对收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杰 孙斌栋
地理视角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鲜有研究系统分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作用。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采用多层定序逻辑模型检验了社区与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社区及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可能性,住所距最近公共交通站点越远,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概率越大,而城市每万人公交拥有量的增加对于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异质性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显著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建成环境 多层模型 中国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观富 许嘉怡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就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工作收入;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就业和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字普惠金融的就业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非农就业和私企就业规模的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低教育程度等传统就业弱势群体的正面影响更大,对城市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就业促进作用也更大。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强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同时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网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普惠金融 就业 工作收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严卿文 达潭枫 杜笑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科技在金融领域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过程、渠道、作用机制、异质性以及空间效应等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创业活跃度在其中起到渠道作用,同时,这一影响还存在正向空间效应。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创业活跃度可以从富裕度、共同度、生活保障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共同富裕水平。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硅谷和深圳的经验表明,对创新来说,用风险投资类证券市场资金来匹配高技术人才会更有效率。因此本文根据新结构金融学强调的金融要与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原则,考察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借鉴社会学排序匹配方法,将中国2005~2018年间31个省的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别通过标准排序并相减来构造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创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匹配度与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市场型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匹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匹配能够促进创新产出增长,且匹配度对创新增长的解释力强于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简单交乘项;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创新成“倒U型”关系,即匹配度存在最优状态使得创新产出边际增长达到最大值;创新产出水平越高,结构匹配对创新增长效应越大。本文首次考察并验证了金融与劳动力的结构匹配问题的重要性,拓展了传统增长理论中有关劳动与资本相互替代这一总量分析结论,也为新结构金融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珩 陈建成
文章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选取2011—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均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推动效果更强;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作用最大;从消费类型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和享受型消费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对发展型消费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共同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地,劳动力流动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紫荆 王天宇
长期以来,基于户籍身份的公共福利权利差异使农村外出务工群体处于“流而不迁”的状态,无法真正融入城市。2016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打破了医疗保障的户籍壁垒,使农村居民在迁移到城镇地区后能够享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定点范围、医保目录和报销待遇。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和2016的数据,利用各地区城乡医保整合时间差异作为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农村居民迁居城市意愿和购房意愿的影响,提出“福利导向定居”和“工作导向定居”两种机制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城乡医保整合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定居城镇和在城镇购房的意愿。机制检验表明,“工作导向定居”的影响占主导,即医保整合提高了农村居民在城市务工的便捷性,从而提高了其定居意愿。本文证实现阶段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打破公共服务壁垒有助于就近城镇化,并且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劳动力流动阻力实现的,并不会出现福利磁铁效应,对以公共服务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谢绚丽 沈艳 张皓星 郭峰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一级数据与用来度量地区创业活跃度的新增企业注册信息相匹配,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和推广与企业创业之间的关系。在考虑了内生性等因素后,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也均对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作用机制的分析中,本文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城镇化率较低的省份、注册资本较少的微型企业有更强的鼓励创业的作用,这体现出了数字金融普惠性的特征。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业 普惠金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工资收入、劳动供给、岗位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的多维就业质量视角系统评估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从工资收入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但社会资本的工资回报率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从劳动供给维度来看,社会资本虽无法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却可能有助于其获得各项待遇相对较好的非超时劳动岗位。从岗位稳定性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并未提高农民工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但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可能有助于纠正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合同规范的负面影响。从福利待遇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并无显著作用,但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概率。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资本 多维就业质量 就业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卢海阳 郑旭媛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劳企双方议价能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议价能力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以及禀赋异质性特征下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用工企业雇主相比,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明显较弱,在双方议价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实际获得的工资比市场"公平"工资低24. 96%。对于处于工资分布底端的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弱势尤为突出。禀赋特征对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有一定影响,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农民工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而其实际工资水平的下偏程度也随之降低;此外,迁移状态也是影响农民工议价能力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的工资议价能力更强,他们的工资所受到的挤压程度更低。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静 甘宇
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市家庭经济禀赋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水平、家庭财富水平以及家庭经济预期均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现期旅游消费支出。该结果表明,除了家庭现期收入和财富水平对家庭现期旅游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之外,家庭预期收入对现期的旅游消费决策影响也十分显著。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满足城市家庭差异化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家庭 经济禀赋 预期收入 旅游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