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0)
2023(11611)
2022(8766)
2021(7800)
2020(6219)
2019(14341)
2018(13416)
2017(26455)
2016(13525)
2015(15423)
2014(14830)
2013(15060)
2012(14283)
2011(12953)
2010(13042)
2009(12583)
2008(11502)
2007(9876)
2006(8674)
2005(8020)
作者
(36570)
(30218)
(30178)
(29071)
(19640)
(14455)
(13842)
(11946)
(11624)
(10567)
(10484)
(10254)
(9725)
(9573)
(9389)
(9317)
(8848)
(8828)
(8789)
(8134)
(7448)
(7218)
(7079)
(6978)
(6887)
(6880)
(6469)
(6250)
(5929)
(5895)
学科
(71960)
经济(71892)
(37668)
管理(36390)
方法(32043)
中国(30679)
数学(30203)
数学方法(30118)
(27816)
企业(27816)
(27232)
金融(27232)
(24153)
银行(24153)
(23461)
(17199)
(16976)
业经(16007)
(15167)
贸易(15154)
地方(14845)
(14830)
(14514)
农业(12451)
产业(12184)
中国金融(11411)
(10607)
财务(10592)
财务管理(10575)
企业财务(10255)
机构
大学(200493)
学院(196573)
(101194)
经济(99569)
管理(76065)
研究(70564)
理学(65699)
理学院(65009)
管理学(64402)
管理学院(64017)
中国(62747)
(45496)
(41897)
财经(37318)
经济学(35860)
科学(35194)
(34454)
中心(33806)
经济学院(32731)
(32624)
研究所(29470)
财经大学(28433)
北京(27009)
(25782)
(25778)
(25525)
金融(25364)
(24357)
(23983)
师范(23835)
基金
项目(131625)
科学(107217)
基金(102056)
研究(99406)
(86956)
国家(86303)
科学基金(75827)
社会(71007)
社会科(67907)
社会科学(67894)
基金项目(52603)
(45337)
自然(44046)
教育(43709)
自然科(43152)
自然科学(43144)
自然科学基金(42454)
资助(41898)
(39305)
编号(37171)
国家社会(32432)
(31568)
成果(30379)
重点(29175)
(29066)
教育部(28544)
中国(28137)
(27590)
人文(27246)
(26074)
期刊
(99631)
经济(99631)
研究(66183)
中国(37361)
(36751)
金融(36751)
(32662)
管理(26270)
科学(24112)
学报(22962)
(21498)
财经(19687)
大学(19081)
经济研究(18591)
学学(17905)
(17034)
问题(15183)
(14019)
农业(14014)
技术(13681)
教育(13169)
国际(12927)
业经(12769)
世界(12621)
统计(10069)
技术经济(9758)
理论(9470)
(8881)
现代(8677)
(8581)
共检索到299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潘启娣   肖峻  
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金融供给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来增强劳动吸引力、促进劳动力流动;其影响在中部地区、人口非连续净流入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尤其是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且会增强常住人口流动,但对户籍人口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冯大威  高梦桃  周利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匹配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创业概率;从雇员规模和创业动机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只对选择"自雇型"和"生存型"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不影响"雇主型"和"机会型"创业;社会资本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创业活动的雇员规模和收入。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鼓励居民创业行为,同时也要优化创业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銮淏   夏杰长  
全球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互联的日益加深为劳动力要素跨境流动提供公开透明、广阔庞大机会的同时,也形成了限制较少、高效便捷的“线上转移”新渠道。文章以2011~2021年86个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东道国(地区)为研究样本,立足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数据事实,基于移动电话普及率、中国和东道国双边网址数量的视角,系统全面地考察数字技术对劳动力跨境流动以及其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东道国的数字技术通过“信息平台效应”“业态创新效应”“时空压缩效应”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规模产生普遍且稳健的促进效应;第二,数字技术依托中国向东道国的数字可交付服务出口途径,对劳务合作项目下劳动力跨境流动呈现出“线上转移效应”;第三,东道国数字技术有利于提高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领域的综合效益和效率质量。文章提出,应重视数字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网络空间国际规范标准的构建完善,追踪把握国际劳务合作新内容、新趋势,加速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切实提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泉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CGSS2006)的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个体外语熟练程度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利用劳动力搜寻理论与理性预期均衡从理论上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工人在使用外语的子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的工资更高。之后本文在加入有关控制变量的基础上使用扩展的明瑟(Mincer)收入方程来估计外语能力对收入的回报率,发现外语能力熟练对个体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到外语能力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设计了Treatment-effects微观计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并且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重新估计了外语熟练度对个体工资的边际效应,发现外语熟练个体工资高出外语不熟练个体大约69%。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田雅群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推动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影响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的重要因素,而数字普惠金融引致的包容性增长给劳动力流入带来新契机。论文以是否愿意长期定居作为意愿型流入、以住房属性作为实质型流入,研究发现,语言距离显著降低了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的概率。以地形起伏作为语言距离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和更替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均佐证了此结论。机制检验发现,语言距离通过阻碍劳动力在民族地区县域的社会融入降低了其流入可能性。而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强了社会融入与劳动力流入的正向关系。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程度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数字化程度对社会融入与劳动力流入民族地区县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调节作用不显著;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方式分析发现,数字信贷和数字支付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数字投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芳芳  程杰  武拉平  李先德  
利用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匹配城市层面经济社会指标,从地级城市"市辖区"层面上考察迁移劳动力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迁移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迁移劳动力对产业结构转变存在显著影响,城市迁移劳动力比例提高推动经济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第二,迁移劳动力对产业的生产效率有积极影响,迁移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内部高技术行业比重,迁移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质量提升都有积极影响。第三,迁移显著提高非农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检验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劳动力流动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过程,城市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吸引人口和劳动力流入,对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屈小博  
劳动力市场正规与非正规性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差异,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回报在不同就业部门、就业类型存在怎样的特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按小时工资来衡量,不同部门、类型的劳动者整体上具有相似的核密度估计分布,无论按正规与非正规部门还是按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来分类,尽管相同教育阶段的正规性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均高于非正规性,但对正规与非正规性劳动者教育回报均呈现递增,并且职业高中的教育回报均显著高于学历高中,在工资收入分布不同部分的教育回报与平均收入都具有相同的情形。由于正规部门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教育阶段进入门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制度衔接,扩展劳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佳  
本文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并利用中国1998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模型推导的结果,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且"替代效应"占主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确实存在负向影响,二氧化硫污染排放量上升1%,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0.028%,但是这种影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存在"门槛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在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则地缘因素占主导;在经济发达地区,"替代效应"占主导。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静  甘宇  
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市家庭经济禀赋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水平、家庭财富水平以及家庭经济预期均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现期旅游消费支出。该结果表明,除了家庭现期收入和财富水平对家庭现期旅游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之外,家庭预期收入对现期的旅游消费决策影响也十分显著。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满足城市家庭差异化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文进  李爽  陶云清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具有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同时,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魏滨辉  罗明忠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3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空间SARAR模型等方法,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服务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不同维度均能显著推动农业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基础设施欠发达以及财力水平较差的地市更容易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受益,充分体现数字金融的普惠属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农村融资约束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和门槛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二者间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随着规模化、市场化以及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作用也不断加强。因此,应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最大化数字金融赋能效果,推动农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晶亮  冯帅章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凯杰  
提高流动劳动力工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效应,会影响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结合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系统考察了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及其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且2011—2017年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的边际效应不断上升。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不同分位点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且呈现动态变化趋势,从有利于低收入群体逐渐转向有利于高收入群体。第二,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从缩小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转变为拉大流动劳动力内部工资差距。第三,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女性流动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制造业部门和贸易部门流动劳动力工资受出口贸易影响更大。第四,出口贸易对不同流入时长的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均有正向效应,且随着时长的增加,该效应在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对市内跨县流动劳动力工资效益最大,其次为省内跨市,最后为跨省流动。基于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工资差异分解表明: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劳动力特征差异是其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歧视性因素则是次要原因;出口贸易可以解释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劳动力工资差距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珩   陈建成  
文章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选取2011—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均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推动效果更强;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作用最大;从消费类型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和享受型消费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对发展型消费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共同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地,劳动力流动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梁桂保   张利杰   刘葵容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并能够通过增强县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潜力促进劳动力的净流入,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14—2020年1 754个县域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以人均GDP、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劳动力净流入率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数字普惠金融3个维度的发展均具有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效应,其中覆盖广度拓展、使用深度加深、数字化程度提高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增;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和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性和亲贫性,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的路径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推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尤其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统筹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和劳动力流动引导政策,通过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