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2)
2023(2794)
2022(2022)
2021(1712)
2020(1400)
2019(3035)
2018(2797)
2017(5670)
2016(3002)
2015(3200)
2014(3146)
2013(3069)
2012(2792)
2011(2547)
2010(2485)
2009(2299)
2008(1948)
2007(1738)
2006(1335)
2005(1125)
作者
(7552)
(6764)
(6414)
(6119)
(3906)
(3225)
(2861)
(2572)
(2555)
(2186)
(2123)
(2077)
(2017)
(1948)
(1927)
(1890)
(1863)
(1847)
(1826)
(1805)
(1605)
(1604)
(1601)
(1540)
(1501)
(1446)
(1439)
(1360)
(1291)
(1277)
学科
(16584)
(14612)
经济(14602)
(13358)
农业(11677)
(6381)
金融(6379)
业经(6169)
管理(5635)
(5558)
银行(5558)
中国(5405)
(5398)
方法(5287)
数学(5120)
数学方法(5107)
(4774)
企业(4774)
收入(4403)
(3600)
分配(3524)
地方(3467)
农业经济(3466)
中国金融(3392)
产业(2852)
(2748)
劳动(2748)
(2742)
农村(2740)
人口(2691)
机构
学院(43252)
大学(41025)
(21343)
经济(21048)
管理(18534)
理学(16651)
理学院(16553)
管理学(16393)
管理学院(16328)
(13623)
研究(12490)
中国(10775)
农业(10471)
业大(9639)
(7799)
农业大学(7605)
(7353)
经济管理(7244)
中心(7019)
经济学(6660)
财经(6616)
科学(6487)
经济学院(6251)
(6050)
(5678)
(5260)
(4906)
研究所(4877)
财经大学(4875)
(4856)
基金
项目(32135)
科学(25862)
研究(25670)
基金(23952)
(20381)
国家(20127)
社会(17785)
科学基金(17632)
社会科(16798)
社会科学(16795)
(13198)
基金项目(12947)
编号(11407)
(11081)
教育(10347)
(10200)
自然(9832)
自然科(9612)
自然科学(9612)
自然科学基金(9434)
资助(8810)
成果(8345)
(7867)
国家社会(7856)
(7325)
(7176)
(7139)
重点(6890)
(6862)
(6830)
期刊
(21716)
经济(21716)
(15529)
农业(10470)
研究(9825)
中国(6678)
(6107)
金融(6107)
学报(6042)
科学(5825)
业经(5813)
大学(5251)
学学(5159)
(5070)
(4484)
农村(4270)
(4270)
农业经济(3846)
管理(3627)
技术(3412)
问题(3330)
农村经济(3138)
(3005)
财经(2983)
社会(2833)
经济问题(2780)
经济研究(2716)
社会科(2689)
社会科学(2689)
技术经济(2529)
共检索到55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继国  曹薇  
论文以2011-2019年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收入差距的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对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则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村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区域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论文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翔   冉光和  
基于2014—2019年1 458个县域数据,探究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能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金融普惠化和数字化具有协同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普惠金融数字化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其中职业培训、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和基础设施的调节作用为正;县域资源禀赋和财政配置模式对公共服务的调节作用具有显著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钱水土   方立凯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我国农民家庭的共同富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共同富裕的机制、效应与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民共同富裕水平,且该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农民金融素养及传统金融支农水平在其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共同富裕的支持作用更明显。因此,应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加速农村数字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鼓励数字普惠金融与“三农”融合发展,为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成明  李大铭  董志勇  
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双重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减贫作用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工作重点。论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借鉴A-F方法构建多维贫困状态指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减少了农村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状态的概率,促进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机制分析发现,缓解信贷约束和信息约束是其重要渠道,数字金融兼具数字普惠和金融普惠的双重属性。进一步而言,从地区宏观禀赋看,数字金融在传统金融可及性较低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较好的地区多维减贫效应更明显;从家庭微观禀赋看,数字金融的多维减贫效应在户主较年轻和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更明显。论文的政策启示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更好发挥其对农村家庭的多维减贫效应,同时重点关注传统金融可及性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区,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和低学历群体的培训教育,增强数字金融普惠深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活力是数字金融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红利的关键传导机制,且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具有门槛效应,且呈现地区异质性,即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外溢效应更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永蓉  
文章以农村家庭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双重差分结果同样证实三产融合政策提出与规划实施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从农村家庭异质性特征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更有助于提升在“三大资本”处于劣势、低收入层次家庭的收入水平,间接缓解农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使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得以改善。利用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标进行检验,亦证实了三产融合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据此,提出“三链同构”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多措并举”优化三产融合环境、“双向嵌入”巩固三产融合致富成果等建议,以期为三产融合政策在农村地区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永蓉  
文章以农村家庭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双重差分结果同样证实三产融合政策提出与规划实施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从农村家庭异质性特征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更有助于提升在“三大资本”处于劣势、低收入层次家庭的收入水平,间接缓解农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使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得以改善。利用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标进行检验,亦证实了三产融合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据此,提出“三链同构”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多措并举”优化三产融合环境、“双向嵌入”巩固三产融合致富成果等建议,以期为三产融合政策在农村地区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煌  
本文利用2014—2021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县级数据实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非农经营规模和促进非农就业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正向关系会增加。根据相应研究,本文提出拓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提高数字金融的素养和重视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指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煌  
本文利用2014—2021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县级数据实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非农经营规模和促进非农就业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正向关系会增加。根据相应研究,本文提出拓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提高数字金融的素养和重视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指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文小梅  栗传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文利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普惠金融对中国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回答普惠金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显著缩小了中国家庭的收入差距,普惠金融指数提高10%,基尼系数下降0.02,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研究还发现,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收入40分位数以下家庭和相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并提高了家庭进入收入40分位数以上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机制分析显示,普惠金融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创业概率,并促进农村家庭非农就业,从而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农业户口、低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贫困线以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产生了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普惠性。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惠金融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为理解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采取金融措施促进共同富裕,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洋   徐靖文   姜沐汐  
基于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从增收和改善收入分配的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短期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相较于拓宽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加深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能同时达到增收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目的,更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为杰   段鸿梅  
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算,并探讨了其分布演化趋势。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2011—2019年我国的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有显著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和共享性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3个子维度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和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共同富裕。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瑶  赵青  郭立宏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LDS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缓解居民所面临的机会不均和收入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果在物质资本充盈的地区更为显著,也存在区域异质性,另外互联网的使用会加深数字金融对机会不平等和收入不均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也会通过提高金融产品的持有概率和增加信贷可得性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苏   郭远通   陈莉菲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数字乡村建设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方法,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规模、范围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存在明显“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衰减特征,其中400 km和900 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数字致富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破除地区间数字信息溢出壁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