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70)
- 2023(6575)
- 2022(4430)
- 2021(3544)
- 2020(2682)
- 2019(5811)
- 2018(5270)
- 2017(10505)
- 2016(4986)
- 2015(5392)
- 2014(5295)
- 2013(5081)
- 2012(4620)
- 2011(4049)
- 2010(4411)
- 2009(4556)
- 2008(3558)
- 2007(3207)
- 2006(2991)
- 2005(2885)
- 学科
- 融(24678)
- 金融(24678)
- 济(22613)
- 经济(22575)
- 银(21729)
- 银行(21729)
- 行(21083)
- 业(17914)
- 管理(15876)
- 企(15331)
- 企业(15331)
- 中国(14356)
- 中国金融(10960)
- 业经(10577)
- 财(9454)
- 产业(8849)
- 制(8539)
- 信息(8295)
- 总论(8113)
- 信息产业(8099)
- 务(7439)
- 财务(7423)
- 财务管理(7413)
- 企业财务(7202)
- 方法(6597)
- 地方(6051)
- 数学(6042)
- 数学方法(6011)
- 农(5806)
- 事业(4971)
- 机构
- 学院(70033)
- 大学(69409)
- 济(32297)
- 经济(31592)
- 管理(26612)
- 中国(26023)
- 理学(22083)
- 理学院(21909)
- 研究(21674)
- 管理学(21652)
- 管理学院(21516)
- 财(18745)
- 银(15792)
- 融(15306)
- 银行(15288)
- 金融(14980)
- 财经(14551)
- 行(14347)
- 京(13361)
- 中心(13317)
- 经(13210)
- 人民(11934)
- 经济学(11702)
- 财经大学(11084)
- 国人(10891)
- 中国人(10844)
- 经济学院(10797)
- 中国人民(10750)
- 江(10240)
- 科学(9845)
- 基金
- 项目(45463)
- 研究(36349)
- 科学(36244)
- 基金(33489)
- 家(27885)
- 国家(27580)
- 社会(25224)
- 科学基金(24583)
- 社会科(24126)
- 社会科学(24119)
- 省(17589)
- 基金项目(16526)
- 编号(14986)
- 教育(14983)
- 划(13854)
- 资助(13102)
- 自然(12998)
- 自然科(12651)
- 自然科学(12651)
- 成果(12439)
- 自然科学基金(12435)
- 国家社会(11446)
- 融(11043)
- 发(10440)
- 创(10263)
- 重点(10098)
- 制(10074)
- 项目编号(10011)
- 性(9952)
- 课题(9739)
共检索到116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姚敏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给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养老金为基础,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是必然方向,而数字技术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老年人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发展有利于中老年人提高金融资产的分散程度和持有金额,并提高风险性金融资产和商业养老保险的持有倾向,且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自身持有金融资产较少的中老年人作用更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人口抚养比造成经济运行负担加重,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由国家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向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过渡是发展的必然方向,优化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产配置,强调个人养老责任也愈发重要。本文从供需两侧出发,探讨国民金融素养和养老服务金融普惠性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国民金融素养和养老服务金融普惠性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不合理,金融资产投资倾向过于保守。提高金融素养和养老服务金融普惠性有利于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分散程度、风险性金融资产和寿险的持有倾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曦 江世银
养老金养老和住房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模式最普遍的两种选择,但以投资金融市场方式养老的参与度较低、发展空间有限。本文基于CHFS2017年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OLS回归模型,从居民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对我国居民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居民不同的个体特征对其养老金融产品的持有与投资回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居民持有养老金融资产并提高盈利水平,现金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持有及投资回报也具有正向作用。养老保险持有的影响不显著,子女数量、家庭健康状况属于无关变量。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寿命不确定性是影响个人生命周期储蓄的重要因素,预期寿命的延长势必对养老规划和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带来一系列影响。本文利用《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在历史死亡率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出各年龄、性别人群活到某特定年龄的预期生存概率,并将其与CHARLS 2018中的主观生存概率数据相匹配。实证研究表明,预期生存概率与主观生存概率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们意识到死亡率下降趋势并能调整主观生存概率,长寿风险作为环境变量对个人的主观生存概率产生正向影响。主观生存概率上升不会显著影响储蓄水平,但会显著提升个人持有商业养老保险、风险性金融资产的可能性,并相应增加年缴保费和持有金额。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宁 郑平
本文构建传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用率、渗透性和可持续性四大维度展开,选取了12个指标加以综合评价,结合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出全国各省份的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本文构建的传统普惠金融指数的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普惠金融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影响更大;但从区域层面来看,传统普惠金融对三线以上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数字普惠金融更大;而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传统普惠金融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中国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精准性,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同富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卢亚娟 杨怡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出丰富了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资产配置选择。使用CHFS2021年的调查数据,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出发探究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情况。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改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情况,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作用在城乡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通过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金融素养水平来优化家庭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结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是满足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应有之义。在数字化与老龄化交互叠加、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利用CHFS数据,实证考察了老年数字鸿沟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会显著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具体表现为持有的养老金融资产规模减小、持有风险性养老金融资产的概率下降、持有养老金融资产的分散度降低,该回归结果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老年数字鸿沟将通过造成金融排斥、增加家庭风险厌恶程度来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多方协同助力跨越老年数字鸿沟、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养老金融普惠性提升、通过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来加速养老金财富积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晶晶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促进养老金融发展、提高养老生活质量、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动能。论文从数字经济参与的微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等多种计量工具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参与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以及数字经济参与对不同家庭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参与可以显著提高养老金融资产规模、丰富养老金融资产种类、提升养老金融资产分散度,发挥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家庭参与数字经济活动有助于促进家庭创业决策、提高金融素养水平,从而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村、中西部地区、女性户主和低教育水平家庭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优化作用更显著。因此,应通过促进家庭积极参与数字经济活动、补齐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短板以及强化创业技能和金融知识教育培训等措施,推动数字经济参与成为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是满足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应有之义。在数字化与老龄化交互叠加、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利用CHFS数据,实证考察了老年数字鸿沟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会显著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具体表现为持有的养老金融资产规模减小、持有风险性养老金融资产的概率下降、持有养老金融资产的分散度降低,该回归结果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老年数字鸿沟将通过造成金融排斥、增加家庭风险厌恶程度来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多方协同助力跨越老年数字鸿沟、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养老金融普惠性提升、通过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来加速养老金财富积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红伟 何冠霖
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显著正相关,即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越高地区的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可能性越高、参与程度越深、风险金融资产持有多样性越高,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以及交易成本的下降。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缩小了城乡家庭之间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差异,但地区差异依旧明显,这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覆盖面和渗透度存在差异有关。鉴于此,应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和普及居民金融知识,提倡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避免家庭投资出现极端化现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颖 张高明 孙婉若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家庭金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并且对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更为明显,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对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有一定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收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家庭的收入,通过"教育效应"来提高家庭的金融素养,从而实现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利华 王倩 刘雨晴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低收入人群收入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助推家庭合理配置金融资产从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库,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家庭金融市场参与、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以及分散程度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农村家庭。其原因可能是以“工具排斥”“自我排斥”以及“营销排斥”为表现的“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抑制了农村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可行性。根据以上结果,论文从金融素养、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供给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数字鸿沟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汪莉 马诗淇 叶欣
后疫情时代,无接触金融服务需求凸显,我国家庭多样化金融投资意愿强烈。而数字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覆盖范围广、服务多元化等特点恰与日益增长的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活动以实现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相契合。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2011、2013、2015、2017四年的家庭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家庭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例,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降低是主要影响机制。结构上,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支付和信用服务均促进了家庭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异质性上,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我国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收入群体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雨晴 何广文
通过建立及推导跨期投资决策模型证明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户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和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而且当农户金融素养或智能化素养更高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强烈。研究结论有助于解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和农村金融市场"有限参与"的重要现实作用,从宏观上说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必要性,从微观上启示提高农户家庭金融素养和智能化素养有助于优化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我国即将迈入深度老龄社会,预期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养老金体系面临可持续性挑战,推动养老金体系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转型是必然发展方向。为应对老龄社会需求转变,需要加快构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整合养老资金,同时改善国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在养老金融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方面已积累丰富的经验,本文以美国、荷兰、日本为例,在总结发达国家养老金融发展特征及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金融发展,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提供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