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25)
- 2023(17790)
- 2022(14492)
- 2021(13202)
- 2020(11179)
- 2019(25821)
- 2018(25473)
- 2017(49828)
- 2016(26691)
- 2015(30259)
- 2014(30104)
- 2013(29634)
- 2012(27297)
- 2011(24393)
- 2010(24849)
- 2009(23562)
- 2008(22404)
- 2007(20194)
- 2006(17632)
- 2005(15560)
- 学科
- 济(118057)
- 经济(117945)
- 业(82708)
- 管理(75133)
- 企(60833)
- 企业(60833)
- 方法(56114)
- 数学(50919)
- 数学方法(50204)
- 农(49217)
- 中国(33250)
- 农业(32650)
- 财(31405)
- 业经(29864)
- 融(28859)
- 金融(28856)
- 银(27559)
- 银行(27530)
- 行(26416)
- 制(23942)
- 地方(23423)
- 贸(21156)
- 贸易(21141)
- 易(20608)
- 务(19925)
- 财务(19862)
- 财务管理(19813)
- 学(19583)
- 企业财务(18860)
- 理论(17613)
- 机构
- 学院(382539)
- 大学(377330)
- 济(161891)
- 经济(158736)
- 管理(151305)
- 理学(131759)
- 理学院(130478)
- 管理学(128026)
- 管理学院(127337)
- 研究(120366)
- 中国(98516)
- 京(76621)
- 财(74757)
- 农(74519)
- 科学(72005)
- 财经(60138)
- 中心(60087)
- 所(59693)
- 业大(59059)
- 农业(57713)
- 江(56668)
- 经(54863)
- 研究所(54039)
- 经济学(50681)
- 北京(47295)
- 经济学院(46258)
- 范(46193)
- 师范(45711)
- 州(45455)
- 财经大学(44645)
- 基金
- 项目(258362)
- 科学(204826)
- 基金(189384)
- 研究(188737)
- 家(163992)
- 国家(162620)
- 科学基金(141450)
- 社会(121788)
- 社会科(115502)
- 社会科学(115469)
- 省(102018)
- 基金项目(99534)
- 自然(90882)
- 自然科(88880)
- 自然科学(88860)
- 自然科学基金(87305)
- 教育(87246)
- 划(84294)
- 资助(78465)
- 编号(77490)
- 成果(61517)
- 重点(57613)
- 部(57532)
- 发(55562)
- 创(54376)
- 课题(52046)
- 国家社会(51123)
- 创新(50695)
- 教育部(49805)
- 科研(49702)
- 期刊
- 济(170411)
- 经济(170411)
- 研究(106567)
- 农(73316)
- 中国(71133)
- 财(57641)
- 学报(56961)
- 科学(52554)
- 管理(51161)
- 农业(49149)
- 融(48515)
- 金融(48515)
- 大学(44216)
- 学学(42056)
- 教育(34915)
- 技术(34783)
- 业经(32597)
- 财经(29211)
- 经济研究(27109)
- 经(25000)
- 业(24697)
- 问题(23420)
- 统计(21472)
- 技术经济(19669)
- 策(19579)
- 版(18574)
- 理论(17984)
- 决策(17731)
- 世界(17456)
- 商业(17279)
共检索到557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兵 李娜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江东芳
为了进一步加深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防止返贫”“乡村振兴”将会是下阶段脱贫攻坚工作的主题。在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在数字普惠金融方兴未艾之时,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选取2013-2022年全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本次研究数据,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农民收入增长为主要变量,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以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子维度作为门槛变量时,其回归结果与农民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和覆盖范围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以区域居民经济发展水平为中介变量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且均为双重门槛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监管力度、居民学习能力以及着重关注农村市场四个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调节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国晖 赵婷婷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引入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化基础对居民创业的影响和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创业的中介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化基础有利于居民创业;(2)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化基础影响居民创业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数字化支持程度发挥的中介作用最强,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次之;(3)数字化基础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创业影响具有差异性,二者对城镇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兵 李娜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中国的不断深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数字普惠金融省级指数相匹配,采用Mlogi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门槛特征。研究发现,相对于纯务农,数字普惠金融会增加农村劳动力兼业和纯务工的概率,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纯务工的边际影响显著为正,对纯务农显著为负。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也就是说,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力选择兼业和纯务工的概率增加;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年龄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年龄较大的劳动力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安丛梅
保障“种地”农户的金融供给和收入,既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亦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更是巩固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文章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变化的典型事实,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中的微观农户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种地”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赋能种植业生产链的视角解构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近年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样本中,在非粮食主产区和家庭农场的样本中并不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种植业生产链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但这种作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的样本中有所差异。文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保障“种地”农户收入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于浩 王玉 李柳笛 白秀广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深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越发引起关注。本文聚焦农户参与电子商务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基于陕西省7个县303位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影响,应用Fields收入分解法探究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向及效果。研究发现,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根据反事实假设分析发现,非电子商务农户参与电子商务后,其收入水平将上升7.93%。此外,参与电子商务扩大了农户收入的差距,对农户收入水平差距的贡献程度达到14.49%。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于浩 王玉 李柳笛 白秀广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深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越发引起关注。本文聚焦农户参与电子商务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基于陕西省7个县303位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影响,应用Fields收入分解法探究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向及效果。研究发现,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根据反事实假设分析发现,非电子商务农户参与电子商务后,其收入水平将上升7.93%。此外,参与电子商务扩大了农户收入的差距,对农户收入水平差距的贡献程度达到14.49%。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伟 张保珍 杨海芬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应用面板Probit模型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移动支付指数对农户创业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经济水平及城镇化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对农户创业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创业的"长尾效应"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提升农户创业绩效。未来中国应持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优化农户创业环境,提升农户创业能力,改善农户创业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伟 张保珍 杨海芬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应用面板Probit模型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移动支付指数对农户创业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经济水平及城镇化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对农户创业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创业的"长尾效应"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提升农户创业绩效。未来中国应持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优化农户创业环境,提升农户创业能力,改善农户创业绩效。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丽娟 汤晓晓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Kakwani指数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和提高互联网信息可得性有效抑制农户收入不平等。从结构上看,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户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差异化影响,覆盖广度的影响效应最显著,而使用深度不显著。异质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受教育程度高、纯农业型和纯非农业型农户收入不平等抑制效应更显著。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引导农户增加知识储备进而提高金融素养,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渗透发展,打破农村“金融排斥”和“数字鸿沟”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艺璇 李中建
本文在财政支农、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减贫增收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三者关系的计量模型。以中部六省2006-2018年为样本,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财政支农的异质性,借助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测度了金融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了财政支农和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及结构性收入的差异性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从农户的总收入看,财政支农和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减贫增收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从农户的收入结构看,财政支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普惠金融存在一定的抑制效应;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省份,普惠金融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在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省份其作用是消极的;从财政因素看,财政支农效应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U”型特征,说明中部六省财政支农力度相对不足;从财政支农的异质性看,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有差异的财政政策更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上述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财政 普惠金融 减贫增收 异质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荣贞 何婷婷 王森
降低金融脆弱性对宏观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构建农户家庭金融脆弱性指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IV Ordered Probit)进行内生性处理。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显著降低农户家庭金融脆弱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可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根据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农户金融素养发挥了显著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继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石玲玲 余秀江 杨威 梁伟森
基于2013~2019年中国284个市级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而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存在显著增收效应;农村地区的居民增收效应大于城镇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效应大于高收入群体,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可缓解社会贫富差距。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增收存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为此,建议夯实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推动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引导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金融覆盖,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永仓 温涛 王小华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异质性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宏伟 穆月英
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普惠金融有益于灵活就业者增收吗?——一个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
交易特性、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增收效应——基于多元Logit模型和MTE模型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城乡差距、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域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研究
“合作社+农户”模式:交易费用节约与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土地征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实证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省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