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09)
- 2023(18293)
- 2022(14841)
- 2021(13554)
- 2020(11296)
- 2019(25461)
- 2018(25066)
- 2017(48434)
- 2016(25071)
- 2015(27515)
- 2014(26808)
- 2013(26503)
- 2012(23903)
- 2011(21261)
- 2010(21270)
- 2009(20211)
- 2008(19028)
- 2007(17308)
- 2006(15182)
- 2005(13508)
- 学科
- 济(104720)
- 经济(104512)
- 业(101852)
- 企(83897)
- 企业(83897)
- 管理(82693)
- 农(48315)
- 方法(45152)
- 业经(36822)
- 数学(36140)
- 数学方法(35719)
- 农业(32332)
- 中国(32172)
- 财(31831)
- 融(27270)
- 金融(27267)
- 银(25886)
- 银行(25859)
- 行(24980)
- 制(24515)
- 务(22379)
- 财务(22332)
- 财务管理(22300)
- 技术(22216)
- 企业财务(21154)
- 地方(19865)
- 理论(19671)
- 贸(18738)
- 贸易(18721)
- 易(18281)
- 机构
- 学院(351330)
- 大学(345359)
- 济(149574)
- 经济(146820)
- 管理(145384)
- 理学(125494)
- 理学院(124369)
- 管理学(122552)
- 管理学院(121897)
- 研究(109170)
- 中国(91853)
- 京(70097)
- 财(68782)
- 农(66472)
- 科学(63601)
- 财经(54848)
- 中心(54476)
- 江(53378)
- 业大(52826)
- 所(52186)
- 农业(51054)
- 经(50000)
- 研究所(47035)
- 经济学(45362)
- 北京(42745)
- 州(42547)
- 范(41796)
- 师范(41332)
- 经济学院(41022)
- 财经大学(40513)
- 基金
- 项目(237747)
- 科学(190964)
- 研究(177579)
- 基金(175598)
- 家(151318)
- 国家(149894)
- 科学基金(132075)
- 社会(118167)
- 社会科(111377)
- 社会科学(111345)
- 省(94290)
- 基金项目(92702)
- 自然(83139)
- 自然科(81375)
- 自然科学(81354)
- 自然科学基金(79980)
- 教育(79666)
- 划(77009)
- 编号(72002)
- 资助(69316)
- 成果(56860)
- 创(54863)
- 部(52729)
- 重点(52385)
- 发(51914)
- 创新(50505)
- 国家社会(49548)
- 业(47718)
- 课题(47455)
- 制(46619)
- 期刊
- 济(168036)
- 经济(168036)
- 研究(99111)
- 中国(70929)
- 农(66644)
- 管理(56570)
- 财(55283)
- 学报(49472)
- 科学(48782)
- 农业(44687)
- 融(44657)
- 金融(44657)
- 大学(39735)
- 学学(37670)
- 业经(33482)
- 技术(32172)
- 教育(31963)
- 财经(27342)
- 经济研究(25194)
- 业(23708)
- 经(23653)
- 问题(21876)
- 技术经济(19187)
- 版(17156)
- 科技(17087)
- 世界(17001)
- 现代(16786)
- 商业(16511)
- 理论(16143)
- 图书(16074)
共检索到526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呈磊 李文秀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7年和2019年的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农户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农户创业过程中带来的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和补充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的创业行为,且数字普惠金融只对自雇型创业有显著影响,对雇主型创业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具有弱社会网络的农户创业行为影响更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真正发挥了“普惠”的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渠道,弥补了过去农户主要依靠社会网络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不足,提高了农户的金融可得性从而促进其创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光荣 杨恩艳
社会网络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进民间借贷。本文使用中国农村的调查数据,发现拥有更多社会网络的农民,会有更多的民间借贷渠道,从而更有可能创办自营工商业。农村个体工商业的初始投资和后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亲友的借款。本文还发现,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对农民创办自营工商业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这表明,依托亲友关系的非正规金融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滞后的缺陷。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殷浩栋 王瑜 汪三贵
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不同部门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三年数据,采用PSM-DID模型分析了三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贫困村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尤其是替代了非正规金融部门贷款,且这种替代关系在贫困群体以及消费性借贷中表现更突出。上述发现为合理引导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浩栋 汪三贵 王彩玲
非正规金融信贷在农户信贷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挤占了正规金融借贷。本文从资本禀赋和交易成本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非正规金融替代正规金融的机制,并使用了联立方程组模型予以验证。研究发现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基于自身资本禀赋、衡量借贷成本之后而做出的判断,人力资本显著影响正规金融借贷,而收入结构、实物资本显著影响非正规金融借贷。本文证实了在农户信贷市场中,非正规金融凭借自身的成本和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规金融。本研究的政策价值在于当从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和降低农户借贷成本的角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浩栋 汪三贵 王彩玲
非正规金融信贷在农户信贷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挤占了正规金融借贷。本文从资本禀赋和交易成本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非正规金融替代正规金融的机制,并使用了联立方程组模型予以验证。研究发现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基于自身资本禀赋、衡量借贷成本之后而做出的判断,人力资本显著影响正规金融借贷,而收入结构、实物资本显著影响非正规金融借贷。本文证实了在农户信贷市场中,非正规金融凭借自身的成本和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规金融。本研究的政策价值在于当从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和降低农户借贷成本的角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谭燕芝 张子豪
文章基于我国多维贫困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可以显著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且对中间层次多维贫困的农户减贫效果更大。(2)社会网络对农户的非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影响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缓解贫困农户的融资约束进而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即改善多维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或脱贫遵循"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
关键词:
社会网络 非正规金融 多维贫困 中介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谭燕芝 张子豪
文章基于我国多维贫困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可以显著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且对中间层次多维贫困的农户减贫效果更大。(2)社会网络对农户的非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影响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缓解贫困农户的融资约束进而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即改善多维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或脱贫遵循"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农户多维贫困"的作用机制。这意味着社会网络实际上成为了农户借贷过程中的一种"隐性抵押",农户以此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进而改善多维贫困实现脱贫。
关键词:
社会网络 非正规金融 多维贫困 中介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玮 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与2016年数据的整理,运用混合回归模型与分样本回归的分析方法,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正规、非正规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均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不尽相同,城镇地区正规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而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则是居民消费融资的主要来源。此外,无论是在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都存在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强弱不同使正规、非正规金融对消费的影响系数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合规化发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官兵
本文构造了一个“企业家——组织”框架来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替代与互补问题。本文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面临着不同的制度结构。在不同的制度结构里,金融企业家以组织方式来实现其理性行为,因此就表现为不同市场里的不同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企业家 组织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蕾 蔡雪雄 古洋洋
基于CFPS 2016微观调查数据,将OLS和收入分位数法相结合,分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增收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和两类资金是否区分使用对农户收入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农户无法根据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特性有区别地进行投资,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始终大于非正规金融,同时使用两种来源资金的增收合力并未达到最大,但随着资本产出弹性的增大,资金间抑制效应会减小。为此,在乡村振兴阶段,应积极引导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合理配置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资金。
关键词: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农户收入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尹训东 尹妮娜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无限期的模型来分析社会网络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引入一个对借款方不支付还款的社会惩罚函数,我们的模型解释了存在社会网络作用时,在没有抵押品和法律执行力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如何运行。结论表明,社会关系网络扩大了信贷和还款额度,提升了贷款人的利润和社会总体福利,但是对借款人的效用是不确定的。我们还证明了此无限期信贷模型下对称并且稳定均衡的存在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尹训东 尹妮娜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无限期的模型来分析社会网络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引入一个对借款方不支付还款的社会惩罚函数,我们的模型解释了存在社会网络作用时,在没有抵押品和法律执行力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如何运行。结论表明,社会关系网络扩大了信贷和还款额度,提升了贷款人的利润和社会总体福利,但是对借款人的效用是不确定的。我们还证明了此无限期信贷模型下对称并且稳定均衡的存在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宋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农村金融领域,不仅要求金融供给主体在数量上有增加,而且应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互补性使得合作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一种方法。合作模式的稳定性对双方经营决策有决定性作用,从数理角度构建适合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型,并得到保持稳定合作所要求的条件,最后以收集到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年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信贷量相差悬殊的省份适合寄生合作模式,而二者实力相当的省份则适合依赖成长的对称互利合作模式;寄生模式是过渡性的,而依赖成长对称互利模式能够使合作的总体效应增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磊 吴辉凡 姚广宁
非正规金融以顽强的生命力自发产生于民间经济,但一直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建设规划之外,并因其所隐含的金融风险而备受质疑。非正规金融究竟是过渡性的制度安排,还是金融市场体系的有机构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我国关于非正规金融的政策效果。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经验,并探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非正规金融所应持有的政策倾向。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正规金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史小坤
本文运用金融地理学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现实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约束,指出农村二元金融模式脱离了中国农村现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融资问题。在中国农村双重地理环境约束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例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地理环境约束的发展模式:以大型农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中介的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联合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替代抑或互补?——基于农户融资约束放松视角
农户信贷市场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替代还是互补?
农民合作社对农户正规与非正规融资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社会网络的维度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农业绿色转型效应——基于土地流转和农村创业活力视角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消费行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
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影响了农村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性?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互补还是替代?——基于DSGE模型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