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0)
- 2023(9407)
- 2022(7062)
- 2021(6015)
- 2020(4823)
- 2019(10380)
- 2018(9725)
- 2017(19018)
- 2016(9103)
- 2015(10214)
- 2014(10179)
- 2013(10020)
- 2012(9583)
- 2011(8959)
- 2010(9484)
- 2009(9339)
- 2008(7809)
- 2007(7252)
- 2006(6859)
- 2005(6560)
- 学科
- 济(66703)
- 经济(66650)
- 管理(26611)
- 业(26565)
- 融(25559)
- 金融(25559)
- 银(22229)
- 银行(22227)
- 行(21669)
- 企(21168)
- 企业(21168)
- 中国(20847)
- 地方(18858)
- 方法(18024)
- 数学(16249)
- 数学方法(16194)
- 业经(14910)
- 农(12172)
- 地方经济(12160)
- 财(12142)
- 制(11873)
- 中国金融(11098)
- 产业(10829)
- 信息(9410)
- 总论(9396)
- 农业(9147)
- 学(9146)
- 信息产业(8913)
- 体(8646)
- 贸(8439)
- 机构
- 学院(142735)
- 大学(141720)
- 济(77144)
- 经济(75886)
- 管理(52293)
- 研究(51978)
- 中国(46479)
- 理学(44094)
- 理学院(43667)
- 管理学(43174)
- 管理学院(42914)
- 财(34646)
- 京(28134)
- 财经(27515)
- 经济学(26732)
- 科学(25688)
- 中心(25142)
- 所(24879)
- 经(24872)
- 经济学院(23917)
- 研究所(22212)
- 江(20714)
- 财经大学(20445)
- 融(19482)
- 金融(19154)
- 银(18350)
- 北京(18330)
- 院(18088)
- 银行(17748)
- 人民(17414)
- 基金
- 项目(88015)
- 科学(70329)
- 研究(67917)
- 基金(65490)
- 家(56004)
- 国家(55070)
- 社会(48165)
- 科学基金(47622)
- 社会科(45978)
- 社会科学(45964)
- 省(33300)
- 基金项目(33151)
- 教育(28633)
- 编号(26552)
- 划(26405)
- 资助(26227)
- 自然(25961)
- 自然科(25348)
- 自然科学(25343)
- 自然科学基金(24890)
- 成果(21619)
- 国家社会(21498)
- 发(21106)
- 重点(19496)
- 部(19309)
- 创(18592)
- 发展(18344)
- 展(18081)
- 课题(17846)
- 济(17806)
共检索到235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景河 沈洋
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的移动支付和金融可得性对于消费的影响巨大且深远。本文在从理论层面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消费的机制路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三期微观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实证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消费的经济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家庭消费总支出,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经济预期和经济现状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机制研究表明,夜间经济已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家庭消费的新机制,其具备的延时效应、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对消费有着多重影响。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信心,不仅要挖掘数字技术在拓展消费场景、驱动供需匹配和支持夜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信息红利,还应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好金融“活水”在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家庭消费 夜间经济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龙耀 张静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健康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健康冲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非医疗消费支出,但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地减轻这种影响;同时就分指标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一级维度中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二级维度中的信贷、保险、货币基金以及支付这四个子指标均显著地平滑了冲击下的家庭消费。就作用机制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和强化非正式社交网络来帮助家庭应对健康冲击对消费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的回归结果显示,健康冲击对中西部地区、户主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金融素养水平较低的家庭影响更大,同时这种影响还与冲击的程度正相关,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在这部分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论进一步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改善金融包容性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在微观层面上解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改善家庭福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积极作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叶谊锋 罗荷花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脆弱性,经济机会和数字素养是其缓解效应发挥的中介渠道。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升,攀比效应的干预使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缓解效应逐渐递减,呈倒“U”型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农村地区及低资本家庭经济脆弱性的缓解效应更强,这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和包容性相契合。本文为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以更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真正普惠于民,实现家庭增收致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宸 方芳 张乐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经济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下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负债变化。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家庭负债水平和家庭债务杠杆,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流动性约束、非理性支出和便捷化交易三条机制促进家庭债务规模和债务杠杆上升;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对债务杠杆的提升幅度不一样,相比于高收入家庭,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债务杠杆的提升幅度更明显。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伟 杨海芬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及机会平等效应有效改善农村家庭创业的外部环境;微观层面上通过信息传递效应、社会网络效应及信贷资源获取效应有效提升农村家庭创业能力。未来我国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创业农村家庭提供精准化数字金融产品,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财富提升的有效渠道。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晓敏 周战强 张博尧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相对贫困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重点议题。本文基于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数据、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及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减少流动人口家庭在本地的社会参与实现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低、社会保险缺乏加深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户籍、流入东部地区、金融监管较弱地区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较大。为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流动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度。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天芸 张政 陈铭翔
数字技术渗透在居民生活之中,影响着家庭的行为和经济决策。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接受理论模型,本文探讨数字技术对金融参与的影响机制,运用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的微观统计数据,对城乡家庭的金融参与进行实证研究。Logit模型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家庭购买金融产品的概率和金额,如果城乡同时实现数字普惠,农村家庭购买金融产品的概率远高于城镇家庭,但由于资产、收入等因素的限制,其购买金融产品的金额相对较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宁宁 侯冠宇
文章基于风险资产多样化配置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维度发展对家庭资产多样化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资产多样化配置具有正向影响,且能通过提升金融素养、风险偏好间接提升其风险资产多样化配置行为。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户籍、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资产多样化配置具有普遍提升效应,其中数字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汉瑾 张淑婷 公茂刚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教育投资提供渠道和便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基于项目组2848份有效调查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程度和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的教育投资具有普遍提升效应。鉴于此,建议通过加强数字城乡建设、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教育投资的促进作用,实现教育公平。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举 张一童 周升起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FPS数据库,从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拓展,通过构建多维相对贫困评价体系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抑制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但是,地区地理位置、财政自给能力及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相对贫困呈非线性关系,当数字普惠金融跨越自身发展水平的第一个门槛值后,减贫效果不理想,城乡差距增大;达到第二个门槛值后,正向效应依然显著,但相对贫困发生比重有降低倾向。鉴于此,应通过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监督和管理、因地制宜地配置金融资源,以最大化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继辉 金榕
本文将2019年CHFS数据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家庭灵活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维度均能显著正向刺激居民家庭灵活就业;相比于受雇佣灵活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成员自雇佣灵活就业有更显著的正向作用;家庭创业是数字金融促进家庭灵活就业的原因,社会网络在数字金融和灵活就业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数字金融与社会网络有替代关系;相对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低收入家庭、西部地区家庭、农村家庭、二线及以下城市家庭进行灵活就业。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包容性增长,更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最后,从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健 臧旭恒
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四期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支出,且对处在中低分位数的家庭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对高流动性资产不足的家庭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高流动性资产充足的家庭而言,普惠金融对其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健,即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家庭面临的流动性约束进而促进家庭消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栋浩 王栋 杜在超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居民消费率仍然较低,金融发展似乎并未发挥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的作用,本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金融普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本文研究了金融普惠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通过区分收入阶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普惠可以显著促进我国家庭消费,家庭之间的消费差异有10.58%可由社区之间的金融普惠差异来解释。进一步地,金融普惠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大于金融竞争和金融发展,且不同于金融竞争和金融发展,金融普惠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等收入家庭、对高收入家庭的影响最小。最后,渠道分析表明,金融普惠通过降低收入不确定性促进了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消费,而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促进了中等收入家庭消费。本文为充分发挥金融提升居民消费的作用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
金融普惠 家庭消费 收入阶层 贡献度估计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宪军
了解金融业开放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居民财富及消费增长、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业开放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发现金融业开放能够通过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显著促进家庭参与证券类风险资产市场,并且随着开放程度的提升,家庭持有证券类风险资产占其金融资产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业开放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