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9)
- 2023(11703)
- 2022(8614)
- 2021(7727)
- 2020(6080)
- 2019(13429)
- 2018(12459)
- 2017(23395)
- 2016(12177)
- 2015(13186)
- 2014(13247)
- 2013(13005)
- 2012(12079)
- 2011(10429)
- 2010(10773)
- 2009(10246)
- 2008(9576)
- 2007(8389)
- 2006(7347)
- 2005(6748)
- 学科
- 济(49595)
- 经济(49535)
- 业(42039)
- 管理(38625)
- 企(34046)
- 企业(34046)
- 财(33574)
- 融(26468)
- 金融(26468)
- 银(24279)
- 银行(24270)
- 行(23300)
- 中国(22143)
- 方法(18284)
- 农(18219)
- 业经(16951)
- 务(16540)
- 财务(16520)
- 财务管理(16469)
- 数学(16339)
- 数学方法(16213)
- 制(15923)
- 企业财务(15890)
- 农业(13225)
- 财政(13082)
- 地方(12545)
- 中国金融(11268)
- 政(10607)
- 收入(10500)
- 产业(10340)
- 机构
- 学院(168241)
- 大学(167772)
- 济(72677)
- 经济(71176)
- 管理(61243)
- 研究(57486)
- 理学(52184)
- 中国(51743)
- 理学院(51638)
- 管理学(50820)
- 管理学院(50503)
- 财(47028)
- 京(33821)
- 财经(33064)
- 科学(32431)
- 经(30088)
- 中心(28792)
- 所(28337)
- 农(27431)
- 江(25212)
- 研究所(25147)
- 经济学(24973)
- 财经大学(24683)
- 经济学院(22821)
- 业大(21951)
- 融(21944)
- 金融(21508)
- 北京(21293)
- 农业(20858)
- 州(20629)
- 基金
- 项目(112231)
- 科学(88713)
- 研究(83720)
- 基金(83098)
- 家(73027)
- 国家(71951)
- 科学基金(61506)
- 社会(56317)
- 社会科(53713)
- 社会科学(53695)
- 省(42988)
- 基金项目(42515)
- 自然(36649)
- 教育(36332)
- 自然科(35766)
- 自然科学(35756)
- 划(35304)
- 自然科学基金(35141)
- 资助(33115)
- 编号(32430)
- 成果(27646)
- 重点(25320)
- 国家社会(25102)
- 部(24608)
- 性(24455)
- 发(24326)
- 创(24084)
- 创新(22475)
- 课题(22379)
- 制(22296)
共检索到268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利华 王倩 刘雨晴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低收入人群收入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助推家庭合理配置金融资产从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库,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家庭金融市场参与、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以及分散程度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农村家庭。其原因可能是以“工具排斥”“自我排斥”以及“营销排斥”为表现的“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抑制了农村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可行性。根据以上结果,论文从金融素养、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供给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数字鸿沟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颖 张高明 孙婉若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家庭金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并且对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更为明显,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对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有一定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收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家庭的收入,通过"教育效应"来提高家庭的金融素养,从而实现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宁 郑平
本文构建传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用率、渗透性和可持续性四大维度展开,选取了12个指标加以综合评价,结合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出全国各省份的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本文构建的传统普惠金融指数的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普惠金融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影响更大;但从区域层面来看,传统普惠金融对三线以上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数字普惠金融更大;而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传统普惠金融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中国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精准性,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同富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伟 卢洋
家庭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及其城乡、地区异质性值得关注。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宏观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9年的微观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家庭财产性收入规模的扩大,这一作用是通过促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来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城乡和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家庭金融关注度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汪莉 马诗淇 叶欣
后疫情时代,无接触金融服务需求凸显,我国家庭多样化金融投资意愿强烈。而数字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覆盖范围广、服务多元化等特点恰与日益增长的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活动以实现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相契合。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2011、2013、2015、2017四年的家庭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家庭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例,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降低是主要影响机制。结构上,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支付和信用服务均促进了家庭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异质性上,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我国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收入群体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红伟 何冠霖
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显著正相关,即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越高地区的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可能性越高、参与程度越深、风险金融资产持有多样性越高,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以及交易成本的下降。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缩小了城乡家庭之间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差异,但地区差异依旧明显,这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覆盖面和渗透度存在差异有关。鉴于此,应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和普及居民金融知识,提倡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避免家庭投资出现极端化现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雨晴 何广文
通过建立及推导跨期投资决策模型证明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户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和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而且当农户金融素养或智能化素养更高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强烈。研究结论有助于解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和农村金融市场"有限参与"的重要现实作用,从宏观上说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必要性,从微观上启示提高农户家庭金融素养和智能化素养有助于优化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宪军
了解金融业开放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居民财富及消费增长、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业开放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发现金融业开放能够通过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显著促进家庭参与证券类风险资产市场,并且随着开放程度的提升,家庭持有证券类风险资产占其金融资产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业开放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庞明 王慧 张祺浩
我国居民家庭财富不断积累,对金融资产选择和优化配置的需求日益强烈,当前金融市场参与不足、金融素养水平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以数字普惠金融为切入点,使用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建立probit和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及风险金融资产选择占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三个不同维度均对其有积极作用,这一结果经稳健性检验仍保持一致;(2)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影响在农村家庭和东部地区更为显著;(3)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素养在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维度上发挥了中介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松 刘成微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探索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路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提升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中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立足理论分析基础,从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业态差异和组间差异。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制度路径和经济路径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产生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宁宁 侯冠宇
文章基于风险资产多样化配置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维度发展对家庭资产多样化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资产多样化配置具有正向影响,且能通过提升金融素养、风险偏好间接提升其风险资产多样化配置行为。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户籍、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资产多样化配置具有普遍提升效应,其中数字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家庭资产结构从单一的储蓄型资产转变为丰富多样的风险型金融资产,其配置金融资产的异质性导致了家庭资产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差异。本文通过实证检验了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及其财富效应,结果显示:城镇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和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对城镇家庭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而金融资产占比的影响不显著,金融资产占比、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和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三个变量对城镇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均不显著;分组情况下,影响高收入城镇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风险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和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而对于高收入城镇家庭消费结构、低收入城镇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维度的三个变量对其的影响均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家庭 金融资产配置 财富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姚敏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给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养老金为基础,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是必然方向,而数字技术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老年人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发展有利于中老年人提高金融资产的分散程度和持有金额,并提高风险性金融资产和商业养老保险的持有倾向,且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自身持有金融资产较少的中老年人作用更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维
用CHFS数据研究中国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在考虑了金融资产组合互补性的影响后发现:(1)我国城乡家庭储蓄性和风险性金融资产每增加1%,家庭总的消费支出分别增加3.5%和1.4%,即金融资产存在显著正向的财富效应,但储蓄性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风险性金融资产。(2)整体上,城镇家庭的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农村,但在具体消费类型上,也存在农村大于城镇的证据,体现出显著的城乡异质性。(3)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对食品消费支出影响最小,刚性消费支出次之,弹性消费最大。(4)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均存在低收入家庭显著大于高收入家庭证据。考虑家庭房产价值和地区特征后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上述异质性的显著存在。
关键词:
金融资产 财富效应 异质性 家庭消费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舒建平 吴扬晖 唐文娟
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且这种变化会因居民的个体特征及家庭的区位条件差异而不同。采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CHFS)数据的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收入与定期存款占比呈倒U型关系,与总风险资产占比及股票资产占比呈U型关系,表明中国家庭具有较高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当户主年龄由年轻→中年→老年转变时,家庭人均收入与定期存款占比之间的关系由U型→U型→倒U型转变,与总风险资产占比及股票资产占比的关系由倒U型→倒U型→U型转变;本科以下学历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未能有效降低其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本科以上学历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其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家庭遭受健康冲击会增强预防性储蓄动机;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较低,更倾向于配置风险资产及股票资产。因此,应加快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医疗、住房、养老和教育保障力度,有效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释放家庭金融产品消费潜力,促进现代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