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9)
- 2023(15685)
- 2022(13067)
- 2021(11923)
- 2020(9749)
- 2019(22036)
- 2018(21475)
- 2017(39981)
- 2016(21881)
- 2015(23964)
- 2014(23435)
- 2013(22951)
- 2012(20830)
- 2011(18802)
- 2010(18421)
- 2009(16532)
- 2008(15917)
- 2007(13695)
- 2006(11905)
- 2005(10077)
- 学科
- 济(83998)
- 经济(83902)
- 管理(62151)
- 业(61295)
- 企(49037)
- 企业(49037)
- 方法(39040)
- 数学(33845)
- 数学方法(33492)
- 农(25898)
- 业经(22834)
- 中国(21839)
- 财(21234)
- 学(19438)
- 农业(18182)
- 地方(15945)
- 贸(15835)
- 贸易(15830)
- 易(15385)
- 制(13955)
- 环境(13929)
- 技术(13717)
- 理论(13692)
- 产业(13651)
- 务(13576)
- 财务(13518)
- 财务管理(13498)
- 和(13127)
- 企业财务(12836)
- 划(12025)
- 机构
- 大学(309435)
- 学院(307346)
- 管理(122756)
- 济(116395)
- 经济(113927)
- 理学(108177)
- 理学院(106963)
- 管理学(105057)
- 管理学院(104523)
- 研究(102238)
- 中国(72760)
- 科学(67406)
- 京(64876)
- 农(57452)
- 业大(52533)
- 所(51094)
- 财(50910)
- 研究所(47505)
- 中心(46046)
- 农业(45530)
- 江(42176)
- 财经(42019)
- 范(40611)
- 北京(40153)
- 师范(40114)
- 经(38419)
- 院(37391)
- 州(34849)
- 经济学(34488)
- 技术(32842)
- 基金
- 项目(224739)
- 科学(175293)
- 基金(162595)
- 研究(159550)
- 家(144538)
- 国家(143308)
- 科学基金(121896)
- 社会(100720)
- 社会科(95364)
- 社会科学(95337)
- 省(88284)
- 基金项目(86966)
- 自然(80494)
- 自然科(78592)
- 自然科学(78569)
- 自然科学基金(77159)
- 划(74723)
- 教育(72486)
- 资助(64885)
- 编号(64379)
- 成果(50883)
- 重点(50452)
- 部(48030)
- 发(47416)
- 创(47183)
- 创新(44014)
- 课题(43824)
- 科研(43404)
- 计划(42007)
- 国家社会(41665)
- 期刊
- 济(119434)
- 经济(119434)
- 研究(83492)
- 学报(58118)
- 中国(53289)
- 农(52155)
- 科学(50018)
- 大学(42912)
- 管理(41589)
- 学学(40611)
- 财(36428)
- 农业(36247)
- 教育(33190)
- 技术(24010)
- 融(21457)
- 金融(21457)
- 业经(21153)
- 经济研究(19511)
- 财经(19481)
- 业(17959)
- 图书(17670)
- 科技(16888)
- 经(16559)
- 版(16469)
- 业大(16208)
- 问题(15709)
- 理论(14307)
- 技术经济(14003)
- 商业(13365)
- 实践(13297)
共检索到422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司可 方吉 彭玮
围绕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影响因素组态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治理组态存在5条路径,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数字就业、强互联网政务或强在线医疗的支持;第二种是以强互联网政务为核心;第三种是强数字产业、强数字消费、强互联网政务和强在线医疗的组合。数字就业型、数字服务型、数字社会型是影响数字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效差异的主要组合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咏梅 张萌 赵金凯
为探究“后扶贫时代”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文章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勾勒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影响多维相对贫困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各省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平衡分布特征,自内陆向沿海呈逐年缓解的空间格局。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条件组态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沟通能力等要素缺失是影响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多重并发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结束,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将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相对贫困具有相对性、转型性、发展性、多维性、结构性和特殊群体性等特征,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统筹考虑相对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新型贫困治理机制。尽管一些区域已经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实践,但这些实践缺乏彼此间的比较,扶贫标准相对混乱且贫困治理方案欠缺系统性思考。构建新时代的贫困治理机制,应转变现有的贫困治理理念与话语,制定新的贫困治理战略,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整合贫困治理路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要要
缓解相对贫困是后2020年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工作。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接入背后隐藏的数字鸿沟是否阻碍了信息福利效应发挥,以及是否加剧相对贫困尚未得到严谨回答。因此,研究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互联网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构建数字鸿沟指数,考察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渠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模型和应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此外,渠道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通过削弱社会网络、阻隔信息传播和降低信贷可得性等渠道提高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由此,本文认为实务层面应着重弥合数字鸿沟,发挥数字赋能在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思雨
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如何缓解城市贫困的基础上,使用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相对贫困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数字经济可显著缓解城市贫困,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相比之下,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减贫效果较大,东部地区较小;数字经济减贫存在单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后,减贫效应明显提升;贫困程度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更明显;数字经济缓解贫困的机制为增加就业和激发创业热情;为发挥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本文从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晓 秦敏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分析流动人口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消费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收入贫困;贫困类型以持久性相对贫困和选择性相对贫困为主;乡-城流动人口更易陷入相对贫困,且不同贫困类型的发生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城-城流动人口;部分个体家庭因素和流入地区因素均对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体及家庭因素比流入地区因素的影响更大,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分位点存在较大差异。政策启示在于应将流动人口扶贫工作纳入到整体社会扶贫的大格局大体系之中,并着眼于区域发展和致富的长效机制,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英荻 庞金波 衡丹丹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夏方舟 黄晶
研究目的:精准识别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不同时期土地要素对贫困的可能影响,评估土地要素对绝对贫困的帮扶效果,为推进土地要素更为精准地实现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对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均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2)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全面展开后,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地资本禀赋具有更为突出的未来改善潜力;(3)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资本禀赋相较于资源禀赋对于贫困均具有更强影响。研究结论:无论是在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治理中,均需高度重视土地要素的突出作用;在过去的扶贫攻坚战役中,一系列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已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未来的相对贫困治理中亟待进一步促进土地要素禀赋改善,特别要着力重点提升土地要素资本化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进更为精准的相对贫困治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灿 王卓
现阶段我国相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原深度贫困地区,这与发达国家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有所不同。我国相对贫困的高发维度主要在教育、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维相对贫困(k=0.3)发生率达36.73%,多维相对贫困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明显。受访家庭户主年龄、家庭抚养比均对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土地流转、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从增收政策体系、就业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雅
文章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相对贫困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时间与区域上的异质性,即数字经济对2016年以后及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更强;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相对贫困治理是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本健 邓蕾 袁伟伦 毕洁颖
数字技术既可能带来数字红利,也可能带来"数字鸿沟"问题。在贫困地区,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会给农村相对贫困带来什么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系统抽样获取的1564个样本的贫困地区农户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对贫困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效应大于"数字鸿沟"效应,数字技术可得性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这种缓解效应是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以及促进非农就业来实现的,且在未参加小额信贷的农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快贫困地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同时注意"数字鸿沟"和小额信贷带来的压力问题。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 贫困地区 主观相对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