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1)
- 2023(15132)
- 2022(12127)
- 2021(11112)
- 2020(9339)
- 2019(21041)
- 2018(20836)
- 2017(37768)
- 2016(20235)
- 2015(22332)
- 2014(21639)
- 2013(20618)
- 2012(18312)
- 2011(16542)
- 2010(16502)
- 2009(14889)
- 2008(14053)
- 2007(12250)
- 2006(10575)
- 2005(9231)
- 学科
- 济(77417)
- 经济(77341)
- 管理(65177)
- 业(58900)
- 企(50291)
- 企业(50291)
- 方法(34077)
- 数学(29282)
- 数学方法(28792)
- 中国(21702)
- 业经(21556)
- 农(20776)
- 技术(19612)
- 财(19007)
- 学(15314)
- 环境(14597)
- 地方(14491)
- 理论(14303)
- 农业(14222)
- 技术管理(13651)
- 制(13536)
- 划(12962)
- 产业(12907)
- 贸(12795)
- 贸易(12783)
- 和(12620)
- 银(12550)
- 银行(12535)
- 易(12449)
- 行(11985)
- 机构
- 大学(271467)
- 学院(267094)
- 管理(109251)
- 济(107276)
- 经济(105099)
- 理学(94347)
- 理学院(93439)
- 管理学(91768)
- 管理学院(91242)
- 研究(83825)
- 中国(64378)
- 京(56335)
- 财(49338)
- 科学(49064)
- 中心(41635)
- 江(41026)
- 财经(39075)
- 所(38125)
- 范(37940)
- 师范(37604)
- 业大(36977)
- 农(36719)
- 经(35643)
- 北京(34852)
- 研究所(34639)
- 州(32780)
- 经济学(32622)
- 院(31434)
- 师范大学(30150)
- 经济学院(29424)
- 基金
- 项目(188292)
- 科学(151744)
- 研究(142961)
- 基金(137630)
- 家(118571)
- 国家(117588)
- 科学基金(103821)
- 社会(92794)
- 社会科(88197)
- 社会科学(88182)
- 省(74145)
- 基金项目(72439)
- 教育(67535)
- 自然(65141)
- 自然科(63710)
- 自然科学(63697)
- 自然科学基金(62585)
- 划(62133)
- 编号(58073)
- 资助(53799)
- 成果(47181)
- 创(44563)
- 重点(42076)
- 部(41320)
- 创新(40744)
- 发(40281)
- 课题(39515)
- 国家社会(39290)
- 项目编号(36663)
- 教育部(36634)
- 期刊
- 济(112608)
- 经济(112608)
- 研究(77435)
- 中国(57942)
- 管理(43356)
- 教育(40922)
- 财(38869)
- 学报(36488)
- 科学(34863)
- 农(31786)
- 大学(30150)
- 技术(27099)
- 学学(26627)
- 融(22931)
- 金融(22931)
- 农业(22065)
- 图书(20649)
- 财经(18700)
- 业经(18608)
- 经济研究(17448)
- 经(16258)
- 书馆(15011)
- 图书馆(15011)
- 科技(14598)
- 技术经济(14071)
- 问题(13992)
- 业(13487)
- 坛(12668)
- 论坛(12668)
- 理论(12429)
共检索到400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蒋贵友
数字智能以人机协同、跨界合作与共创分享为技术优势,变革与重塑传统大学实验室的知识创新体系与组织运行路径。比较美国一流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的数字智能实验室发现,数字技术能够驱动五重螺旋创新主体集聚,实现多元知识生产主体的智慧联动与开放合作,推动知识创新网络的数字交互与联结互通,进而形成数字化的知识生产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数字创新空间具备自生长与自组织、模块化与分层化、协同性与并行式、收敛性与可扩展性的运行特征,共同维系知识生产创新的可持续化。因此,数字时代的大学可以从“环境—主体—网络—系统”四个维度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大学知识生产数字协作、资源集聚与生态赋能,从而加速“社会代谢转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莉 游竹君
本文从知识流动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问题,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探讨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价值网络演化,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②价值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演化 知识流动 仿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玉栋
作为"威斯康星思想"的发源地和"大学服务社会"的鼻祖,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创新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与创业孵化为主要内容的"双创"生态系统。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是促进大学构建"双创"生态系统的核心力量,不仅长期支持大学创新体系和创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为两大体系的融合与协调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大学推动"双创"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校友基金会 大学 “双创” 生态系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施锦诚 刘昱涵 王迎春
以生态领导者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然而已有研究未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构建“环境感知—系统变革—角色跃迁”共演模型,探究英伟达1993—2023年从芯片市场探索者起步,到实现赶超成为产业链龙头,再到引领技术和市场的数字创新生态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研究发现:(1)在跟随追赶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聚焦策略推出自主式芯片架构设计,深化对外合作,成为行业探索者;(2)在追赶超越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扩张策略推出开放式架构设计,聚焦行业前瞻布局,试水潜力市场,实现产业链龙头角色跃迁;(3)在发展引领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生态策略、面向人工智能的生态式架构设计,满足生态伙伴需求,自主定义市场,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共演模型,识别出架构设计和场景驱动创新的“订单式、杠杆式、赋能式”三类协同机制,有助于深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角色形成理论研究,并为推动建设国产自主引领的数字创新生态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东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进可被视为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协同演化的过程,表现为在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阶段互动创新形式的更迭。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引领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期间,不仅自然技术获得持续、高速发展,而且社会技术亦获得高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自然技术获得突破后,能在短期内找到市场需求,且以此为基础诱导促进其产业化的社会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交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现。
关键词:
自然技术 社会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东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进可被视为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协同演化的过程,表现为在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阶段互动创新形式的更迭。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引领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期间,不仅自然技术获得持续、高速发展,而且社会技术亦获得高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自然技术获得突破后,能在短期内找到市场需求,且以此为基础诱导促进其产业化的社会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交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现。
关键词:
自然技术 社会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2)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结构 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大帅 朱斌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对主流创新系统和新流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特征等进行了界定,并从内外部适应性主体、创新要素客体等视角,阐述了两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反应-刺激模型以及基于生态学中的物种竞争和协同视角,研究了主流创新系统和新流创新系统竞争和协同的演化机制,分析了两者在演化周期不同阶段的竞争和协同特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知识优势的获取是提升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下的知识优势分为专有性、成本领先和利益领先3个维度,影响因素分为知识、能力、社会资本、利益和外部环境5个因素;建立影响因素-知识优势-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实证验证了知识优势由3个类型维度构成;5个影响因素与3类知识优势全部或部分显著正相关;3类知识优势与创新绩效全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深入挖掘潜能、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形成高价值知识优势,实现卓越创新绩效提供管理借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佳钰 张贵 李涛
基于生态能量学和知识管理论将知识进行生态学解构,系统论述了知识能量的内涵和表征;提出"知识能量流动"概念,分析了知识能量流动的情境和机理,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知识能量流动的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具有生态能量学特征,知识势能、知识动能和知识内能共同决定知识能量结构;技术替代是知识能量流动的必要条件;知识能量结构是影响知识能量流量和流向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战睿 王海军 孟翔飞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赢得长期竞争的重要途径。如何破解领先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功的密码获得创新绩效?本文从核心能力视角切入,并聚焦中集集团的案例分析来诠释这一问题。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形成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理模型。其次,从核心能力视角解析主导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机、构建过程,并剖析嵌入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技术引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在创新动力和创新意愿的驱动下,形成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机;(2)培养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模块化思维实现系统参与者协同共生;(3)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推动企业取得创新绩效的关键路径,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研究结论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的持续研究提供了机会窗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一博 蓝清 韩少杰
开放式创新范式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选取移动通讯产业的iOS、AndrOid和SymbiAn三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创新生态圈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创新的阶段性对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解密其成长基因。研究发现,研发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不同的融合表现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外在表征:分别扮演生态系统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角色的核心企业是不同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主体;充足性的金融资源、稀缺性的市场资源、互惠性的平台资源是不同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性驱动因素;核心企业定向性的扫描吸收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一博 蓝清 韩少杰
开放式创新范式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选取移动通讯产业的iOS、Android和Symbian三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创新生态圈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创新的阶段性对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解密其成长基因。研究发现,研发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不同的融合表现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外在表征:分别扮演生态系统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角色的核心企业是不同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主体;充足性的金融资源、稀缺性的市场资源、互惠性的平台资源是不同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性驱动因素;核心企业定向性的扫描吸收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海峰 张芙榕 辛冲
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332家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讨论了知识存量与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研究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角度剖析价值共创影响机制,丰富了知识流动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省
文章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脉络梳理的基础上,从定义、特征和维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将边界维度解析为组织差异化、价值差异化和功能差异化;将要素维度解析为产学研协同、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平台资源;将动力维度解析为制度导向、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据此构建了技术共享网络平台型、终端设备一体化型和开放式跨界整合型三种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并结合Google、Roadtohealth和浙大网新集团三个案例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式;文章最后建议企业不但要明确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也要洞察所处创新生态系统的前景;政府不但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更要着力于培养优良创新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