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41)
- 2023(15903)
- 2022(13168)
- 2021(11977)
- 2020(9823)
- 2019(21821)
- 2018(21504)
- 2017(41184)
- 2016(22391)
- 2015(24953)
- 2014(23959)
- 2013(23652)
- 2012(21252)
- 2011(19171)
- 2010(18751)
- 2009(17287)
- 2008(16807)
- 2007(14517)
- 2006(12530)
- 2005(10456)
- 学科
- 济(86697)
- 经济(86611)
- 管理(69760)
- 业(66925)
- 企(56916)
- 企业(56916)
- 方法(39996)
- 数学(34396)
- 数学方法(34034)
- 业经(23354)
- 农(23119)
- 中国(22489)
- 财(21761)
- 学(19804)
- 技术(18274)
- 贸(16772)
- 贸易(16764)
- 易(16278)
- 地方(16243)
- 农业(15535)
- 环境(14693)
- 理论(14513)
- 务(14413)
- 制(14367)
- 和(14353)
- 财务(14350)
- 财务管理(14330)
- 产业(13974)
- 企业财务(13563)
- 银(13399)
- 机构
- 大学(314785)
- 学院(313449)
- 管理(127775)
- 济(121116)
- 经济(118623)
- 理学(112257)
- 理学院(111043)
- 管理学(109143)
- 管理学院(108594)
- 研究(102514)
- 中国(73908)
- 科学(67158)
- 京(66388)
- 农(55585)
- 财(52346)
- 业大(52256)
- 所(50922)
- 研究所(47243)
- 中心(46131)
- 农业(44134)
- 江(43463)
- 财经(43127)
- 北京(41175)
- 范(40216)
- 师范(39724)
- 经(39320)
- 院(37576)
- 州(35803)
- 经济学(35740)
- 商学(33450)
- 基金
- 项目(227150)
- 科学(177903)
- 基金(164712)
- 研究(161076)
- 家(145948)
- 国家(144727)
- 科学基金(124067)
- 社会(101981)
- 社会科(96728)
- 社会科学(96703)
- 省(89687)
- 基金项目(88010)
- 自然(82498)
- 自然科(80592)
- 自然科学(80568)
- 自然科学基金(79130)
- 划(75417)
- 教育(72478)
- 资助(66267)
- 编号(64661)
- 重点(50441)
- 成果(50179)
- 创(49469)
- 部(48246)
- 发(48105)
- 创新(46207)
- 科研(43704)
- 课题(43666)
- 计划(42567)
- 国家社会(42051)
- 期刊
- 济(123660)
- 经济(123660)
- 研究(85520)
- 学报(56313)
- 中国(54444)
- 农(49023)
- 科学(49003)
- 管理(45223)
- 大学(41439)
- 学学(39188)
- 财(38571)
- 农业(34041)
- 教育(32043)
- 技术(25875)
- 融(22644)
- 金融(22644)
- 业经(22102)
- 经济研究(20738)
- 财经(19999)
- 业(18203)
- 图书(17934)
- 科技(17831)
- 经(16977)
- 问题(15962)
- 版(15503)
- 技术经济(15161)
- 业大(15063)
- 商业(14759)
- 理论(14728)
- 实践(13670)
共检索到434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霍春辉 吕梦晓 张银丹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驱动载体,数字新基建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新基建影响国内价值链循环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促进国内价值链循环。供给侧驱动效应下数字新基建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国内价值链循环,而需求侧驱动效应下消费升级是其推动国内价值链循环的中介机制。异质性研究表明,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数字新基建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消费品市场分割程度高的地区,数字新基建的赋能作用会被削弱。拓展性分析发现,数字新基建有助于提升国内产业价值链增加值,且这一影响效果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上述研究表明,应重视数字新基建在构建产业链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与全局性作用,分行业、分地区、分步骤地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新基建的部署质量与效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果 李宝玺 程时雄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等外部冲击,全球价值链断裂风险增加,中国开始更多地谋求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这深刻地影响了能源的消费和利用。首先运用省份嵌入全球的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来源地的角度构建了国内价值链嵌入指标,以测算各省份-行业参与国内价值链循环的程度;然后基于2002—2017年中国30个省份13个制造业的三维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国内价值链嵌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国内价值链嵌入显著抑制了能源效率,这一结论在考虑替换变量、改变聚类标准误、剔除样本极端值、使用工具变量等因素后仍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低污染行业、高技术行业、2008年之前、沿海地区,国内价值链嵌入对能源效率的负向影响均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国内价值链嵌入对产业结构和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抑制了能源效率提升。因此,要优化国内价值链产业布局,提高各环节的分工合作水平,推动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正 左文进
选取我国2012—2022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省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推动要素市场化发展间接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基于此,应积极部署新一轮数字新基建项目,均衡分布数字新基建资源,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期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向更高位势攀升。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要素市场化 制造业价值链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正 左文进
选取我国2012—2022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省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推动要素市场化发展间接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基于此,应积极部署新一轮数字新基建项目,均衡分布数字新基建资源,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期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向更高位势攀升。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要素市场化 制造业价值链升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军超 杨文宇
利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提供的2012、2015、2017年31省区市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分“京津及北部沿海”“东南沿海”“中部”“西部”“东北”5大地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为代表,基于对地区产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完全分解,刻画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格局,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分工程度较高,参与国际循环程度也较深,国内价值链主要由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驱动,通过“大进大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相对独立性尚待提高;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地区间循环更为紧密,主要依靠本地增加值流出和出口参与国内和全球价值链。畅通的国际产业链循环促进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循环升级,国内分工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其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下游位置,需要加速构建安全稳定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迎 史亚茹 于津平
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对于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市、自治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国内价值链分工参与度及前向、后向参与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促进前向和后向分工协调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技术促进、规模经济和消费升级效应对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地区、上游分工环节以及制造业行业价值链分工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改善区域发展失调、价值链分工上游垄断下游过度竞争以及制造业技术水平不足等情况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冬兰 郭宇钦 宋晓敏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正在全面推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动如何促进国内低碳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国2005~2020年30个省(区、市)的碳福利绩效值和GVC/NVC嵌入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各地GVC、NVC嵌入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的碳福利绩效呈现出“N”型波动态势,且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分布;(2)各地GVC嵌入呈下降态势,NVC嵌入呈上升态势,且东部GVC嵌入度高于NVC,中、西部则相反;(3)嵌入GVC会显著提高本地碳福利绩效,同时对邻地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嵌入NVC对本地碳福利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邻地则显著为负。此外,GVC与NVC的互动对碳福利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4)价值链嵌入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洪俊杰 隋佳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省级数据展开研究,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指数,计算制造业出口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以衡量高水平对外开放,考察国内大循环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国内大循环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内大循环对外资企业以及一般贸易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大,在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更强。机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存在正向中介效应,但制度质量存在负向中介效应。本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作用以及国际循环的赋能作用,通过国内大循环吸收全球优质资源,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丹 戴政
利用中国多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省份间的两两配对,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省际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抑制了国内价值链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更大;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南北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北方区域内部更为突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市场、创新以及成本机制对国内价值链循环产生抑制效应。最后,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抑制作用。研究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包菊芳
根据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发展上的约束,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经济环境下产业价值链的一般形式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产业价值链 重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丹
文章基于2012—2022年61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利于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即随着嵌入位置的攀升,数字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在高收入国家和人力资源优渥国家的作用更明显。从传导机制来看,全球价值链嵌入可通过促进消费升级与知识溢出,提高数字产业创新水平。进一步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丹
文章基于2012—2022年61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利于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即随着嵌入位置的攀升,数字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在高收入国家和人力资源优渥国家的作用更明显。从传导机制来看,全球价值链嵌入可通过促进消费升级与知识溢出,提高数字产业创新水平。进一步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伍先福 李欣宇
利用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基建”对分配和消费的赋能不显著,但提升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且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显著赋能效果。异质性特征表现为:“新基建”对国内大循环的赋能效应在2013—2015年不显著,但在2016—2019年显著;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赋能效应较大,而对东部地区的赋能效应相对较小。内在机制方面,“新基建”可通过促进创新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生产和流通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善同 何建武 刘云中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国内省际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拓展了关于贸易增加值的WWZ分解方法,提出国内省份对外贸易(出口、省际调出)分解的统一框架,分析国内不同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状况;通过价值链参与的国际国内比较总结了相关的典型化事实。根据这些研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分工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哑铃型"分工模式;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三大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垂直专业化指数同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忠秀 郑休休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的相应对策,从而明确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新议程。讨论新冠疫情大流行、地缘政治、大国竞争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述评全球价值链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包括产业链韧性与重构、产业补贴政策等;讨论能源转型、减碳目标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本文指出在贸易壁垒传递、福利分析等研究问题上,现有全球价值链研究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结合仍有待加深,全球价值链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存在和发展可能因短期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而遭遇挑战,也可能因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治理等高水平发展目标而出现调整,但并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