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32)
- 2023(19664)
- 2022(16215)
- 2021(15057)
- 2020(12196)
- 2019(27831)
- 2018(27581)
- 2017(52318)
- 2016(28304)
- 2015(31959)
- 2014(31814)
- 2013(31171)
- 2012(28747)
- 2011(26170)
- 2010(26323)
- 2009(23961)
- 2008(23457)
- 2007(20817)
- 2006(18580)
- 2005(16923)
- 学科
- 济(121086)
- 经济(120962)
- 管理(80579)
- 业(78248)
- 企(63193)
- 企业(63193)
- 方法(46919)
- 数学(39890)
- 数学方法(39474)
- 中国(39004)
- 农(34093)
- 业经(30310)
- 地方(28282)
- 财(26739)
- 学(24186)
- 贸(23393)
- 贸易(23374)
- 农业(22918)
- 制(22871)
- 易(22676)
- 技术(22188)
- 银(20997)
- 银行(20950)
- 行(20232)
- 融(19923)
- 金融(19921)
- 理论(19694)
- 环境(18794)
- 和(18441)
- 发(18000)
- 机构
- 大学(402776)
- 学院(401067)
- 济(166617)
- 经济(163174)
- 管理(155091)
- 研究(142426)
- 理学(132832)
- 理学院(131304)
- 管理学(129214)
- 管理学院(128471)
- 中国(108331)
- 京(87871)
- 科学(85779)
- 财(75080)
- 所(71416)
- 研究所(64946)
- 农(64081)
- 中心(63392)
- 财经(59413)
- 江(59403)
- 业大(57045)
- 北京(56545)
- 范(55184)
- 师范(54687)
- 经(54161)
- 院(51663)
- 经济学(51034)
- 农业(49772)
- 州(48497)
- 经济学院(45970)
- 基金
- 项目(269035)
- 科学(212264)
- 研究(200666)
- 基金(194312)
- 家(169442)
- 国家(167988)
- 科学基金(143876)
- 社会(127721)
- 社会科(121092)
- 社会科学(121060)
- 省(103913)
- 基金项目(102029)
- 教育(91635)
- 自然(90344)
- 自然科(88304)
- 自然科学(88286)
- 划(87662)
- 自然科学基金(86721)
- 编号(81721)
- 资助(78941)
- 成果(67192)
- 发(61011)
- 重点(60451)
- 部(59465)
- 创(57235)
- 课题(57109)
- 创新(53497)
- 国家社会(53357)
- 教育部(51260)
- 科研(50180)
- 期刊
- 济(188073)
- 经济(188073)
- 研究(125495)
- 中国(85338)
- 学报(61684)
- 管理(60025)
- 农(59863)
- 科学(58291)
- 财(55062)
- 教育(51687)
- 大学(47213)
- 学学(43743)
- 农业(41765)
- 融(38820)
- 金融(38820)
- 技术(36160)
- 经济研究(31067)
- 业经(31066)
- 财经(29189)
- 经(25188)
- 问题(24438)
- 图书(23932)
- 业(23045)
- 技术经济(19823)
- 贸(19812)
- 科技(19748)
- 世界(18689)
- 理论(18550)
- 现代(18300)
- 坛(17908)
共检索到611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健
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好数字经济战略对于走深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数字经济能赋予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具有绿色性、高效率性、空间全球性等新内涵新特征。同时,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还遵循规模经济等效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经济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创新逻辑。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人才供给短缺等难点。基于此,应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筑牢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科技根基;加快高水平数字人才供给,夯实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可持续人才保障;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打造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转型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现代化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推动动力转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严宇珺 龚晓莺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劳动过程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数字”特征,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生态文明基础,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强势推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立足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特征,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化引领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成岳冲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段洪成 武文 柳佳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高科技投入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新基建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传导作用。门槛分析显示,在跨过数字新基建的单门槛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双门槛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显著。空间分析发现,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布局、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实施区域特色发展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扎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万春芳
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外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文章从供需动态平衡视角剖析数字化供应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机理和路径;通过对微观企业购买、生产和销售环节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宏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考察,探寻畅通国内供需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剖析数字化供应链赋能全球产业链安全和价值链重塑的外循环作用模式,从构建核心技术体系、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化技术工具与政策工具的适配性、构建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建立健全供应链大数据生态群等维度提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施炫伶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历史纵向维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从横向对比维度看,发展数字经济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二是系统观念的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性;三是人本逻辑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四是制度保障的数字经济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五是和平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平衡保护与共享的数据产权政策、兼顾公平与活力的数字平台竞争政策、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黄堃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数字贸易具有多维发展策略,通过贸易的多元交易模式支撑,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更高。基于此,对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数字贸易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开展数字贸易的必要性,对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数字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数字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贸易 对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郭复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中国新时代的财务理论要有更大的创新。当前要加强对保障供给财务、战略财务、企业多层次分配财务、文化企业财务、环境财务和国际财务等新财务理论的研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财务力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雁冰 赵露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就业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2006—2019年中国265个城市数据和企业信息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并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创业活跃度促进就业,但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抑制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造业、采矿业等从事简单重复和危险工种的劳动力,往往会受到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因此,建议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创业活跃度,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面对数字经济以及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对ESG理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复杂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传统股东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反思,将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纳入企业绩效考量已经成为全球公司治理一个新的趋势。尽管ESG理念获得普遍认同,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ESG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阳光资产管理公司课题组 邱晓华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了新要求,即人民性、政治性、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助力绿色发展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与此同时,新形势下保险业也面临气候变化与治理、老龄化社会、经济形态转变、低利率市场环境等因素带来的资产负债管理挑战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高标准考验。面对新要求、新挑战,保险业应基于自身特点,在继续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基础上,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居民财富的管理工具,为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抓住绿色转型、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健康中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机遇,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保险业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