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3)
- 2023(10018)
- 2022(7609)
- 2021(6275)
- 2020(4770)
- 2019(10036)
- 2018(9859)
- 2017(18070)
- 2016(9259)
- 2015(10090)
- 2014(9743)
- 2013(9792)
- 2012(9453)
- 2011(8707)
- 2010(8790)
- 2009(8098)
- 2008(7517)
- 2007(7043)
- 2006(6616)
- 2005(6064)
- 学科
- 济(68302)
- 经济(68276)
- 管理(36271)
- 业(30066)
- 企(25679)
- 企业(25679)
- 方法(17662)
- 地方(17312)
- 技术(17103)
- 数学(15372)
- 业经(15288)
- 数学方法(15281)
- 环境(15107)
- 中国(14939)
- 地方经济(12800)
- 学(12765)
- 技术管理(11246)
- 产业(11003)
- 农(10991)
- 信息(9668)
- 总论(9521)
- 经济学(9160)
- 信息产业(9034)
- 融(8867)
- 金融(8867)
- 划(8765)
- 银(8486)
- 银行(8468)
- 行(8257)
- 财(8166)
- 机构
- 学院(146155)
- 大学(144625)
- 济(75456)
- 经济(74267)
- 管理(55957)
- 研究(54778)
- 理学(47389)
- 理学院(46923)
- 管理学(46354)
- 管理学院(46054)
- 中国(40197)
- 科学(30550)
- 京(29733)
- 财(29479)
- 所(26753)
- 经济学(25018)
- 研究所(24162)
- 中心(24014)
- 财经(23387)
- 江(22550)
- 经济学院(22229)
- 经(21141)
- 农(20061)
- 院(19915)
- 业大(19135)
- 北京(18803)
- 州(17648)
- 范(17616)
- 师范(17458)
- 财经大学(16995)
- 基金
- 项目(96208)
- 科学(77258)
- 研究(71883)
- 基金(70209)
- 家(61271)
- 国家(60834)
- 科学基金(52747)
- 社会(50034)
- 社会科(47814)
- 社会科学(47800)
- 省(38634)
- 基金项目(36209)
- 划(31047)
- 自然(30533)
- 教育(30139)
- 自然科(29841)
- 自然科学(29836)
- 自然科学基金(29267)
- 资助(26436)
- 编号(26318)
- 发(23862)
- 创(23548)
- 创新(22459)
- 国家社会(22440)
- 重点(21941)
- 部(20259)
- 成果(20205)
- 发展(20033)
- 展(19728)
- 课题(18755)
共检索到230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彧
立足中国2009—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对低碳经济转型发挥显著推动作用,且二者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数字新基建水平提升能够增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赋能效应;分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绿色技术进步在数字新基建、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发挥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新基建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助力作用均明显增强,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新基建的三层子维度均有利于低碳经济转型,其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赋能效应最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哲华 钟若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鄢哲明 邓晓兰 陈宝东
文章在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框架下,探讨了绿色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影响机理,并利用1995~2012年中国分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因果检验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结构低碳化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累积调整的过程,其水平上升的推动力是偏向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绿色技术进步。文章突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回应了已有文献关于技术进步作用的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省级政府的经济干预对产业结构低碳化存在负向影响,可能抵消绿色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效果。文章认为,为了实现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目标,有必要通过政策机制鼓励清洁技术发展,促使技术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欣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晋立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权衡增长效率和低碳减排是一项重要议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构建低碳经济转型分析框架,采用绿色技术选择指数测度绿色发展战略,选取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分析绿色发展战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绿色发展战略具有“经济效应”和“减排效应”双重作用,绿色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关系,临界值为1.228和1.196。第二,低碳经济转型表现出时间惯性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及周边地区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绿色发展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西部地区产业耦合程度较弱,减排效应尚不明显。第四,遵循比较优势的绿色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能够增强企业自生能力,促进绿色创新研发活动;在宏观层面能够提高绿色部门的规模比重,推动低碳经济转型。上述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苏婧 谢向伟
随着我国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实施和“两带一路”的稳步推进,“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空间集聚已成为当下区域发展的基本表现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但也使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协调好要素空间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目标已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亟需解决问题。本文将绿色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引入传统的产出密度函数,构建一个能够刻画集聚经济、绿色技术进步、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四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采用2010-2020年我国299个地级市的数据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集聚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效应,集聚经济的环境效应存在异质性,集聚经济同时具有增长和减排的双重效应。因此,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健全集聚减排机制;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城市开放、环境规制和环保投入等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并通过不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金义 李伟伟 徐莉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数字经济、经济不确定性与绿色技术进步关系进行梳理,并以我国2011-2020年区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熵值法从多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测算我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GML指数来测算各省份的绿色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经济不确定背景下,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进步,经济不确定性显著负向调节了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地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不确定性的负向调节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不确定性 绿色技术进步
[期刊] 改革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陈寅岚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内生压力与外生冲击,稳经济保民生成为当下第一要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稳经济政策措施既要立足当下,应对短期经济低迷的困境,又要着眼长远,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可持续绿色新动能。从短期目标来看,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纾困帮扶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的政策着力点。考虑新冠疫情等的冲击,投资的稳增长效应更值得期待,也是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稳经济政策的重要切入点。国家出台的稳经济政策措施,涵盖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内容,但也存在潜在的碳锁定风险。经济下行不仅导致结构性失业与绿色就业不足,而且使得绿色低碳转型财政承压明显,低碳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难平衡。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复苏、零碳竞争、公正转型等方面的经验,未来我国不仅要将绿色投资作为稳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而且要从供给数量与结构匹配入手破解当前失业困境,通过加快零碳产业布局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在稳经济目标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关键词:
稳经济 稳增长 “双碳” 绿色低碳转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季宇 姜金涵 宋兰旗
低碳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绿色信贷能够通过引导资源配置和激励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进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分析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特征,进一步分析上述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省际合作等方面给出提高绿色信贷促进低碳技术进步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传兵 居来提·色依提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碳减排效应对城市绿色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会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层面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即数字经济通过提高政府环保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公众环境关注度三条路径降低碳排放强度;(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以及非直辖市中,数字经济所发挥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4)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绿色经济转型。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绿色经济转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蓉 王成 徐铁 王丹
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中国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绿色化、低碳化,不仅契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也是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湖北经济学院、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由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等单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文洁 高丛 杨光磊
文章采用199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在全局DEA框架下SBM模型基础上分解GML指数得到绿色技术进步指数,运用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关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技术进步和我国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就业率、产业结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严格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对我国西部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对我国东中部有负相关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龙海雯
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碳减排约束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大规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碳减排约束强度,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立数智化创新研发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引擎;完善专业化绿色服务体系,增强碳减排约束力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龙海雯
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碳减排约束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大规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碳减排约束强度,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立数智化创新研发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引擎;完善专业化绿色服务体系,增强碳减排约束力度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