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27)
2023(13915)
2022(11303)
2021(10283)
2020(8153)
2019(18402)
2018(18126)
2017(35154)
2016(18846)
2015(21218)
2014(21277)
2013(21068)
2012(19177)
2011(17042)
2010(16826)
2009(15160)
2008(14444)
2007(12610)
2006(10761)
2005(9179)
作者
(54005)
(44724)
(44352)
(42303)
(28234)
(21305)
(20262)
(17655)
(16929)
(15759)
(15256)
(14821)
(13891)
(13830)
(13653)
(13345)
(13323)
(13314)
(12615)
(12559)
(10973)
(10823)
(10677)
(10049)
(10021)
(9846)
(9819)
(9788)
(8875)
(8862)
学科
(81527)
经济(81449)
管理(54203)
(52476)
(44044)
企业(44044)
方法(35888)
数学(29977)
数学方法(29654)
业经(24154)
(22296)
中国(20439)
地方(17307)
产业(17198)
(16917)
(15639)
农业(15217)
理论(13962)
(13498)
(13409)
贸易(13404)
技术(13314)
(12942)
环境(12328)
(12180)
信息(11750)
教育(11292)
(10715)
银行(10683)
(10594)
机构
学院(270679)
大学(269243)
管理(111595)
(105795)
经济(103528)
理学(97758)
理学院(96736)
管理学(95218)
管理学院(94732)
研究(85765)
中国(61198)
(56498)
科学(53691)
(45608)
(41158)
业大(39877)
(39407)
中心(38677)
研究所(37854)
财经(37733)
(37447)
(36736)
师范(36459)
北京(35440)
(34237)
(31736)
(31382)
经济学(31069)
农业(30787)
师范大学(29398)
基金
项目(193093)
科学(152520)
研究(145038)
基金(138793)
(119469)
国家(118401)
科学基金(102748)
社会(91695)
社会科(86961)
社会科学(86942)
(76614)
基金项目(74178)
教育(65134)
自然(64960)
自然科(63392)
自然科学(63382)
(63274)
自然科学基金(62209)
编号(60701)
资助(55213)
成果(48053)
重点(42330)
(42147)
(41360)
(40884)
课题(40809)
创新(37861)
项目编号(37860)
国家社会(37327)
科研(36105)
期刊
(114966)
经济(114966)
研究(77303)
中国(45779)
学报(40596)
管理(39655)
科学(37874)
(36244)
(31597)
教育(31581)
大学(31066)
学学(29036)
农业(25902)
技术(23288)
业经(21565)
经济研究(18698)
(18661)
金融(18661)
财经(17175)
图书(17043)
(14673)
问题(14615)
科技(13939)
商业(13810)
理论(13441)
技术经济(13132)
(12760)
实践(12529)
(12529)
现代(12498)
共检索到376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华  魏勇军  
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文化消费赋能效果显著。本文研究发现:数字文化产业可以为文化消费供给新动能、提供新契机、培育新模式。数字文化产业赋能文化消费,政府层面需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消费提升的扶持机制;企业层面需进行“四创”,构建释放文化消费潜力的动力机制;居民层面需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升级文化消费提升的人才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然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领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程。本文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与特征的分析发现:技术驱动、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和“双效”提升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数字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文化产业有高度的适配性,数字化通过效率提升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文化产业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和推进文化产业法治化与组织建设三方面,提出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蕊  李雪威  朱丽娇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机制与量子力学中粒子受激由基态向激发态的跃迁行为异曲同工。在智能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将不断吸收、消化与其技术范式相匹配的数字技术资源,强化产业能级。但文化产业能否长期处于高能级水平,则取决于文化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轨道跃迁的耦合程度。为此,构建了非线性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效果的确具有倒"U"型影响,即数字技术可以在短期提升文化产业的能级水平,但在长期会受到数字技术成熟度、相关制度与环境建设等因素制约。因此,我国应当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投入体系,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健全文化产业科技政策,继而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赋能效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锦  
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构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效应,且呈现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资本是间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现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存在遮掩效应,且人力资本不存在中介作用。从全国区域上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说,文化产业数字化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呈现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显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艳萍   岳强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三大形态之一。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正在促成传统产业的样态变革。数字文化产业就是这一变革浪潮的典型代表。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数字化、文化化、工业化三大基本特征,数字化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更好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并促使文化服务产业跳出“停滞部门”行列。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紧紧抓住数字化建设这一核心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提升文化生产的数字化水平,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建设,不断扩大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以平台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断提高平台建设水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李銮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主题,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步骤。日新月异和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推广和普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教育和传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理解,助力高水平、高品质文化的“引进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话语地位,赋能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因此,必须加快数字技术的研发创新和落地实践,坚持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培育数字时代高水平文化领域人才,积累文化繁荣的内生动能;重视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转型创新,锻造协同融合的产业链条;推进数字文化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构筑互鉴互促的文化生态。
[期刊] 求索  [作者] 许安明  
文化产业数字化过程产生的大量内容数据和行为数据,为大数据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大数据以数据和技术要素融入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大数据技术创新。一方面,大数据以数据要素投入到文化产业,降低生产成本,产生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大数据以技术要素投入到文化产业链的创新、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然而,大数据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数据流通不畅、企业应用动力不足、行业垄断等现实困境,亟需推进文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培育融合主体和复合人才,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攻克关键技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才华   孙钰洁  
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提升乡村新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新业态、提振村民乡村振兴信心、追求更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新动能。通过聚焦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动力,对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发掘民间艺术活动,塑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提升乡村经济新增长;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产业集群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数字经济引领乡村文化产业新质发展,为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珊  封福育  龚雅玲  
本文基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调查数据,应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文化消费升级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文化消费升级具有显著影响,其直接效应影响效应系数为0.359,间接效应影响效应系数为0.794,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文化消费升级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世杰   刘明  
书法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惯习培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研究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从而探究书法教育赋能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关联。研究认为,书法教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书法教育赋能中华文化认同应以制度空间为保障,物质空间为基础,心理空间为目标,多维度、全方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景波  陈楠楠  
文章在梳理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认为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厘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凯  武晋原  
文化产业是低碳型、绿色经济型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意元素。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文章从文化产业内涵以及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融资渠道,创新开放性战略等产业发展要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景波  陈楠楠  
文章在梳理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认为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厘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常晋  孔振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具有匹配效应、协同效应与公平效应,契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致使数字鸿沟不断加深,农业发展特征与供应链金融短板制约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领域应用,难以数字经济优势。本文从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与机制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