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8)
2023(10755)
2022(8116)
2021(7204)
2020(5493)
2019(12212)
2018(12080)
2017(23704)
2016(12483)
2015(13829)
2014(13785)
2013(13731)
2012(12920)
2011(11753)
2010(12071)
2009(11189)
2008(11030)
2007(10557)
2006(9678)
2005(8735)
作者
(36519)
(31487)
(30995)
(29342)
(19534)
(15062)
(13640)
(12148)
(11794)
(10993)
(10806)
(10040)
(9900)
(9851)
(9732)
(9536)
(9094)
(8892)
(8884)
(8653)
(7953)
(7634)
(7614)
(7167)
(7099)
(7026)
(6940)
(6706)
(6366)
(6209)
学科
(64657)
经济(64606)
(51234)
(45767)
管理(36311)
(31252)
企业(31252)
农业(30644)
业经(23408)
方法(20985)
数学(17459)
数学方法(17313)
中国(16533)
技术(15781)
地方(13403)
(12484)
(11647)
(11066)
产业(10862)
(10826)
(10662)
贸易(10655)
(10640)
农业经济(10621)
(10585)
(10421)
税收(10287)
(10233)
信息(9768)
总论(9219)
机构
学院(191873)
大学(186244)
(86760)
经济(85161)
管理(76534)
理学(66513)
理学院(65894)
管理学(65022)
管理学院(64665)
研究(64580)
中国(50328)
(49201)
(38181)
(37708)
农业(37262)
科学(37239)
业大(32952)
(31829)
(30010)
中心(29974)
财经(29102)
研究所(28611)
(26440)
经济学(25832)
(23917)
师范(23742)
经济管理(23673)
经济学院(23406)
(23401)
北京(23285)
基金
项目(125163)
科学(100078)
研究(96179)
基金(91417)
(78920)
国家(78147)
科学基金(67574)
社会(64318)
社会科(60725)
社会科学(60712)
(50034)
基金项目(47817)
教育(41583)
编号(40786)
(39982)
自然(39874)
自然科(38986)
自然科学(38982)
自然科学基金(38322)
资助(34884)
成果(32248)
(29270)
(29097)
(27969)
重点(27601)
(27510)
国家社会(27491)
课题(26401)
创新(25588)
(25391)
期刊
(104166)
经济(104166)
研究(57083)
(54942)
中国(41986)
农业(37279)
学报(27941)
科学(27850)
(26598)
管理(26039)
业经(23083)
大学(22451)
学学(21439)
技术(18873)
教育(18654)
(18638)
金融(18638)
(17283)
经济研究(14734)
问题(14482)
财经(14069)
农业经济(13775)
农村(13690)
(13690)
(12179)
技术经济(12090)
世界(11845)
(10654)
经济问题(10443)
科技(10170)
共检索到295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俊娜  胡文涛  汪三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创业理财机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上讲,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协同效应、匹配效应和正外部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传播共享。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应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数字技能普及,让数字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群   邢怀振   刘晨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利用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数字技术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影响关系、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长期增长效应,而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是数字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区域异质性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黎红梅   易强  
水权交易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径,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系统梳理了水权交易的历史演变历程,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了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结合水权交易的现状特点剖析了赋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相应的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水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历程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农民作为水权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水权交易的过程中能通过影响其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农业用水成本三个方面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未协同发力、奖补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落实、水费计量模式整体粗放、水权交易应用推广不到位等。因此,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应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激发水权市场活力,明确水权交易奖补标准与资金来源,完善农业水资源计量监测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并创新水权交易形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黎红梅   易强  
水权交易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径,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系统梳理了水权交易的历史演变历程,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了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结合水权交易的现状特点剖析了赋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相应的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水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历程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农民作为水权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水权交易的过程中能通过影响其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农业用水成本三个方面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未协同发力、奖补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落实、水费计量模式整体粗放、水权交易应用推广不到位等。因此,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应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激发水权市场活力,明确水权交易奖补标准与资金来源,完善农业水资源计量监测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并创新水权交易形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喜安  王慧聪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8—2020年1127个县域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主要通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来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增收效应尚不明显;对农业县、经济欠发达以及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县域的农民增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激发县域内生动力,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县域可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提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翠萍   刘文霞   方燕  
从粮食单产与农业生产效率两方面构建种粮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并借助CRRS 2022年农户调查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的增收效应。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显著促进了种粮农户收入增加。分别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和安慰剂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单产水平,实现种粮农户增收。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增收具有异质性。数字技术对那些在村里担任职务、经营规模更大的种粮农户增收效应更明显。未来应通过夯实农业数字发展根基、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等途径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促进种粮农户增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忠鹏  
要使农民整体上增收,一方面利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资本、劳动、土地生产率,一方面达成农业不增产(或少增产)。技术进步可模糊农业产业边界,使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而形成具有较高需求弹性的新业态。当一个农民成功地建立了一条不同于同业的价值曲线,并且为市场认同而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时,他不应急于追求或推出技术创新。家庭经营制度是农业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偏向的根本保证。
[期刊] 征信  [作者] 闫晴   马苗  
随着技术治理理念的广泛推行,区块链赋能数据交易定价的技术优势日益凸显,可促进数据交易定价利益分配公平、优化数据交易定价秩序并提高数据交易定价的结果公信力。我国应依托区块链技术完善数据交易定价立法体系,提升参与主体能力,准确衡量数据真实价值,提高定价策略适用的科学性,重塑利益分配格局并确保风险预警的及时性,从而保障数据交易活动的高效运行,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武少俊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目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超过 1 978年的水平 ,消费差距则更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 ,购买力不足 ,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农民增收应当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其主要政策应当是 :加速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 ;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二次”创业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减轻农民负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连贵  李铁君  刘春生  朱晓光  吴习丰  王英单  董齐  李振宇  李九辉  张照利  
2012年至2017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农民群众保障粮食供给,端住中国的饭碗,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依法保障农村农民群众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权益,促进现代产业化、基地化生产规模经营,全方位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扶贫攻坚综合开发治理方略包括十一方面:一是全力以赴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强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同心协力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完善农村经济社会体制要求;三是努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林牧渔各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凤  张桂文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实证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农民增收。对传导机制的分析发现,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速农地流转、降低城乡分割是数字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对于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农民,数字经济对其增收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数字经济具有较好的普惠性。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显示,数字经济既有助于本地区农民增收,又会对邻近地区农民的增收产生积极影响,即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殿有  张素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农村的重点是农民增收。在科技、资源等条件相对稳定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必要和必然采取的手段,调整的目的是既要使农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又能使农业显著增效。欲达此目的,应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新阶段的增长点,把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定位,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