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98)
2023(15474)
2022(12390)
2021(11248)
2020(9236)
2019(20128)
2018(19981)
2017(38630)
2016(20742)
2015(23226)
2014(22736)
2013(22596)
2012(20892)
2011(18639)
2010(19410)
2009(18511)
2008(18618)
2007(17416)
2006(16068)
2005(14701)
作者
(59636)
(50243)
(49500)
(47061)
(31793)
(23892)
(22206)
(19276)
(18797)
(18083)
(16974)
(16501)
(16231)
(15965)
(15477)
(14996)
(14685)
(14498)
(14450)
(14284)
(12447)
(12304)
(12086)
(11524)
(11376)
(11201)
(11106)
(11054)
(10112)
(10064)
学科
(97726)
(91760)
经济(91573)
(79718)
企业(79718)
管理(76365)
(47772)
业经(35356)
方法(32910)
农业(31880)
(28448)
中国(25464)
数学(24229)
数学方法(23893)
技术(23580)
(21738)
(20615)
(19543)
财务(19476)
财务管理(19446)
企业财务(18353)
(18003)
贸易(17988)
(17565)
地方(16991)
理论(16599)
(16110)
(15622)
(15503)
银行(15480)
机构
学院(307330)
大学(297339)
(135385)
经济(132675)
管理(126598)
理学(107580)
理学院(106562)
管理学(105178)
管理学院(104574)
研究(100324)
中国(82594)
(62948)
(62438)
(60020)
科学(56279)
(50403)
(50030)
财经(48070)
中心(47203)
农业(45452)
业大(45225)
研究所(44178)
(43380)
(39475)
北京(39245)
经济学(38959)
(37209)
师范(36952)
经济管理(35713)
(35399)
基金
项目(192387)
科学(154533)
研究(148852)
基金(139706)
(119116)
国家(117839)
科学基金(103492)
社会(97711)
社会科(92435)
社会科学(92414)
(77549)
基金项目(72882)
教育(65957)
自然(62976)
(62088)
编号(62050)
自然科(61605)
自然科学(61594)
自然科学基金(60568)
资助(55326)
成果(50009)
(44808)
(43538)
(42695)
重点(42146)
(41958)
课题(41876)
创新(41107)
国家社会(40406)
(39661)
期刊
(165294)
经济(165294)
研究(93719)
中国(68287)
(62501)
管理(52379)
(50720)
农业(42142)
科学(40530)
学报(38598)
(35613)
金融(35613)
业经(32964)
教育(32031)
大学(31491)
技术(31041)
学学(29637)
经济研究(24229)
财经(24109)
(22968)
问题(21649)
(20950)
技术经济(19477)
世界(17093)
(16536)
现代(15804)
农村(15719)
(15719)
科技(15447)
商业(15008)
共检索到488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中缘   郑煌杰  
新质生产力注重以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已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耦合与相互塑造之关联,前者通过自身特性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出乘数效应,并作用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环节,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孕育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然而,当前数据要素面临着规则不完善、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到位、安全不足够之现实障碍,难以充分发挥出其赋能效应。鉴此,亟需在法治框架下,健全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规则,确保数据合法流通与利用;推进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发展,构建全国性数据交易市场;革新传统市场规制法,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监督建设;构建数据控制者义务体系,优化数据流通利用保障机制,以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再胜  
数智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升级迭代和加速落地,正在掀起“知识版的生产率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AI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而形成的智能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样态。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AI大模型赋能效应为契机,开辟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新赛道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但是,中国AI大模型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还面临着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匮乏、先进算力供给不足、基础硬软件受制于人和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难题,通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和风险点。迈向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努力构建以AI大模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发展格局,重点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中文数据资源库、加快自主算力资源和供给能力建设、加快自主建设高水平AI大模型技术生态体系,夯实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基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支持和规范数字劳动新职业、重视和引导众包微劳动转型升级、促进和改善按需劳动工作体验,推动数字劳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包容审慎、常态化监管以及AI大模型行业自律自治,完善AI大模型治理生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学文   马梦雪   谭学想  
数字金融可以赋能千行百业,能够强化产业链韧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数字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助力数字农业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村创新创业等,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金融协同新质生产力,通过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以及实现数据共享与产业链协同,强化农业产业链韧性。数字金融协同农业产业链韧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提升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加快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岷峰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时代,科技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金融通过为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快了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推动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动力。文章基于传统经典理论,探讨科技金融、实体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突出了资金支持、信息中介、风险分散和市场链接等机制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是要: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支持,推行行业定制化的数字科技金融解决方案,完善科技金融监管框架,加强科技金融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优化科技金融发展政策环境,构建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柏略   刘衍峰  
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等。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产教融合浅层化、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加速产教融合、加快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志   何可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在解析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逻辑,梳理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历史与现实基础条件,给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研究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产业支撑与人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演变经历了“提出建设任务→规范建设标准→全部全面建成”三个阶段。农业从业人口结构性变迁、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逐年稳步攀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了现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为手段,以新方法为突破,以新理论为抓手,助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长效利用、地力的可持续利用和种粮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形成。未来重点需要培育本地种田能手吸引能人返乡,创新农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家   彭正德  
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向更高层级跃升的产物,对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特定功能。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民共建和成果共享中筑牢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以高质量发展提升共同富裕的品质。受发展条件的制约,当前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创新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技术鸿沟”的潜在风险引发社会不平等扩大化的隐忧,技术要素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带来挑战。因此,需要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共同富裕的支撑力量,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强化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在文化发展和技术治理中厚植共同富裕的精神根基,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正向功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方舟   张松培  
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内涵,剖析和刻画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基本路径,为切实提升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效果提供参考。提高劳动者“新素质”、创新劳动资料组合“新模式”、培育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技术”革命性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新动能”分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础条件、核心支撑、关键动力、重要保障。土地要素通过满足新型空间诉求、平衡不同质态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技术革新突破、提升适应治理水平的作用机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利用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包括“吸引可达、流动支持、创造配置”“传统迭代、新型支撑、平衡协调”“精准供应、融合利用、五链协同”“知识支撑、创新网络、技术引导”“适应保障、刚弹统筹、短板弥补”等。未来,应当以土地要素为关键抓手,充分优化利用土地要素激发劳动者“新素质”、支撑劳动资料组合“新模式”、发展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技术”革命性升级、深化土地要素制度改革赋予“新动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梅建明  靖玉新  
在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农业技术创新存在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技推广缓慢及农民对新技术反应迟缓等障碍 ,这些障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这些障碍因素的基础上 ,相应提出了如何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