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5)
- 2023(11335)
- 2022(8762)
- 2021(7959)
- 2020(6263)
- 2019(13544)
- 2018(13152)
- 2017(24508)
- 2016(13135)
- 2015(14071)
- 2014(13697)
- 2013(13361)
- 2012(12243)
- 2011(10972)
- 2010(10981)
- 2009(10028)
- 2008(9982)
- 2007(9259)
- 2006(8171)
- 2005(7025)
- 学科
- 济(57315)
- 经济(57252)
- 业(51237)
- 农(47664)
- 管理(36339)
- 农业(32424)
- 企(28038)
- 企业(28038)
- 业经(21424)
- 方法(20839)
- 数学(18933)
- 数学方法(18700)
- 技术(15324)
- 中国(14172)
- 财(12122)
- 贸(11385)
- 贸易(11383)
- 易(11190)
- 制(10911)
- 产业(10621)
- 农业经济(10304)
- 学(10222)
- 收入(10197)
- 发(9990)
- 地方(9782)
- 信息(9776)
- 总论(9128)
- 村(9111)
- 信息产业(9110)
- 农村(9101)
- 机构
- 学院(194467)
- 大学(187717)
- 济(80617)
- 经济(79199)
- 管理(76006)
- 理学(66949)
- 理学院(66296)
- 管理学(65117)
- 管理学院(64787)
- 研究(64746)
- 农(61122)
- 中国(50087)
- 农业(47340)
- 科学(42765)
- 业大(41263)
- 京(38281)
- 所(33520)
- 中心(31618)
- 财(31142)
- 研究所(30914)
- 农业大学(29748)
- 江(28649)
- 财经(25320)
- 经济管理(23963)
- 业(23857)
- 省(23579)
- 经济学(23488)
- 范(23354)
- 经(23237)
- 师范(22984)
- 基金
- 项目(139111)
- 科学(108521)
- 基金(100647)
- 研究(98897)
- 家(90427)
- 国家(89534)
- 科学基金(75746)
- 社会(64703)
- 社会科(61100)
- 社会科学(61083)
- 省(56675)
- 基金项目(53756)
- 自然(48236)
- 自然科(47164)
- 自然科学(47149)
- 自然科学基金(46298)
- 划(46012)
- 教育(42162)
- 编号(40608)
- 资助(38226)
- 农(34419)
- 发(31259)
- 重点(30677)
- 成果(30383)
- 创(30286)
- 部(29527)
- 业(28468)
- 创新(28368)
- 国家社会(27985)
- 计划(26465)
- 期刊
- 济(89715)
- 经济(89715)
- 农(65261)
- 研究(46600)
- 农业(44119)
- 中国(39030)
- 学报(37847)
- 科学(33147)
- 大学(28404)
- 学学(27508)
- 业经(22554)
- 管理(21827)
- 财(21537)
- 业(20845)
- 融(18408)
- 金融(18408)
- 技术(17987)
- 教育(14654)
- 农村(13678)
- 村(13678)
- 农业经济(13644)
- 问题(13095)
- 版(12873)
- 业大(12424)
- 经济研究(12391)
- 科技(11723)
- 技术经济(11608)
- 财经(11307)
- 农业大学(11054)
- 世界(10726)
共检索到277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嘉豪 徐定德 汪为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将农户相对贫困的收入贫困线划定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50%和60%时,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0.5%、26.8%和30.1%。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显著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可以通过非农型生计策略选择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在中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次之,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仅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使用维度显著。为此,应当关注相对贫困问题,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与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破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阻碍,适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户生计策略的有序改善创造外部条件。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生计策略 相对贫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英荻 庞金波 衡丹丹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静茹 谢家智 涂先进
市场参与机会和能力的提升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持久性内生动力,数字金融通过影响贫困群体心理从而缓解相对贫困的微观机制尚未得到有效验证。基于贫困心理和行为的理论,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的数据,采取反事实分析和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多种方法验证数字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来检验市场参与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的使用缓解了农户的相对贫困,且数字金融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具有长期、稳定的作用;第二,数字金融对收入相对较高、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家庭的相对贫困缓解效应更强;第三,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的市场参与行为,从而缓解了农户的相对贫困。因此,应通过促进农户市场参与发挥数字金融在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中的有利作用,同时努力提升较低收入和较低教育水平农户的数字金融素养以弥合数字鸿沟。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相对贫困 市场参与 贫困心理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董晓林 吴以蛮 熊健
贫困具有多维性、动态性和成因复杂性等特征,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于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非常重要。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农户金融服务参与方式对其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显示:第一,传统金融参与和数字金融参与均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且数字金融参与能够在传统金融减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减贫效应;第二,两种金融服务参与方式对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不同的农户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数字金融参与和传统金融参与的减贫效果呈现一定的互补性;第三,机制检验表明,传统金融参与和数字金融参与均能促进农户创业和非农就业,从而缓解多维相对贫困。研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提供了参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本健 邓蕾 袁伟伦 毕洁颖
数字技术既可能带来数字红利,也可能带来"数字鸿沟"问题。在贫困地区,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会给农村相对贫困带来什么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系统抽样获取的1564个样本的贫困地区农户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对贫困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效应大于"数字鸿沟"效应,数字技术可得性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这种缓解效应是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以及促进非农就业来实现的,且在未参加小额信贷的农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快贫困地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同时注意"数字鸿沟"和小额信贷带来的压力问题。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 贫困地区 主观相对贫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昭楠 李钰婷 刘树梁 刘七军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中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红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静 魏晓博
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双重属性,既是个体与参照群体相比较确实存在的客观差距,也是心理层面与参照群体相比产生的主观被剥夺感。本文基于CFPS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结合A-F指数测度了农户相对贫困,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减贫效应,得到如下结论:(1)样本农户2014~2018年客观相对贫困和主观相对贫困情况有所缓解,但面临的客观剥夺和主观剥夺均比较严峻,尤其是客观剥夺,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仍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2)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不管是客观相对贫困还是主观相对贫困,西部地区均高于样本平均水平,贫困叠加,反贫困任务艰巨,仍然是治理相对贫困的重点区域。(3)互联网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且对客观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大于主观相对贫困,互联网发展行为的减贫效应大于互联网生活行为,其结果具有稳健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济民
农户技术应用行为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或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有关技术采用、学习和评价的能动表现和反映。实证研究表明:对我国贫困地区而言,信息渠道单一、传播手段落后、自有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和商品的自然市场风险较大等因素,是目前影响该区农户继续提高农业新技术使用水平的主要障碍。我国贫困地区只有在逐步消除上述障碍之后,才能大大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继权
采用2018年对湖北农户实地调研的1105个微观农户样本数据,运用PSM和GPSM模型分析非学历教育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学历教育能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0.09个单位。家庭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的提高会促使农户相对贫困程度不断下降,且0.5处理水平之后的减贫效应更加明显。从家庭不同学历水平来看,非学历教育培训对中等学历水平家庭的减贫作用最大,低等学历水平家庭次之,高等学历水平家庭最小。从作用机制检验可知,家庭务工人数和家庭劳均务工时间在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18.5%和23.6%。因此,应走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减贫路径,培养多主体非学历教育组织,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综合提升相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宗飞 姚顺波 渠美
该项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退耕还林背景下吴起县农户1998-2011年相对贫困的动态变化趋势、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以人均总资产作为农户年收入和资源禀赋拥有状况的代表指标,以贫困发生率H,贫困缺口指数I,Sen指数,FGT2指数作为贫困状况分析的指标体系对吴起县农户1998-2011年的人均总资产以及相对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通过考察贫困群体内部特征以及吴起农村整体和贫困群体的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动态变化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实施前后,吴起农户人均总资产持续增加、农村产业结构正在改进、农民资产偏好正由持有储蓄转向持有固定资产变化;而吴起农户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相对贫困 动态演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莎莎 郑循刚
基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的内生动力视角,引入非认知能力和生计策略选择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增强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所有解释变量中影响系数最大,各维度按照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积极自我、情绪稳定和社交能力;与纯粹农业策略相比,选择非农就业策略或农工兼业策略的农户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显著降低;分析影响机制发现,非认知能力通过非农就业策略和农工兼业策略影响农户相对贫困。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户非认知能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加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户优化生计策略,最终实现相对贫困的缓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