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84)
- 2023(14684)
- 2022(11737)
- 2021(10572)
- 2020(8796)
- 2019(19937)
- 2018(19576)
- 2017(37441)
- 2016(19976)
- 2015(22549)
- 2014(22664)
- 2013(22206)
- 2012(20755)
- 2011(18608)
- 2010(18403)
- 2009(16892)
- 2008(16624)
- 2007(15101)
- 2006(12925)
- 2005(10797)
- 学科
- 济(90117)
- 经济(89961)
- 业(62356)
- 管理(59046)
- 企(47777)
- 企业(47777)
- 方法(41532)
- 数学(37303)
- 数学方法(36855)
- 农(35003)
- 业经(24944)
- 农业(23516)
- 财(22814)
- 中国(22151)
- 地方(18580)
- 技术(17259)
- 制(16047)
- 学(15530)
- 贸(15110)
- 贸易(15107)
- 易(14694)
- 务(13824)
- 财务(13750)
- 财务管理(13714)
- 企业财务(13037)
- 产业(12949)
- 环境(12676)
- 银(12180)
- 银行(12150)
- 融(11985)
- 机构
- 学院(292471)
- 大学(289000)
- 济(120035)
- 经济(117440)
- 管理(117094)
- 理学(102083)
- 理学院(101015)
- 管理学(99271)
- 管理学院(98696)
- 研究(92141)
- 中国(68681)
- 京(58520)
- 科学(56831)
- 农(53155)
- 财(52965)
- 中心(45634)
- 业大(45566)
- 所(44852)
- 江(44064)
- 财经(42796)
- 研究所(40930)
- 农业(40695)
- 经(38880)
- 范(38100)
- 师范(37729)
- 经济学(36964)
- 北京(35393)
- 州(34793)
- 经济学院(33729)
- 院(33079)
- 基金
- 项目(203811)
- 科学(161489)
- 研究(150030)
- 基金(147991)
- 家(128070)
- 国家(126950)
- 科学基金(110230)
- 社会(97304)
- 社会科(92068)
- 社会科学(92042)
- 省(83054)
- 基金项目(78713)
- 自然(69785)
- 教育(68801)
- 自然科(68177)
- 自然科学(68157)
- 划(67461)
- 自然科学基金(66916)
- 编号(61622)
- 资助(58887)
- 成果(48592)
- 重点(45550)
- 部(44986)
- 发(44449)
- 创(43139)
- 课题(41577)
- 国家社会(40541)
- 创新(40359)
- 科研(39062)
- 教育部(38757)
- 期刊
- 济(129025)
- 经济(129025)
- 研究(76523)
- 中国(54881)
- 农(52965)
- 学报(45026)
- 科学(41903)
- 财(41653)
- 管理(39050)
- 农业(35676)
- 大学(34867)
- 学学(33062)
- 技术(28789)
- 教育(27613)
- 业经(25089)
- 融(24140)
- 金融(24140)
- 财经(20397)
- 经济研究(19193)
- 问题(17499)
- 经(17468)
- 业(16568)
- 技术经济(16176)
- 版(15517)
- 统计(14753)
- 图书(14347)
- 科技(14327)
- 策(13880)
- 理论(13374)
- 资源(13103)
共检索到414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唐伟杰 赵晓峰
乡村治理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本文以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S省T村为案例,以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从乡村治理模式、技术治理路径及治理经验借鉴三个方面深入开展T村数字化治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T村通过推行“一网一端两屏”、织就“网格化”服务体系、打造“积分制”管理平台等措施,形成独树一帜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发扬了村庄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具有数字技术的宣传不足、数字手段的培育不足、数字治理法律的缺失等,村庄出现数字技术应用不确定性、技术关系网络局限性、多元力量协同管理偏差等嵌入风险,因此国家及地方部门可以从制度设计、社会整合、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
数字治理 社区治理 路径优化 机制创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党建 乡村治理 嵌入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倩 马英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背景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数字化程序的运用,给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乡村治理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组成,其效能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综合实力。因此,研究数字化技术如何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辨析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概念,分析现阶段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的对策,完善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为实现智慧化乡村治理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化 公共服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寒非
通过调查黔东南地区归平侗寨房族组织结构及其特点发现,房族组织是当地重要的乡村自组织,法治巧妙地"嵌入"族规和纠纷解决之中。乡村自组织资源非常丰富,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和法治推进的本土资源。法治嵌入乡村自组织主要有制度嵌入、规则嵌入以及行动嵌入三种方式。制度嵌入主要通过"行政权主导乡村自组织制度设计"机制实现;规则嵌入主要通过"正式规则的非正式转化"机制实现;行动嵌入主要通过"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机制实现。基于乡村自组织的"嵌入式法治"是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自组织 嵌入式法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关键词:
嵌入性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数字乡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荣庆 崔茂森
文章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我国30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2013—2020年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0年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小幅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最大,东北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最小。(3)农村通邮率、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制约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晓军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与村的关系直接受到乡镇嵌入强度和村组反嵌强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对乡村互嵌强度关系的演化,本文分析了乡村治理格局的类型,提出了以强化乡镇的导向作用、夯实村组的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提升农民参与的效果等建议和对策来构建"乡镇导向、村组负责、农民参与"的乡村协同治理格局,这为进一步探究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
嵌入强度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农民参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小龙
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乡村发展不充分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借鉴世界乡村复兴的成功经验有着内在的必要性。文章以"嵌入性"为分析视角,基于政策文本分析,从"政策—空间—技术"三大维度重点考察了法国乡村建设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法国乡村建设主要遵循三条规律:在本原性层次上,通过多元化的"政策嵌入"营造积极的乡村复兴环境,进而达到清除弊害政策、破解建设壁垒以及增强乡村复兴内在动力的目的;在实践性维度上,通过产业集中、中小企业转型、地域功能分类的"空间嵌入"策略,推进乡村要素资源的重组与优化,进而增强乡村空间的整体性治理能力;在方法论层次上,通过多类"技术嵌入"乡村空间,以达到再造乡村复兴手段与"主体赋能"的根本目的。因此,营造网络化的乡村政策环境,推进乡村的"分类振兴"与"适度集中",以及强化技术驱动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努力方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晨 郑永君
嵌入与回应是组织振兴的两大机制,但两者的理论边界、逻辑关系、协同路径等仍待进一步探索。文章通过构建“嵌入-回应”分析框架,结合河南、广东、陕西省内3个乡村的案例比较,重点考察嵌入机制与回应机制不同组合下的乡村振兴效能,继而归纳总结“嵌入-回应”机制的运作逻辑和协同路径。研究表明:首先,嵌入侧重于党组织的自我调适,回应侧重于乡村社会的整体调适;其次,两者能够形成次序性、叠加态、耦合化的制度体系,其蕴含着以党组织的自我调适带动乡村社会整体调适的实践链条,以及结构重塑促进功能再造的理论内核;最后,两者的协同需要结合农村基层党建创新、乡村社会再组织化以及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践,依据实践要求实现嵌入对回应的带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瑶 刘京雨
数字技术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本研究基于5省10村的社会调研,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出发,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整体图景,剖析数字技术形塑乡村社会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多重效应。研究发现,外源性的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内部系统的过程中,以硬件和软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发展的底层架构和技术基础,并在乡村多元场景中广泛运用,这构成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运行的整体图景。乡村内部各要素在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在不同层次和维度重塑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和社会生态,农民个体生活、乡村群体结构、乡村产业形态、乡村治理形式、乡村公共性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本研究认为,数字乡村的研究、政策与行动应该从技术变革、主体赋能和村庄本位的角度出发,在尊重村庄主体性和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的调适与融合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乡村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瑶 刘京雨
数字技术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本研究基于5省10村的社会调研,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出发,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整体图景,剖析数字技术形塑乡村社会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多重效应。研究发现,外源性的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内部系统的过程中,以硬件和软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发展的底层架构和技术基础,并在乡村多元场景中广泛运用,这构成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运行的整体图景。乡村内部各要素在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在不同层次和维度重塑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和社会生态,农民个体生活、乡村群体结构、乡村产业形态、乡村治理形式、乡村公共性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本研究认为,数字乡村的研究、政策与行动应该从技术变革、主体赋能和村庄本位的角度出发,在尊重村庄主体性和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的调适与融合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乡村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