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2)
- 2023(11934)
- 2022(9172)
- 2021(7912)
- 2020(6199)
- 2019(13288)
- 2018(12889)
- 2017(24093)
- 2016(12475)
- 2015(14045)
- 2014(14179)
- 2013(14177)
- 2012(13551)
- 2011(12545)
- 2010(12747)
- 2009(11681)
- 2008(11339)
- 2007(10398)
- 2006(9422)
- 2005(9084)
- 学科
- 济(64607)
- 经济(64541)
- 业(41423)
- 管理(37433)
- 企(29408)
- 企业(29408)
- 中国(23135)
- 地方(20391)
- 方法(19325)
- 农(18937)
- 业经(18701)
- 数学(16697)
- 数学方法(16581)
- 技术(15728)
- 银(14448)
- 银行(14425)
- 行(14003)
- 农业(13871)
- 融(13741)
- 金融(13740)
- 财(12375)
- 贸(12323)
- 贸易(12309)
- 产业(12151)
- 易(11815)
- 制(11797)
- 地方经济(11180)
- 发(10946)
- 险(10905)
- 保险(10812)
- 机构
- 学院(191329)
- 大学(187684)
- 济(83324)
- 经济(81619)
- 管理(71692)
- 研究(70658)
- 理学(59448)
- 理学院(58741)
- 管理学(57945)
- 中国(57697)
- 管理学院(57563)
- 科学(41620)
- 京(40961)
- 财(39395)
- 所(35822)
- 中心(32532)
- 研究所(32121)
- 农(32113)
- 江(30409)
- 财经(30112)
- 经(27321)
- 北京(26938)
- 院(26006)
- 范(25958)
- 业大(25941)
- 师范(25691)
- 经济学(25530)
- 州(25088)
- 农业(24675)
- 经济学院(23059)
- 基金
- 项目(123639)
- 科学(97903)
- 研究(92502)
- 基金(88459)
- 家(77202)
- 国家(76512)
- 科学基金(65448)
- 社会(60545)
- 社会科(57523)
- 社会科学(57514)
- 省(49040)
- 基金项目(45567)
- 划(40853)
- 教育(39918)
- 自然(39763)
- 自然科(38801)
- 自然科学(38793)
- 自然科学基金(38052)
- 编号(37285)
- 资助(35377)
- 发(32940)
- 成果(29148)
- 重点(27885)
- 发展(26704)
- 创(26550)
- 部(26360)
- 展(26259)
- 课题(26240)
- 国家社会(25820)
- 创新(25027)
共检索到313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礼 李哓晖 蒋乐
基于粤港澳三地跨境金融一体化的视角,利用大湾区2006—2020年间“9+2”座城市的保险消费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GLS和White-period方法,实证研究数字技术发展与大湾区保险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数字技术发展对大湾区保费收入增长、保险密度优化以及保险深度提升均具有正面影响,是促进大湾区保险消费的新动能;(2)在赋能强度方面,保险深度的提升效应显著大于保险密度,这与粤港澳三地保险市场互联、资金互通、服务互动的跨境“藩篱”尚未被有效打破密切相关;(3)在险种差异方面,数字技术对人身险的边际赋能效用大于财产险,这主要是由当前粤港澳三地保险业务结构所导致,数字技术对财产险的赋能效应有待提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毅 蒋青松
基于2013—2020年省级宏观数据和数字经济指数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从市场供求两端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扩容提质”,且这一作用在数字经济和消费不同维度下仍然显著,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数字经济对中西部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呈现数字益贫性特征;动态叠加效应表明,数字经济在滞后期依然对居民消费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对居民消费“扩容”作用明显高于“提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差距、创新产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分别在市场需求和供给端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要继续发挥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实现消费型经济增长模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毅 蒋青松
基于2013—2020年省级宏观数据和数字经济指数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从市场供求两端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扩容提质”,且这一作用在数字经济和消费不同维度下仍然显著,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数字经济对中西部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呈现数字益贫性特征;动态叠加效应表明,数字经济在滞后期依然对居民消费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对居民消费“扩容”作用明显高于“提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差距、创新产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分别在市场需求和供给端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要继续发挥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实现消费型经济增长模式。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华
建立风险资本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徐华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瓶颈高新技术是一个地区以至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象征,代表着未来的工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生产力和创造新财富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国家和各地都提出建立高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晴 孟世超 毛宇飞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与保障。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应用持续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然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现有文献却缺少微观证据。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能提高就业者的小时工资率与工作自主性,降低工作时长;但同时也会抑制其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这种抑制作用在非标准就业者群体中较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效应集中于自雇群体,并通过降低工作时长、增加小时工资率的途径实现;但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不足,抵消了数字普惠金融对非标准就业者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和农民工的小时工资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女性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指向。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继辉 王泽荣
基于2015、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评估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地提升了家庭消费水平,在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基准结论依然稳健。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低消费水平家庭的人均消费,增加家庭在食品、家庭设备、交通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来提升家庭消费;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还能通过提高金融素养、缓解流动性约束和提升支付便捷性等渠道来实现家庭消费水平的改善,且这三个机制约解释了基准效应的68.9%。数字普惠金融正向消费效应的主要受益群体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家庭。进一步分析却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青年人群过度消费的概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伟 武海亮 吴明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邵全权 郭梦莹
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引入随机变量冲击农业保险基准出险概率构造理论模型,并基于贝尔曼方程值函数迭代的方法展开随机模拟,研究农业保险保费的构成结构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农业保险的基本模型优于只引入农业风险的模型。农业保险基准出险概率、损失程度、市场势力提高会提高保费,但不利于农业增长;农业保险免赔率降低(保障程度提高)也会提高保费同时有利于增长,农险保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上述变量的对比。本文还基于2010-2016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期农业保险保费、本期农业保险赔付的提高都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农险保费高于赔付的样本中,上期农业保险保费、本期农业保险赔付的提高都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增长。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保险保障程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立业 吴卫星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轮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门槛效应,并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未达到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在超过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初期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受限于数字鸿沟,增大了代际收入关联性,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农业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树功 杨峙林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助力区域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地区专利申请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等分维度及东、中、西部分区域样本的探究发现,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西部创新的驱动作用也存在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显著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助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异质性 数字普惠金融 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殷步九
学习邓小平理论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殷步九珠海华软系统有限公司邓小平同志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生产力”就是由生产工具和掌握生产工具的人构成的。我们知道:一代成熟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机械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电气...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春红 武岩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其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21年底总人口约为861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1.67万亿美元,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当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昌杰 闻岳春
发展数字金融助推工业发展,是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从新兴数字金融和传统银行数字化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工业的发展,且在东部发达地区最明显,在中西部和东北欠发达地区则不显著;与传统银行数字化相比,新兴数字金融对工业发展促进效应起主导作用。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研发投入在数字金融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这种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新兴数字金融发生,而传统银行数字化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大数字金融建设,完善数字金融监督制度和平衡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更好促进当地工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工业发展 中介效应 银行数字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饶立新 周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祥云 赵晓峰
从推进农村社会良性发展的视角分析资本下乡对"三农"发展的影响机制,资本下乡存在政策推力、农村拉力和内生动力三重生成机制。政府层面对工商资本的角色期待是促进农村发展,但研究发现遭遇资本下乡的村庄却出现阶层再造、农业质变、村庄虚化以及"三农"发展"内卷化"的意外后果。资本下乡的实践运作逻辑背离政策文本愿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商资本作为一种外来的组织方式侵入村庄,排斥了结构松散的农民,消解了村庄内生力量,因此要摆脱"三农"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必须建立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工商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三农”发展 生成机制 内卷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