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3)
2023(17778)
2022(14773)
2021(13486)
2020(11050)
2019(24931)
2018(24847)
2017(46684)
2016(25462)
2015(28643)
2014(28550)
2013(28129)
2012(26041)
2011(23359)
2010(23423)
2009(21643)
2008(21138)
2007(18865)
2006(16693)
2005(14720)
作者
(73895)
(61889)
(61276)
(58489)
(39343)
(29691)
(27828)
(24015)
(23495)
(22035)
(21213)
(20821)
(19789)
(19400)
(18896)
(18856)
(18319)
(18088)
(17676)
(17623)
(15262)
(15199)
(14847)
(14078)
(13830)
(13694)
(13678)
(13644)
(12372)
(12181)
学科
(103109)
经济(102970)
管理(76571)
(74154)
(59285)
企业(59285)
方法(41526)
(36565)
数学(35443)
数学方法(35029)
业经(28774)
中国(27388)
(26619)
农业(24392)
(23144)
(22775)
地方(21781)
技术(19662)
(17003)
贸易(16994)
理论(16710)
(16617)
银行(16570)
(16461)
环境(16368)
(16107)
财务(16032)
财务管理(15999)
(15822)
(15745)
机构
大学(363624)
学院(362516)
管理(142234)
(141021)
经济(137650)
理学(122606)
研究(122605)
理学院(121181)
管理学(119153)
管理学院(118474)
中国(91691)
(78386)
科学(76138)
(66478)
(61026)
(60746)
中心(56725)
研究所(55194)
业大(54988)
(54489)
财经(52416)
(50307)
师范(49886)
北京(49488)
(47516)
农业(46643)
(44937)
(44178)
经济学(41901)
师范大学(40480)
基金
项目(250423)
科学(196886)
研究(185868)
基金(180537)
(156832)
国家(155464)
科学基金(133678)
社会(116901)
社会科(110504)
社会科学(110477)
(97845)
基金项目(96473)
自然(85627)
教育(84338)
自然科(83547)
自然科学(83529)
(82143)
自然科学基金(82007)
编号(77143)
资助(72025)
成果(62806)
重点(56103)
(54587)
(53644)
课题(52723)
(52204)
创新(48710)
(48494)
国家社会(48002)
科研(47241)
期刊
(161417)
经济(161417)
研究(108483)
中国(73861)
(58964)
学报(57649)
科学(53868)
管理(51141)
(50678)
大学(44393)
教育(43268)
学学(41511)
农业(39927)
技术(32570)
(32264)
金融(32264)
业经(28089)
财经(25110)
经济研究(24185)
(21357)
问题(20902)
图书(20763)
(18888)
科技(18852)
(18212)
理论(17795)
技术经济(17647)
资源(17007)
现代(16323)
实践(16293)
共检索到539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李伯华   窦银娣  
景观修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在乡村数字化新时代背景下,把握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深度访谈、GIS空间分析、点云数据提取等方法,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构建了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力量下其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显示:(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纳入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中,呈现出景观修复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过程。(2)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表现出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虚拟—实体复合的演进特征。(3)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机制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驱动机制,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景观修复数字化的演进中,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的驱动机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窦银娣   李萍萍   李伯华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式语言理论,以坪坦村为例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解构,提出景观修复策略。研究表明:1)以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坪坦村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通过解构分析坪坦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得出了75种图式语汇,解构公共空间秩序法则得出了相邻、相交等词法与秩序性、时间性和本土性等句法,解构公共空间生长环境得出了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2)坪坦村公共空间表现出特征极为突出的侗族特色:公共空间布局中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情景交融;生产、生活与精神公共空间场所互动共生;公共空间节点多维嵌套,层次丰富。3)图式语言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修复路径:按“字—词—词组”层层递进织补空间元素;按“时间—空间—情感”循序渐进构建空间秩序;按“完善—修缮—重构”滚动式表达空间意境。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解析和特征解构,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永红  费芳  方七零  张台柱  陈小健  
为保护和发挥岳阳市内河湖水系的生态、景观、生活、生产等综合效用,针对岳阳古城伴随城市化建设出现的内河湖水系生境破碎、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加速下降的现状,提出了以贯通岳阳古城内河湖水系为基础、以"一环两带五片六廊"为架构的岳阳市主城区水系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方案,并从水系联通设计、岸线设计、滨水区设计、廊道设计、水质保护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窦银娣  叶玮怡  李伯华  刘沛林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1)“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2)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3)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文兵  余柳仪  吴忠才  
本文基于整体网视角对张谷英村社区咨询网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传统村落旅游地社会网运行机理。通过确定样本边界得到了169户家庭构成的样本空间,对咨询网络结构分析与社区权力分异研究发现:(1)张谷英村旅游地社区咨询网络结构呈现不均衡性;大多数家庭活跃于由可达性产生的1-派系小圈子之中,并由11个基础派系衍生出240个衍生派系。(2)整体网视角下张谷英村旅游地社区权力分异呈现金字塔结构;年龄、是否参与旅游经营、助人经历、能力展现与业余爱好是权力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位于权力分异金字塔结构顶端的家庭很少,但对张谷英村旅游地社区咨询网络演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也显示:旅游实践活动既是传统村落旅游地社区成员能力展现的重要平台,也是体现社区社会网权力分异的重要平台;基于社会网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地社区权力分异将处于动态演化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党东雨  余广超  
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探索传统村落村庄景观规划的理念日益重要。以临沂市传统村落竹泉村为例,从竹泉村的景观要素分析入手,研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规划的方法,让更多的有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得到更好的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又铭  郭炎  李志刚  李文姝  林赛南  
快速城镇化下,我国乡村人、地剧变形成留村、外出、回流三大村民群体及村庄物质、社会、经济环境的地域分异。立足人-地情感关系和主观乡村性的已有成果,以湖南岳阳市为例,探究乡村环境感知对乡村依恋的影响及群体差异。研究表明:(1)乡村依恋水平总体高于环境感知,留村村民乡村环境感知水平最高,外出村民乡村依恋程度最高。(2)乡村环境感知对乡村依恋有独立、显著的正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影响最强。就群体而言,留村与回流村民的依恋均受3个维度环境感知的显著影响,但前者多于后者;外出村民依恋的感知因素仅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应着眼于不同群体和环境的不同层面。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赛男  王成  张昶  裴男才  王子研  段文军  孙睿霖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文兵  张宏梅  
古村落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文化生态旅游。识别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内在维度、探明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来源,可以为古村落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构建了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概念模型,并以张谷英古村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初步探明了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来源,并且发现,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的内在维度呈三层次贡献分异,认知维显性化,情感维隐性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晓玥  张华荣  兰思仁  黄启堂  
色彩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色彩景观营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村落个性和风貌的塑造,影响公众对村落景观环境的感受.研究以闽南蟳埔村为例,开展色彩特征量化分析及公众感知定性评价,研究表明:1)蟳埔村环境基底色彩略艳丽明亮杂乱,人工色彩混乱,自然色彩单调,需创造更愉悦和谐、温馨传统的氛围;2)历史人文色彩较丰富艳丽明亮,传统服饰已失去传统色彩特征,传统建筑色彩具有闽南地域特征,需创造更素雅和谐传统的色彩风貌.建议通过色彩景观统筹规划与分级管理,强化蟳埔村地域传统色彩特征,合理规范人工色彩的管理控制,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色彩层次进行色彩景观提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