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18)
- 2023(16544)
- 2022(13523)
- 2021(12197)
- 2020(10101)
- 2019(22467)
- 2018(21874)
- 2017(41365)
- 2016(21844)
- 2015(23665)
- 2014(22497)
- 2013(22406)
- 2012(21103)
- 2011(19254)
- 2010(19295)
- 2009(17656)
- 2008(17055)
- 2007(15292)
- 2006(13610)
- 2005(11908)
- 学科
- 济(111363)
- 经济(111281)
- 管理(62594)
- 业(61649)
- 企(49942)
- 企业(49942)
- 方法(38138)
- 数学(32963)
- 数学方法(32679)
- 地方(27537)
- 农(26443)
- 中国(25971)
- 业经(25313)
- 学(22466)
- 技术(22261)
- 财(20755)
- 农业(18482)
- 产业(17717)
- 贸(17255)
- 贸易(17244)
- 制(16902)
- 易(16609)
- 地方经济(16482)
- 环境(15415)
- 融(14467)
- 金融(14463)
- 银(13997)
- 技术管理(13992)
- 银行(13938)
- 理论(13583)
- 机构
- 学院(315945)
- 大学(315085)
- 济(139370)
- 经济(136926)
- 管理(118610)
- 研究(114238)
- 理学(103088)
- 理学院(101794)
- 管理学(100101)
- 管理学院(99496)
- 中国(82972)
- 科学(71491)
- 京(66421)
- 财(58436)
- 所(58040)
- 农(57535)
- 研究所(53336)
- 江(51577)
- 中心(50814)
- 业大(49723)
- 财经(47227)
- 农业(45309)
- 经济学(44230)
- 经(42843)
- 院(41525)
- 范(41299)
- 师范(40736)
- 北京(40559)
- 经济学院(39861)
- 州(37956)
- 基金
- 项目(219567)
- 科学(173613)
- 基金(160151)
- 研究(155463)
- 家(142674)
- 国家(141539)
- 科学基金(120597)
- 社会(102690)
- 社会科(97683)
- 社会科学(97659)
- 省(87748)
- 基金项目(85829)
- 自然(77760)
- 自然科(75988)
- 自然科学(75963)
- 自然科学基金(74636)
- 划(73035)
- 教育(68847)
- 资助(62713)
- 编号(59050)
- 创(50544)
- 重点(50222)
- 发(49978)
- 部(47211)
- 创新(46599)
- 成果(45935)
- 国家社会(43866)
- 课题(41705)
- 科研(41289)
- 计划(40942)
- 期刊
- 济(157149)
- 经济(157149)
- 研究(92433)
- 中国(62112)
- 学报(54044)
- 农(50911)
- 科学(50170)
- 管理(45485)
- 财(43520)
- 大学(39920)
- 学学(38043)
- 农业(34559)
- 教育(27679)
- 技术(27669)
- 经济研究(26822)
- 融(26237)
- 金融(26237)
- 业经(24799)
- 财经(23911)
- 经(20916)
- 问题(20544)
- 业(19355)
- 技术经济(18228)
- 科技(17681)
- 贸(15675)
- 商业(15123)
- 版(15065)
- 资源(14951)
- 现代(14619)
- 世界(14184)
共检索到469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勇 张思慧 赵腾宇 张亚峰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18年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空间集聚现象,重点城市化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均相对较高;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空间滞后项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驱动作用在城市群地区、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较为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城市群地区和下游地区更为显著。在推动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需要注意数字经济发展中数字技术创新的垄断效应,推进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合作,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福利均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治栋 廖常文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基于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Tobit回归方法与门限效应分析方法,考察市场化调节作用下区域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两化"发展,在引入市场化的调节作用后这种推动力变强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调节作用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还表现出门限效应。在分区域分析中,这种调节作用在上游以及中游城市相对较强,在下游城市则相对较弱。最后提出,应注重区域发展异质性,构建最优市场环境,发挥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新智 刘娜
为评判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协同程度,明晰主要影响因子,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本文采取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省际、分区域测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性,结果表明:在2010年至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性均日益改善,其中下游实现中度协同,中游与上游为基本协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市协同性整体优化,上海、湖南则波动恶化。并采取灰色关联法,对系统内影响协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石瑶 冯佳晗
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环境三个维度衡量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产业聚集三个层面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数字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了服务业聚集水平,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效能和吸引劳动力流入两大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为此,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创新效能。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治栋 廖常文
市场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对产业发展产生作用,技术创新通过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市场化和技术创新相协同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起促进作用。依据多个指标从五个方面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市场化指数和区域创新度,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区域市场化程度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市场化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倒"U"型关系;分地区来看,城市群的区域市场化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城市群以外城市仅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促进作用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灿 刘文丽 林声甜 颜佳娜 王雅棋
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但学界尚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深入探讨。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展开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极化现象显著,由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主导,中西部省会城市协同推进的创新格局日益突出,高碳区域在下游地区连片分布,中上游地区零星分布;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演化呈现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2)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相反的关系,反映出技术创新的“回弹效应”与“极化-涓滴”效应。(3)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于资源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更强,碳增排效应偏弱;上游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直接效应为“U”型,间接效应为倒“U”型,中游城市主要体现在长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呈现倒“U”型,下游城市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黎振强 游肖月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生态效率的重要驱动力,在同一框架内揭示两者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机制是亟待探索的课题。研究基于2008~2020年相关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对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非线性匹配关系。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本省域的生态效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有抑制作用;(4)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相互匹配、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两者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5)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两者对中游、上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下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因此,沿江省市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按照因地制宜、联动发展原则,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联动配合,以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传清 黄磊 文传浩
本文基于2008-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面板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仍有部分省市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未能实现DEA有效;上中下游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分异显著,呈典型"V型"分布,上下游地区较高而中游地区较低;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有效干预、产业高级化和社会充分投入等因素是促进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力量。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须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云强 权泉 朱佳玲 王芳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对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具有明显的梯级差异;绿色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显著正向作用发生在整体层面和下游地区;在产业集聚引导下,整体及下游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有所增强,上游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未因产业集聚而改变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解释这一现象的可能途径是处于产业集聚初级阶段的政府主导型集聚使企业倾向于低成本战略,而处于产业集聚高级阶段的市场诱致型集聚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采用差异化战略。依据结论提出缩小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不平衡状况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璐 殷李松
文章基于SDM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供需侧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定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与空间序。实证表明:动力方面,供给侧上教育是第一内生动力;知识化、科技文化、交通便利是重要内生动力;社会安全、节能环保是竞争动力;需求侧上居民消费、老龄化是转换动力。空间序方面,依次为教育、知识化、交通便利、老龄化、居民消费、社会安全、科技文化、节能环保。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结构 空间溢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柳青 汪发元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金融、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产生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消费升级。然而,这一显著变化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呢?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消费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消费水平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消费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受到消费水平的门槛效应调节。因此,应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稳定发展,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提倡青年群体理性消费,积极参与创业创造;统筹协调生产要素资源禀赋,服务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林梅 邓玲
随着《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进入筹划实施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运用泰尔指数法、Moore指数法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及优化升级趋势及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刚 杨蕾 刘程军
文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为例,结合2004-2014年的专利授权量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创新活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门槛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活度波动上升,地区间的差异平稳扩大且具有收敛趋势,区域间的创新活度趋于不均衡,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活度远远大于中三角和成渝两大城市群的创新活度之和;创新活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呈现"V"字空间形态,强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外周城市;创新活度的空间指向性较为明显,其呈现"北高南低,东西两头高中间低"的空
关键词:
创新活度 长江经济带 空间分异 门槛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刚 杨蕾 刘程军
文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为例,结合2004-2014年的专利授权量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创新活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门槛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活度波动上升,地区间的差异平稳扩大且具有收敛趋势,区域间的创新活度趋于不均衡,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活度远远大于中三角和成渝两大城市群的创新活度之和;创新活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呈现"V"字空间形态,强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外周城市;创新活度的空间指向性较为明显,其呈现"北高南低,东西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趋势特征;创新活度存在显著空间组团分布的地理特征,其空间自相关程度的变化呈"N"字型态势,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基本稳定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具有扩散的趋势,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分别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经济基础和市场导向对创新活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三门槛效应,经济基础对创新活度具有"U"字型的正向作用,而市场导向对创新活度的负向门槛效应则呈现倒"U"字型。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活度 长江经济带 空间分异 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