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0)
- 2023(15338)
- 2022(12676)
- 2021(11232)
- 2020(9295)
- 2019(21064)
- 2018(20661)
- 2017(38494)
- 2016(20476)
- 2015(23209)
- 2014(23185)
- 2013(22958)
- 2012(21939)
- 2011(20136)
- 2010(20405)
- 2009(18844)
- 2008(19005)
- 2007(17503)
- 2006(15490)
- 2005(14151)
- 学科
- 济(96478)
- 经济(96407)
- 业(62172)
- 管理(60736)
- 企(49767)
- 企业(49767)
- 方法(36027)
- 数学(30587)
- 数学方法(30283)
- 中国(28753)
- 农(27044)
- 地方(25589)
- 贸(24925)
- 贸易(24907)
- 业经(24890)
- 易(24123)
- 技术(23365)
- 财(19631)
- 农业(18384)
- 学(17254)
- 制(16666)
- 银(16335)
- 银行(16295)
- 融(15874)
- 金融(15872)
- 行(15768)
- 产业(14713)
- 技术管理(14598)
- 理论(14581)
- 发(13932)
- 机构
- 学院(305179)
- 大学(302177)
- 济(130335)
- 经济(127588)
- 管理(114888)
- 研究(108302)
- 理学(97421)
- 理学院(96300)
- 管理学(94757)
- 管理学院(94138)
- 中国(81943)
- 科学(65307)
- 京(64969)
- 财(56980)
- 所(55544)
- 农(52706)
- 研究所(50056)
- 中心(49523)
- 江(48783)
- 业大(44321)
- 财经(44303)
- 北京(41498)
- 范(41327)
- 农业(41221)
- 师范(40904)
- 经(40010)
- 经济学(39564)
- 州(39279)
- 院(39168)
- 经济学院(35786)
- 基金
- 项目(197104)
- 科学(154299)
- 研究(147589)
- 基金(138722)
- 家(120718)
- 国家(119649)
- 科学基金(101767)
- 社会(93029)
- 社会科(88345)
- 社会科学(88321)
- 省(80523)
- 基金项目(72780)
- 教育(67289)
- 划(66409)
- 自然(62585)
- 自然科(61158)
- 自然科学(61142)
- 编号(60812)
- 自然科学基金(60040)
- 资助(55451)
- 成果(49472)
- 发(48702)
- 创(46232)
- 重点(44898)
- 课题(43197)
- 部(42465)
- 创新(42458)
- 发展(39318)
- 展(38658)
- 国家社会(38516)
- 期刊
- 济(149734)
- 经济(149734)
- 研究(92161)
- 中国(69382)
- 农(49171)
- 学报(45687)
- 管理(44570)
- 财(43370)
- 科学(42635)
- 教育(38255)
- 大学(34439)
- 农业(33803)
- 学学(32018)
- 技术(31159)
- 融(29997)
- 金融(29997)
- 业经(25923)
- 经济研究(24395)
- 财经(21374)
- 问题(20354)
- 贸(20180)
- 业(19383)
- 经(18582)
- 国际(18077)
- 技术经济(17989)
- 科技(16959)
- 图书(16915)
- 商业(15509)
- 坛(15219)
- 论坛(15219)
共检索到478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朝亮 胡才双 罗怡彬
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贸易。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1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从数字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发展综合得分看,二者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数字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整体特征及时空特征来看,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随着各方面趋于成熟,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巴风琴 李红
基于物流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物流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1990年~2016年新疆物流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新疆对外贸易增速较慢、综合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两者差距较大;其耦合协调度从1990年的0.0538升至2016年的0.4014,耦合协调水平从极度失调升至濒临失调衰退状态,但并未实现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宁
本文使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个省区市2008-2021年商贸物流与对外贸易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核密度估计和变异系数方法,测算并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得到以下结论:耦合协调度呈不断改善、向更高水平演进的发展态势,协调度偏低的省份逐渐减少;沿线省区市间耦合协调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而后再次扩大的演进特征;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由两极分化向单一极化的演变趋势。最后,从加强互联互通、完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沿线省区市商贸物流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张飞扬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Moran's I等方法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事实特征、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最大;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分散化趋势,绝对差异增大,且西部地区极化现象正在增强;全国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发生状态等级跃迁,考虑空间关联后,相邻省份的影响效果明显;多数省份呈现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低-低”集聚为主,全国极化程度有所缓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野 李林汉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际2011~2020年有关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SBM模型计算了各省域的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水平,并且建立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者耦合协调模型,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东、中和西部地区耦合度差异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遥遥领先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全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近似呈现U型变化趋势,属于中等耦合协调,但波动不大,东部地区三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低度耦合的状态;“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和“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对三系统的耦合起到支持作用;全国的三系统耦合度基尼系数最高,接下来是东、西和中部,东、中与西部三系统耦合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最后提出继续提高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水平,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各个区域间三者高度耦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军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强势增长,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粗放型增长,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作用有限。为此,我们需要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靠技术创新来建立我国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关键词:
技术路径 技术创新 竞争优势 战略调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颖慧 杨贵军
本文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基于2014~202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平衡面板数据,建立了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够显著正向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产业结构优化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有效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建立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等层面提出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依旧是建立在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这种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变化正日益受到挑战。中国对外贸易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带动整个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显著跃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关系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于世海 王梦乐 孔令乾
基于2010—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与分布动态,最后进一步考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其中仅中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且后者的收敛速度更快。
关键词:
数字贸易 区域创新 耦合协调度 空间收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技术创新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耦合关系,二者交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区域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合理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主要通过环境营造、要素供给和开放性提升等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从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结构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模式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区域科技金融、强化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和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妍
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从产业数字化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看,研究期内二者的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上升态势明显更强。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整体呈逐年提升态势,具体表现是省份层面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区域层面呈现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的分布态势。从产业数字化子维度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子维度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在省份层面,两者发展趋势一致,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在地区层面,两者均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但前者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在各阶段变化较小。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看,整体而言,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分地区看,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在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散点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东北、华中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距离较近而呈集聚分布状态,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华东、华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集聚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鹏飞 武宵旭
提高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是新时代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文章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高铁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作用表现出时间递增效应。相较而言,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城市、非一线城市、中度和低度耦合城市的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通过加快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了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保障。
关键词:
高铁开通 技术创新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的数据,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标及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运用非期望产出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及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综合指标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水平,并依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地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整体上由初级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说明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间存在较强的互动水平和较高的协调关系;(2)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上体现为相互促进;短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高质量绿色发展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效应;(3)对绿色创新效率分解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相比于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更能够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动态响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蔡强 田丽娜
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互为耗散结构体,存在耦合作用关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了2008-2013年东北三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大小。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发展类型属于中级协调发展技术主导型;而辽宁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发展类型则属于中级协调发展消费主导型。因此,在新一轮东北经济再振兴之际,东北三省应审时度势,把握改革良机,依托市场机制有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协调发展,从而实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消费 东北再振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兵 李艺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省域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主要呈现高耦合协调度,且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应注重“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空间治理”为抓手,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完善协同政策,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空间重塑,充分发挥耦合协调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