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2)
- 2023(10379)
- 2022(7905)
- 2021(6867)
- 2020(5412)
- 2019(12050)
- 2018(11546)
- 2017(22529)
- 2016(11660)
- 2015(13391)
- 2014(13283)
- 2013(13068)
- 2012(11992)
- 2011(10907)
- 2010(11095)
- 2009(10623)
- 2008(10335)
- 2007(8957)
- 2006(7621)
- 2005(6763)
- 学科
- 济(67893)
- 经济(67841)
- 业(45273)
- 管理(44673)
- 企(39805)
- 企业(39805)
- 方法(36973)
- 数学(33156)
- 数学方法(32759)
- 业经(16803)
- 技术(14782)
- 财(14498)
- 中国(13947)
- 农(13017)
- 产业(11408)
- 理论(10758)
- 贸(10548)
- 贸易(10546)
- 易(10255)
- 学(10246)
- 信息(9912)
- 务(9756)
- 财务(9727)
- 财务管理(9711)
- 融(9635)
- 金融(9635)
- 企业财务(9351)
- 总论(9331)
- 信息产业(9177)
- 农业(9110)
- 机构
- 大学(187341)
- 学院(185746)
- 济(83428)
- 经济(82141)
- 管理(78621)
- 理学(69702)
- 理学院(69122)
- 管理学(67966)
- 管理学院(67608)
- 研究(55499)
- 中国(41416)
- 京(37554)
- 财(36191)
- 科学(30870)
- 财经(30188)
- 经(27669)
- 经济学(27401)
- 所(25719)
- 中心(25546)
- 江(25045)
- 经济学院(24965)
- 业大(24302)
- 研究所(23425)
- 北京(23264)
- 农(22929)
- 财经大学(22822)
- 范(22530)
- 师范(22343)
- 商学(21864)
- 商学院(21664)
- 基金
- 项目(128745)
- 科学(104702)
- 基金(97490)
- 研究(94942)
- 家(83603)
- 国家(82965)
- 科学基金(73744)
- 社会(64880)
- 社会科(61947)
- 社会科学(61935)
- 基金项目(49451)
- 省(48909)
- 自然(45899)
- 自然科(44985)
- 自然科学(44981)
- 教育(44887)
- 自然科学基金(44214)
- 划(40852)
- 资助(40777)
- 编号(36812)
- 部(29616)
- 成果(28956)
- 重点(28612)
- 国家社会(28420)
- 创(28143)
- 教育部(26632)
- 发(26620)
- 创新(26197)
- 人文(25876)
- 课题(24815)
共检索到256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程惠芳 袁佳煜
数字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全球价值链(GVC),以此为契机推动GVC分工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是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辨析增加值来源识别数字技术渗透水平,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技术可有效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分工,其作用机制在于激发国内需求、强化核心环节优势与降低贸易成本。第二,相对而言,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在国际分工参与水平高的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更大。第三,与外需主导型GVC分工相比,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更大。以上结论对中国凭借数字技术优化国际分工模式、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重要启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文武 黄海蓉 袁佳煜
本文基于价值环流特征识别内需主导型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深化程度,考察其对国际经济协动的影响。主要结论有:一是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分工将通过转换增加值创造的动力结构,为宏观经济带来独立于国外经济低迷的利益及滞后于国外经济繁荣的弊端,但利大于弊,可助力经济平稳运行;二是依靠外包中间品环节构建内需主导型GVC将抑制上述经济独立利益,尤其当向发达国家外包该环节时,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内需主导型GVC并不能使其独立于国外经济低迷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则相反;三是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可通过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方式加速一国经济增长,进而弥补以上弊端,但该作用随着内需主导型GVC分工深化而递减。上述结论可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维稳政策制定与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彬 高敬峰 宋玉洁
在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交汇时期,研究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于打造贸易强国和发展高质量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产要素角度提出衡量全球价值链分工新思路,并使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及中国各行业使用的数字技术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并且中国使用国内数字技术更能促进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此外,数字技术的使用对于中国参与欧盟地区全球价值链分工、农业采选业和制造业以及复杂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促进作用更大。中国应重视发展国内数字技术,发掘国外数字技术潜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机会,进一步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企业家精神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企业家精神值得深入探讨。采用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该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提升人力资本、扩大市场规模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未来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凤兰 陈爱贞
鉴于产业链在国内的延伸性和关联性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本文以省份—行业双重维度的产业链前向长度、后向长度表征产业链国内循环发展水平,并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如何影响产业链国内循环进行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通过提升流入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和降低外部交易成本而驱动产业链循环发展;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间品供给行业时,其主要推动产业链前向循环,而当其进入中间品需求行业时,则对产业链后向循环的影响更大;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对吸收和转化能力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市场潜力大的地区以及高技术和竞争性行业有显著的产业链循环促进效应;除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外,外商直接投资质量提升在驱动产业链国内循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引资视角为构筑双循环的产业链纽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也验证了对内对外开放对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亮雄 林子月 王贤彬 肖霞
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强的“机器换人”趋势,不仅促进当前全球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变革,还对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演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全球价值链议价能力指数,选取2002—2019年71个经济体1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体各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正向促进效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究其机制,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效用在资本相对充裕、制度环境相对稳定的经济体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深化了对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理解,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碧波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丹青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改变着全球价值链的格局。本文利用2004—2011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全面评估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效应,对外直接投资明显促进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并呈现出递增的持续滞后效应;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投资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更大的价值链升级效应,当地生产型企业的价值链推升效应明显大于商贸服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表现出超过整体平均水平的价值链分工地位促进效应。本文研究为中国继续有效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有力的微观经验支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技术差距是决定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关键因素,探讨日益兴起的国内价值链与地区间技术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省份两两配对进行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了地区间技术差距,而在考虑国内价值链贸易之后,区际双边贸易则扩大了地区间技术差距,反映出国内价值链贸易主导了区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这一结论在以方言异同、遗传距离、地理距离为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生产率动态分解进一步显示,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效率的空间收敛是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内价值链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在初始技术差距较大的省份间、国内价值链位置差异较大的省份间以及东部和中西部省份间更强。最后,纳入全球价值链后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全球价值链贸易参与不平衡带来的技术差距具有矫正作用,而传统区际贸易则放大了传统对外贸易依赖差异造成的技术差距。总体而言,本文从国内价值链这一全新视角为探索新时代中国技术差距收敛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江龙 周建 崔敏
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地区间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利用337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同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升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和地区创业水平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化水平可以调节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大于东部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拓展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在构建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机制检验证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其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人力资本更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呈现出“中西部>东部”的总体态势;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就越明显。分维度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更强劲。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蒋海 唐绅峰 吴文洋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其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假说;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建立2011—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管理成本并提高其运营效率,进而抑制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结构异质性特征,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区块链技术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行业集中度的升高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可视化以及更好地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勤 周祥祥
数字贸易发展为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重要机遇和动力。文章测度了2013~2017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了数字贸易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显著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门槛效应检验显示,该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经过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多期DID检验及Bartik工具变量等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技术创新和成本节约;相对于成本节约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地理区位、所属城市群、城市层级的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西部地区、稳定型城市群及四五线城市而言,数字贸易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明显,说明数字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普惠效应。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慧瀛 杨宏举 符建华
在数字贸易“井喷式”发展的今天,深入探析其对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RCEP框架内国家2011—2020年的数据,实证考察数字贸易对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与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数字贸易发展在初期会降低一国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但达到某一阈值后,则会提高价值链位置;数字贸易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促进作用受到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正向调节效应影响;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数字贸易前期积累阶段,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抑制作用相对明显。研究结果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数字贸易政策以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文武 张海洋 詹淼华
基于附加值贸易的引致原因识别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内需主导化水平,利用2000—2021年42国行业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其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GVC分工有明显内需主导化趋势,该趋势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GVC分工以及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GVC分工中更为突出;第二,GVC分工内需主导化可显著抑制产出波动,这一作用发挥的渠道在于减少国外贸易保护、增强国内需求动力与提升生产效率;第三,在深度融入价值链时,上述产出波动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中国在全面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可借助GVC分工内需主导化而稳定经济;第四,推动与发达国家间GVC分工实现内需主导化能更有效地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内需主导化的产出波动抑制作用更强。因此,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契机加速GVC分工内需主导化进程,是提高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抓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