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30)
- 2023(17094)
- 2022(13945)
- 2021(12727)
- 2020(10193)
- 2019(23141)
- 2018(23017)
- 2017(44020)
- 2016(24131)
- 2015(27019)
- 2014(27114)
- 2013(26284)
- 2012(23668)
- 2011(21165)
- 2010(21125)
- 2009(19525)
- 2008(19066)
- 2007(16856)
- 2006(15012)
- 2005(13586)
- 学科
- 济(94493)
- 经济(94361)
- 管理(74566)
- 业(68542)
- 企(58180)
- 企业(58180)
- 方法(38834)
- 数学(32882)
- 数学方法(32430)
- 农(27467)
- 中国(27314)
- 财(26658)
- 业经(26548)
- 制(23110)
- 学(19434)
- 地方(18786)
- 农业(17965)
- 务(16705)
- 财务(16618)
- 财务管理(16584)
- 体(16526)
- 银(16368)
- 银行(16325)
- 理论(16209)
- 企业财务(15778)
- 行(15538)
- 贸(15418)
- 贸易(15406)
- 环境(15291)
- 融(15208)
- 机构
- 大学(340924)
- 学院(339409)
- 管理(133997)
- 济(131501)
- 经济(128462)
- 理学(115782)
- 理学院(114520)
- 管理学(112516)
- 研究(112234)
- 管理学院(111894)
- 中国(83669)
- 京(72563)
- 科学(68638)
- 财(64243)
- 所(54891)
- 农(52087)
- 中心(51062)
- 财经(50705)
- 江(50128)
- 研究所(49760)
- 业大(49396)
- 经(45977)
- 北京(45705)
- 范(45344)
- 师范(44952)
- 院(41285)
- 州(40799)
- 农业(40378)
- 经济学(39450)
- 财经大学(37676)
- 基金
- 项目(233363)
- 科学(183841)
- 研究(174407)
- 基金(168594)
- 家(146001)
- 国家(144743)
- 科学基金(124786)
- 社会(110224)
- 社会科(104258)
- 社会科学(104230)
- 省(91201)
- 基金项目(88867)
- 教育(79765)
- 自然(79095)
- 自然科(77198)
- 自然科学(77183)
- 划(76279)
- 自然科学基金(75765)
- 编号(72108)
- 资助(67691)
- 成果(59558)
- 重点(51933)
- 部(50853)
- 课题(49743)
- 发(49412)
- 创(48577)
- 制(46198)
- 国家社会(45468)
- 创新(45288)
- 项目编号(44885)
- 期刊
- 济(148241)
- 经济(148241)
- 研究(101908)
- 中国(66826)
- 学报(53323)
- 管理(50287)
- 财(49559)
- 农(49378)
- 科学(48489)
- 教育(41442)
- 大学(41392)
- 学学(38646)
- 农业(33756)
- 融(30481)
- 金融(30481)
- 技术(29259)
- 业经(24957)
- 财经(24743)
- 经济研究(23115)
- 经(21005)
- 问题(19360)
- 图书(19149)
- 理论(16901)
- 版(16495)
- 科技(16469)
- 业(16261)
- 现代(15723)
- 实践(15476)
- 践(15476)
- 技术经济(15292)
共检索到499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志红
进入新时代,基层网格化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促使“数字归责”成为基层网格化治理的显著特征。数字归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用数据刻画政府流程,内在逻辑表现为“以事定责”。数字归责,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城乡治理的一个阶段性发展,更是技术的迭代更新下治理绩效提升的结果。实践中,这种职责优化的路径,扩大了政府职责的具体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政府责任在“问责统领”的体制下日渐累积加重。因此,应客观评估数字归责的改革效应,避免“数字形式主义”,警惕落入过度现代主义的“数字化”陷阱。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魏钦
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和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是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按照党和社会的根本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校办学定位、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及其发展与稳定等方面进行建设的有力组织保障。
关键词:
高校系部 党政共同负责 运行机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施远涛 赵定东 何长缨
温州通过慈善文化润人心完成道德约束、通过榜样力量化德行实现道德施教、通过公益服务安邻里主导道德建构的德治模式是新时代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实践和有效探索。它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方式的继承,也是本土性资源和地域性规范的最佳结合,同时又有利于实现基层治理理念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通过党建引领构建立体的新德治格局、通过规范伦理制度推动"德治"向"德制"的转变以及通过树立新型社区领袖权威实现法治、自治与德治有机融合是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德治 基层社会治理 温州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关键词:
网格化 数字化 技术赋能 综合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关键词:
网格化 数字化 技术赋能 综合治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倪菁 王锰 郑建明
文章讨论了数字文化、文化治理、数字文化治理机制等概念,分析了数字文化治理机制具有特定功能、以系统为载体、目标存在主观性和存在形式多样化等特性,探讨了数字文化治理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
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治理 运行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冷波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规范型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方向。规范型治理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否则优化治理体系并不必然提升治理能力。南京市W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在城市化的背景下,W村乡村社会程式化以及公共行政规范化的程度比较高,通过优化治理体系,塑造了规范型治理模式。村级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构建规则本位的治理机制、责权明晰的分工机制和办事留痕的免责机制,实现了村级治理规范、有效和村治格局稳定。治理现代化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适应城市的治理方式,规范型治理模式才能有效运转,治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杜星雨
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在整合社会资源、维护基层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新时期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实践也面临着网格化管理队伍素质较低、网格化管理主体间权责不清和边界不明、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等困境。为提高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实效,应科学优化城市社区网格员队伍建设、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网格内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感与幸福感。
关键词:
网格化治理 困境 优化路径 城市社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得桂 夏美鑫
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表明:推动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科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更离不开政府组织对社会的积极回应和有效治理;与单向度治理、科层化治理相比较,回应性治理以执政党和政府的使命驱动为根本前提,重视人民合理诉求的便捷式传达,治理过程注重治理主体的积极回应,把增强基层善治能力作为回应结果;通过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理念积极化、治理方式精细化、治理目标人本化的实现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在党政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双向积极互动中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共事务预期治理效果,以此助推基层治理迈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治理具有小微治理的特性,单纯采用运动式治理和常规治理的方式难以达到基层"善治"状态。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契机,以村庄的利益密度以及社会资本为基础,湖北省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激活了小微治理机制,具体表现为非正式的群众动员机制、内部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微观化的权力运行机制。小微治理促进了群众参与,降低了治理成本,实现了基层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共赢。在探索小微治理常态化路径的同时防止其正式化,是小微治理持续运行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乔艳华 李翠 宋凤轩 郝建章 陈建超 于俊岩 高婉迎
新医改以来虽然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视不足和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和措施:逐步落实践行全科医生制度,实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标准,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大众传播媒介作用,将公共卫生知识普及与健康教育做到实处;加大财政在基本公共卫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
农村基层 医疗卫生 运行和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乔艳华 李翠 宋凤轩 郝建章 陈建超 于俊岩 高婉迎
新医改以来虽然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视不足和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和措施:逐步落实践行全科医生制度,实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标准,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大众传播媒介作用,将公共卫生知识普及与健康教育做到实处;加大财政在基本公共卫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
农村基层 医疗卫生 运行和机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黄水木 傅文奇
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版权侵权行为的适用归责原则,认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实体数字资源而导致的直接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其提供虚拟数字资源而引发的间接侵权行为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版权 归责原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攀 南光耀 诸培新
借鉴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及销售阶段,结合生态产品自身的特殊属性,将生态产品价值运行机制分解为生态资源资产化的准备阶段、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购买阶段、生态资本产品化的生产阶段以及生态产品货币化的销售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识别各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构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效运行。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运行各阶段的关键问题依次是生态资源的顺畅交易、资本的有效投入、生态产品的可交易性和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据此,提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权利束细分以及生态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等完善生态资源流通基础;通过税收和信用贷款优惠、发行生态股票等方式激励市场主体参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生态+”产业模式、引入高级人才与管理手段,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属性;科学核算生态产品价值,修正生态产品的外部性和市场交易失灵等保障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最终,构建起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高效实现。
关键词:
资本循环理论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攀 南光耀 诸培新
借鉴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及销售阶段,结合生态产品自身的特殊属性,将生态产品价值运行机制分解为生态资源资产化的准备阶段、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购买阶段、生态资本产品化的生产阶段以及生态产品货币化的销售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识别各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构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效运行。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运行各阶段的关键问题依次是生态资源的顺畅交易、资本的有效投入、生态产品的可交易性和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据此,提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权利束细分以及生态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等完善生态资源流通基础;通过税收和信用贷款优惠、发行生态股票等方式激励市场主体参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生态+”产业模式、引入高级人才与管理手段,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属性;科学核算生态产品价值,修正生态产品的外部性和市场交易失灵等保障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最终,构建起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高效实现。
关键词:
资本循环理论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