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23)
2023(20440)
2022(17133)
2021(15835)
2020(13184)
2019(29997)
2018(29630)
2017(57093)
2016(30606)
2015(34249)
2014(33702)
2013(33292)
2012(30205)
2011(26963)
2010(26990)
2009(25083)
2008(24775)
2007(22016)
2006(19544)
2005(17275)
作者
(85672)
(71339)
(70780)
(67590)
(45477)
(34068)
(32295)
(27757)
(27163)
(25451)
(24219)
(24095)
(22494)
(22456)
(21777)
(21727)
(21217)
(20871)
(20497)
(20394)
(17517)
(17367)
(17065)
(16360)
(15863)
(15842)
(15795)
(15758)
(14202)
(14023)
学科
(124741)
经济(124512)
(109211)
管理(105005)
(97490)
企业(97490)
方法(55073)
数学(44587)
数学方法(43976)
(39651)
业经(38556)
(37450)
中国(32898)
(27853)
(27248)
财务(27169)
财务管理(27122)
企业财务(25729)
农业(25680)
技术(24294)
理论(23743)
(22855)
地方(22719)
(22244)
(20947)
贸易(20932)
(20591)
(20295)
(19968)
(19305)
机构
学院(432339)
大学(431469)
管理(176293)
(173644)
经济(169897)
理学(151898)
理学院(150290)
管理学(147848)
管理学院(147008)
研究(136736)
中国(105430)
(91369)
(84364)
科学(81910)
财经(66480)
(66227)
(66106)
(64775)
中心(63209)
业大(61630)
(60442)
研究所(59413)
北京(57211)
(55126)
师范(54637)
经济学(51980)
(51787)
农业(51391)
(50374)
财经大学(49290)
基金
项目(290749)
科学(231107)
研究(217132)
基金(212154)
(182573)
国家(180964)
科学基金(158302)
社会(139058)
社会科(131378)
社会科学(131341)
(113611)
基金项目(111951)
自然(101290)
教育(99789)
自然科(98976)
自然科学(98955)
自然科学基金(97204)
(94488)
编号(89065)
资助(85956)
成果(71877)
(64240)
重点(64183)
(63394)
(61099)
课题(60342)
创新(58600)
国家社会(57226)
(56757)
教育部(55912)
期刊
(194936)
经济(194936)
研究(128537)
中国(85854)
管理(70511)
(69348)
学报(62207)
(61059)
科学(59170)
教育(49527)
大学(49312)
学学(46132)
农业(41987)
技术(40802)
(37336)
金融(37336)
业经(33605)
财经(33207)
经济研究(29846)
(28497)
问题(25111)
(23816)
技术经济(22401)
图书(22274)
科技(21012)
现代(20622)
财会(20119)
理论(20001)
(19984)
商业(19422)
共检索到643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红军   张哲   王欣  
在社会期望和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情境下,数字平台企业如何回应这些变化并开展社会价值创造,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美团实施的社会价值共创项目“青山计划”为研究对象,采用“条件—行动策略—影响”的逻辑轴线,探究了数字平台企业通过边界跨越与协同创新实现新生态边界建设和社会价值规模化共创共享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平台企业对其“商业性”与“准公共性”组织身份认知的“张力”和边界跨越者的推动,构成了数字平台企业从“0”到“1”开展社会价值共创的原始动力。第二,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过程是基于“动态环境条件—边界跨越者—动态能力—边界跨越—协同创新—社会价值共创共益”的跨层次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边界跨越和协同创新是实现社会价值共创的关键机制。第三,边界跨越与协同创新之间的螺旋式交互作为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行为的“放大器”,最终推动社会价值共创突破规模化瓶颈,实现平台中观层面价值共创行为的宏观社会影响。第四,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模式呈现出动态演变性,由“公益式”社会价值共创模式到“共享价值式”社会价值共创模式,再到“共益式”社会价值共创模式,不断迭代升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寅龙  胡志英  
互联网企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在资本市场上,如何科学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对于投资者而言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对互联网企业并不适用。鉴于美团具有互联网企业的基本属性和典型特征,我们将美团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来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企业评价方法无法反映互联网企业的实际价值,而实物期权理论中的BS-M定价模型对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何永清  邹波  潘杰义  卜振兴  
现有平台创新主要聚焦于"天生"的平台型企业,然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服务业的平台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文基于一家典型传统服务业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网络和二元学习的视角揭示了传统服务业企业实现平台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基于网络结构的利用式学习能促进传统服务业企业进行效率型平台创新,而基于网络行为的探索式学习能促进其进行新颖型平台创新;传统服务业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结构和网络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有助于开展探索式学习,从而促进新颖型平台创新;传统服务业企业的平台创新是一个从效率型向新颖型动态转变的过程,基于网络行为的探索式学习产生的新颖型平台创新效果,远高于基于网络结构的利用式学习所产生的效率型平台创新效果。研究结论对传统服务业企业开展平台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辛杰   张欣   江舰  
以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东农担)为单案例研究对象,引入共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梳理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探析数字化转型对平台型企业履责的影响过程以及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价值创造机制。研究表明,平台连接是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基础支撑,数据赋能是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价值路径,共生演化是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创造方式。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由传统的“点对点”转变为“平台网络”与“共生系统”,平台履责实现多主体交互和良性互动,网络效应逐步增强,实现整个共生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价值的创造与增值。本研究阐明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基于大数据赋能的履责管理的高阶化演进过程,厘清企业社会责任平台生态中的多主体共生演化过程,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价值,有助于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共生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培   吴溧楠  
数字技术可供性是数字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但多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对数字创新的复杂动态作用机理尚未得到深入探讨。聚焦商务印刷企业自研数字平台的数字创新实践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揭示关键主体数字技术感知变化及其对数字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分布于创新决策层、开发实现层、创新应用层的业务主体、数字技术主体和转译主体在数字创新三阶段的高频交互能够显著加快数字创新进程;在企业持续性数字创新过程中,关键主体的数字技术功能感知和原理感知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出现功能新生感知,表明关键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由积累可供性向变异可供性转变,进而对数字创新结果产生差异化影响,积累可供性促进利用式数字创新,变异可供性促进探索式和利用式共存的数字创新。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文辉  杨苗  王鹏程  王昶  
本文通过对韩都与芬尼的纵向案例研究,试图破解战略创业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源冗余"两难困境。研究发现:战略创业是一个基于员工与顾客赋能的价值共创过程。试点阶段企业通过结构赋能营造了员工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利益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利用,取得了新业务机会与制度创新优势;在复制阶段企业通过领导赋能巩固了团队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借助事业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优化,获得了新市场机会与跨界创新优势;在进化阶段,企业通过心理赋能与顾客赋能优化了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通过命运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资源开放,有效地突破了创业"资源约束"的瓶颈,实现了新组合机会与生态创新优势。本文结论对于企业如何通过赋能促进价值共创进而推动战略创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文辉  杨苗  王鹏程  王昶  
本文通过对韩都与芬尼的纵向案例研究,试图破解战略创业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源冗余"两难困境。研究发现:战略创业是一个基于员工与顾客赋能的价值共创过程。试点阶段企业通过结构赋能营造了员工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利益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利用,取得了新业务机会与制度创新优势;在复制阶段企业通过领导赋能巩固了团队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借助事业共享机制设计促进了"冗余资源"的优化,获得了新市场机会与跨界创新优势;在进化阶段,企业通过心理赋能与顾客赋能优化了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环境,通过命运共享机制设计促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秀梅  林晓玥  
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塑问题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选取华为集团和美的集团进行纵向双案例研究,依据技术赋能理论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价值链重塑动态演化机制,揭示价值链重塑实现路径和价值传导机理,分析基础导向型企业和应用导向型企业价值链重塑机制的异同。结果发现,数字技术是价值链重塑的引擎和驱动因素,通过赋能数据资源与传统资源构成的资源组合提升资源重组能力,创新资源撬动方式,引发价值链重塑,进而构建“数字技术—资源编排—价值链重塑”研究框架;企业价值链重塑机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阶段演进而进化;基础导向型企业和应用导向型企业由于数字化起点、动机、变革性不同,导致价值链重塑机制在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存在差异。结论可丰富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塑成果,同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管理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国军  孙军  徐永其  
研究了智能制造企业国际创业机会实现的前因、过程机制以及过程范式。以小米公司开发印度和西班牙市场为研究单元,开展扎根分析。结果发现:数字化赋能通过国际化双元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国际创业机会实现。员工的数字化赋能和消费者的数字化赋能,在动态交互中推动国际化双元学习能力、国际化双元整合能力、国际化双元协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突破东道国发展壁垒,打破非均衡性,推动国际创业机会实现,形成生态型国际竞争优势。结合小米印度公司和西班牙公司尝试进入、适应调整和全面扩张9个阶段的纵向案例研究,提出智能制造企业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国际创业机会实现的过程范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欣兰   石美琪  
文章以三一重工为例,探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编排促进企业价值创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一重工动态能力生成驱动价值创造的路径。研究表明,三一重工数字化转型的各阶段在成长压力、环境变迁和使命驱动的变革动因下,采取适配的资源编排与资源捆绑,构建了信息化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借力于动态能力生成实现了由产品价值创造、企业价值创造到产业链价值创造的跃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媛  孙新波  钱雨  
数字化转型彻底颠覆了制造企业传统的价值创造逻辑,但其价值创造的实现和演化机制仍然不甚清晰。本文以酷特智能2003—2022年的连续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探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编排行为促进价值创造的实现及其演化。研究发现:企业在单点突破-多业务整合打通-生态互联的连续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效率驱动-用户需求驱动-利益相关者需求驱动下,采取适配的资源编排行为实现价值创造。在连续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资源编排呈现出外部获取加内部积累资源到资源协同共享的结构化方式构建数字资源池,进一步整合资源生成信息化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数字生态合作能力,最终利用能力实现产品价值创造到数字价值创造的跃迁。据此,本文提出资源编排视角下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价值创造演化机制模型,一定程度上打开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如何通过有效地管理和配置数字资源实现价值创造的“黑箱”,贡献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的资源编排和价值创造理论,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韵江  赵宏园  暴莹  
本文以猎聘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源编排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创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经历着纵向资源结构化—横向资源结构化—双向资源结构化的资源获取过程;通过丰富性重组、开拓性重组和多元化重组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商业模式创新所需要的能力;采取补缺式、桥接式和迭代式的环境撬动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将战略定位与资源编排手段有效匹配,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在新颖性和效率性方面的创新。本文既丰富了资源编排演化方面的文献,还可以为新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行动提供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画斌  陈政融  许庆瑞  
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三十多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和归纳了经济转型背景下海尔集团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研究表明,领导机制渗透在海尔的各个方面,是海尔创新能力能够发展的基础;组织机制为人才培养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学习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海尔领导层的实力;协同机制贯穿在海尔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丰富了企业能力学习理论,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秋华  刘潇  
针对作为生态系统设计者的平台型企业如何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重塑商业生态系统以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难题,以百度公司为对象,运用单案例研究法,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平台型企业在技术范式转移下重塑商业生态系统的微观过程机制,并构建概念模型。研究发现:(1)范式内的技术演进驱动商业生态系统的迭代优化,而技术范式转移驱动商业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实现重塑;(2)重塑机制表现为平台型企业在技术范式转移驱动下颠覆商业生态系统原有的价值主张,围绕新的价值主张更新平台基础、进行资源编排和价值创造,最终重构商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平台型企业的价值获取路径;(3)平台型企业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与整合能力支持了商业生态系统的重塑。根据研究结论,正在进行平台化转型的企业管理者应进一步提高对平台及其商业生态系统的认知,而已经是平台型的企业则应重视资源编排能力的培育,以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不断演化,实现系统成员间的价值共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镒  刘人怀  陈海权  
平台企业及其构建的商业生态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平台企业撬动生态圈中的资源和能力形成生态优势的原理尚未解释清楚。本文以京东为例,通过案例研究,从平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生态优势形成路径。研究发现,平台企业生态优势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成路径各不相同,初创期通过捕捉获取形成安装基础优势,发展期通过集成整合形成规模集聚优势,成熟期通过创造释放形成生态创新优势;三个阶段形成的基础共同推动生态优势的形成。本文研究提炼出了生态优势形成路径模型,进一步丰富了企业优势理论,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平台化战略布局及商业生态圈构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