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3.253.182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0)
2023(12401)
2022(10253)
2021(9567)
2020(7795)
2019(17773)
2018(17766)
2017(33769)
2016(18995)
2015(21996)
2014(22117)
2013(21268)
2012(19661)
2011(17675)
2010(17582)
2009(15997)
2008(15728)
2007(13917)
2006(12123)
2005(10489)
作者
(55042)
(45524)
(45174)
(43011)
(29096)
(21943)
(20711)
(18067)
(17343)
(16381)
(15752)
(15076)
(14299)
(14266)
(13914)
(13903)
(13785)
(13688)
(12963)
(12841)
(11284)
(11263)
(10873)
(10294)
(10276)
(10207)
(10039)
(10008)
(9151)
(9075)
学科
(73716)
经济(73627)
管理(54142)
(49397)
(42147)
企业(42147)
方法(33700)
数学(28634)
数学方法(28179)
业经(20338)
中国(19920)
(18459)
(17438)
(17144)
理论(15188)
教育(14569)
地方(13994)
(13072)
贸易(13066)
(12677)
(12424)
农业(12344)
产业(12338)
(11974)
技术(11633)
(11379)
财务(11316)
财务管理(11294)
信息(11027)
环境(10858)
机构
大学(274514)
学院(267231)
管理(106134)
(97149)
经济(94718)
理学(92452)
理学院(91368)
管理学(89505)
管理学院(89037)
研究(86868)
中国(62025)
(59242)
科学(56311)
(44141)
(43292)
(41428)
业大(40978)
研究所(39660)
中心(39318)
(39138)
师范(38779)
(38356)
北京(37750)
财经(35974)
(32641)
农业(32606)
(31966)
(31807)
师范大学(31413)
技术(29418)
基金
项目(185484)
科学(144773)
研究(137898)
基金(131919)
(114094)
国家(113083)
科学基金(97059)
社会(84032)
社会科(79413)
社会科学(79391)
(73133)
基金项目(70130)
教育(64635)
自然(63067)
(61664)
自然科(61602)
自然科学(61590)
自然科学基金(60428)
编号(57882)
资助(54285)
成果(48319)
重点(40867)
(40193)
课题(40054)
(38552)
(38434)
大学(36561)
项目编号(36268)
创新(35542)
科研(35340)
期刊
(104789)
经济(104789)
研究(80510)
中国(52135)
学报(45110)
教育(43749)
科学(39339)
管理(38084)
(37430)
大学(35006)
(32376)
学学(31226)
农业(26834)
技术(23488)
图书(19865)
(18954)
金融(18954)
业经(17126)
财经(16907)
经济研究(15879)
(14326)
科技(13793)
理论(13745)
(13492)
书馆(13464)
图书馆(13464)
问题(13289)
实践(12888)
(12888)
(12800)
共检索到387634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宇初  刘洪莲  黄伟群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蒋建国  
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在媒介消费行为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偏向,在网络消费时间、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价值误区。建构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培育大学生的媒介消费理性,提高大学生媒介消费的文化含量,是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海珠  
2013年以来,广西高校在部校共建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上半年,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已达11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理论及实践上均迈上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广西区内四所知名综合院校的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统计比较分析,探讨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军芳  闫文捷  
本文依据已有文献,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素养进行了多维度的概念化阐释,将社交媒介素养界定为社交媒介知识、使用技能与反思意识三个次级维度。研究对335名上海大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测量其社交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发现,上海大学生的微信知识水平较高,微信使用技能与反思意识尚可。研究同时对6名学生及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研究发现,尝试对当前高校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交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浩  张帆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认知、评价、运用媒介的必由之路。文章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从"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复合式路径,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素养观念,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雷颖  张倩  
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对信息的解读与判断无一不受到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即对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如何独立思考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显得尤为重要。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接触、媒介判断、媒介运用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全面分析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价值参考。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宋亮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须臾不离的社交工具,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通过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现状,进而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卫晓君  李波  张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以简单概括为: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在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辨析的能力,使用和创新的水平以及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段磊  
当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情况下,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已经深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应用程度的加深,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逐渐显现。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选取了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大学水产学院等高校,进行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钟进华  
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的现状,在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建立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的新构想,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旨在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于海洋  周马杰  陈元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信息甄别能力培养与媒介素养教育应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信息甄别能力与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应形成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媒体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拓展。对于高等院校学生而言,具备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陶赋雯  
积累媒介知识,学会分析和理性接受媒介。推动高校信息管理改革,强化监管与通联。提高媒介教育开展效率,加快媒介素养进高校步伐。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成为现代公民尤其是大学生必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叶芳  曾学龙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媒介是一个重要因素。媒介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上是不尽相同的。具体说,媒介在道德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上的影响趋于正面,但大学生更青睐传统媒介;媒介在人生价值观引导上隐忧最大,尤其是新兴媒介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媒介因素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主导价值观传播系统的引导机制;调节和规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建立媒介素养教育长效机制;高校德育阵地的巩固和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雅丽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媒介交往行为具有更突出的实践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历史性、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相统一的特点。现阶段大学生媒介行为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内力的觉醒、推助科技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杨  
大学生是新媒介的主要接触者和应用者。"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媒介素养的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从政府、高校、大众媒介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努力,系统地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