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7)
2023(9973)
2022(7636)
2021(6490)
2020(5099)
2019(11092)
2018(11030)
2017(19465)
2016(10735)
2015(12141)
2014(12440)
2013(11678)
2012(10833)
2011(9732)
2010(9866)
2009(9254)
2008(9063)
2007(8535)
2006(7422)
2005(6997)
作者
(31482)
(26297)
(26042)
(24919)
(16500)
(12319)
(12012)
(10045)
(9963)
(9401)
(9062)
(8773)
(8517)
(8308)
(8252)
(7909)
(7786)
(7732)
(7660)
(7436)
(6789)
(6392)
(6273)
(6038)
(5878)
(5875)
(5824)
(5712)
(5271)
(5255)
学科
(42010)
经济(41929)
管理(37239)
(31028)
(27984)
企业(27984)
业经(16234)
(14140)
(13990)
方法(13925)
中国(13278)
(11160)
产业(11145)
(10902)
数学(10532)
数学方法(10399)
(9427)
银行(9410)
信息(9101)
(9056)
理论(8966)
(8821)
金融(8814)
总论(8699)
信息产业(8588)
(8584)
(8379)
财务(8348)
财务管理(8326)
体制(8119)
机构
学院(157359)
大学(157338)
(60729)
经济(59232)
管理(56606)
研究(52329)
理学(47814)
理学院(47271)
管理学(46447)
管理学院(46131)
中国(40067)
(33507)
(33229)
科学(30089)
(25413)
财经(25361)
(25297)
中心(24222)
(23746)
(22802)
研究所(22542)
(21355)
师范(21105)
业大(21055)
北京(20609)
(19958)
(19504)
经济学(19293)
财经大学(18641)
农业(18467)
基金
项目(103884)
科学(81862)
研究(80111)
基金(73970)
(63693)
国家(63111)
科学基金(54265)
社会(52042)
社会科(49272)
社会科学(49263)
(41317)
基金项目(37726)
教育(36943)
(34100)
编号(33443)
自然(31741)
自然科(30997)
自然科学(30988)
自然科学基金(30434)
成果(29188)
资助(28863)
(25355)
课题(24008)
重点(23506)
(22723)
(22122)
国家社会(22043)
(21980)
项目编号(21139)
(20781)
期刊
(71845)
经济(71845)
研究(48561)
中国(37438)
(28112)
学报(25065)
教育(23124)
管理(23114)
(22702)
科学(21383)
大学(19827)
学学(18369)
(15448)
金融(15448)
农业(14864)
技术(13846)
财经(13357)
业经(12134)
(11535)
经济研究(11364)
图书(9837)
问题(8910)
(8329)
(7577)
论坛(7577)
职业(7431)
书馆(7422)
图书馆(7422)
(7342)
财会(7112)
共检索到246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仲祥  
数字复制时代的快感文化常见于以叙事类为主的电子文化产品,审美体验建基在快感之上。在艺术祛魅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共同作用下,消费社会的审美祛魅完成,快感文化获得审美地位。快感文化的审美基础是各类欲望的代替式满足,幻想是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机制。快感文化的审美反映了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遮蔽着现实中的不合理,以实现社会操控,但受众的反抗仍有可能,反思式审美的独特之处正在于认知的超越与对解放的希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牟纲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 ,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提升教育品位 ,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 ,而应该融入到整体教育之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恒  何文俊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恒  何文俊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 戴艳清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研究成果与实践,发现其主要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营销理论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营销工具与策略、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营销形式与实践应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营销评价研究等方面。然后,提出应突破以往单一公共文化机构营销的局面,将范围扩大至大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的营销研究,并建议未来从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现状调查、公共数字文化网站用户体验实证调研与样本网站影响力评估、服务营销优化设计、服务营销策略试验与实施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琦  
绿色消费是降低消费领域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调查问卷数据验证了产品体验、审美期待与绿色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绿色消费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传播体验、关联体验都对绿色消费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认知体验和关联体验的影响程度最大。此外,审美期待在产品体验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了三个对策建议:一是重视关联体验,全方位提升绿色消费产品体验;二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法律法规,为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借助新媒体宣传绿色生活方式,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认知水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伍麟  赵颖  
流量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把人的存在以及社会关系极大地加以激活。数字身体的频繁唤醒和使用,已经让个体非常习惯在物理身体和数字身体两重形态双向切换。数字身体已经将个体置于随时能够启动社会关系的准活跃状态,个体也能够持有意识同一性,以毫无陌生感的方式进入网络世界。虽然人们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行为表达与呈现会有差异,但数字身体所联结起的空间实践已经成为建构和维系个体社会认同的重要依靠。在身体消费和消费身体的两重化活动中,个体会不断制造出追棒热点、抬升社会关注热度。身体消费属于个体在劳动生产之外,消耗经济成本的偏娱乐消遣活动,这种身体实践是资本引领的次生品。消费身体则转化为在网络时代,个体希冀成为受人瞩目的网红而具有精神生产和利益交换的劳动行为,这种身体实践是偶像化和符号化地追逐经济收益与社会情感的活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闫琳  董蓓菲  
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承诺”的三因素互动模型解释了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发挥着文化认同教育“发动机”的作用,自上而下地为文化认同教育树起了“风向标”。“文化体验”对文化认同有着生动诠释与内在追求,是“文化探索”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加油站”,自下而上地为文化认同教育规划了“线路图”。以满足心理发生机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重点,以“认同”与“认异”的协同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抓手,由亲历与描述、思考与阐释、比较与分析、反思与重构组成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是对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的一次尝试。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戴艳清  戴柏清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服务项目平台"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体验现状。[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法和追踪访谈法,从感官体验、内容体验、功能体验、服务体验、价值体验、情感体验六个评价维度出发对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体验进行评价。[结论/发现]用户对国家数字文化网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但在感官体验、内容体验、功能体验、服务体验方面不满意,新用户和老用户体验感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提出数字文化网建设要重点优化平台界面与性能、突出资源服务定位、增强用户交互、增加个性服务、扩宽登录入口、注重隐私保护。[创新/价值]针对中国大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平台开展用户体验实证研究,以促进用户需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有效对接,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先璐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审美体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在顿悟、神游、忘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规律之美、未知之美、对话之美、超越之美与生命之美,这些审美体验与专业课程学习构成良性循环。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学习专业课程时的目标和心境、热爱与投入以及对学习意义的领悟影响着审美体验的产生与深化;专业课程学习作为审美客体,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蕴含审美资源。提升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审美体验,既要引导大学生在结合科研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浓厚的探索欲与非功利性的学习冲动;还要促进作为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继续完善,彰显美感。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彭浪   吕进   吴彪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战略是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时代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背景和内在驱动因素,结合国内外多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渠道+组织”“市场+伙伴”“人才+技术”三种数字化转型路径;同时分析了数字时代的客户体验发展趋势,并从实际出发总结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的六大创新能力,以及基于“数字运营”“数据驱动”的线上金融生态构建和客户体验提升。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数字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选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展知识边界,提高在客户获取、数据协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以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切入点,办好人民满意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