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3)
2023(10835)
2022(8161)
2021(6744)
2020(4822)
2019(10650)
2018(10337)
2017(18918)
2016(10194)
2015(11029)
2014(11059)
2013(11146)
2012(10804)
2011(10030)
2010(10193)
2009(8939)
2008(8777)
2007(8039)
2006(7464)
2005(7070)
作者
(32219)
(27008)
(26618)
(25080)
(16812)
(12798)
(11908)
(10470)
(10431)
(9492)
(9320)
(8912)
(8738)
(8446)
(8438)
(8280)
(8040)
(7850)
(7747)
(7695)
(6727)
(6628)
(6430)
(6159)
(6135)
(5958)
(5925)
(5874)
(5423)
(5340)
学科
(56019)
经济(55969)
管理(29492)
(25134)
中国(21972)
地方(20300)
(17619)
企业(17619)
业经(16972)
(15171)
环境(14575)
(12016)
方法(11417)
产业(11403)
农业(10933)
地方经济(10714)
(10317)
(9837)
金融(9837)
(9680)
银行(9659)
信息(9621)
数学(9500)
(9487)
数学方法(9422)
总论(9223)
信息产业(9074)
(8778)
发展(8527)
(8496)
机构
学院(153227)
大学(150621)
(65485)
经济(63909)
研究(60825)
管理(55106)
理学(45595)
中国(45210)
理学院(44951)
管理学(44344)
管理学院(44034)
科学(36511)
(34368)
(30475)
(29162)
研究所(27399)
中心(27274)
(26964)
(24827)
(23223)
师范(22995)
(22790)
北京(22268)
财经(22178)
业大(21687)
农业(20767)
(20488)
经济学(20174)
(20099)
(19470)
基金
项目(101415)
科学(80636)
研究(76062)
基金(72095)
(63478)
国家(62922)
科学基金(53806)
社会(50057)
社会科(47655)
社会科学(47645)
(40657)
基金项目(37586)
(34370)
教育(32342)
自然(32145)
自然科(31372)
自然科学(31364)
自然科学基金(30740)
编号(30194)
(29587)
资助(27125)
发展(24069)
成果(23974)
(23641)
重点(23348)
课题(22058)
国家社会(21556)
(21090)
(20968)
创新(19860)
期刊
(82084)
经济(82084)
研究(51203)
中国(37394)
(26031)
学报(22526)
科学(21870)
管理(21138)
(20477)
教育(19008)
农业(18032)
(17089)
金融(17089)
大学(17037)
学学(15833)
业经(14451)
技术(13439)
经济研究(12625)
问题(11822)
财经(10617)
(9620)
(9344)
(9218)
图书(9068)
资源(8210)
现代(7871)
城市(7671)
(7581)
科技(7542)
技术经济(7453)
共检索到251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杜其轩  
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以2006年—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且可通过促进绿色创新或提升经济集聚进而赋能城市低碳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城市影响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华平   袁方玉   孟宏玮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当下之需,亦是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之策。借助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尤其对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生态融合的影响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打破地理空间局限、增强乡村人力资本三条途径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非线性调节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信息对称程度、交易效率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减弱。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向仙虹   张瀚月   杨国歌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立足空间视角,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空间效应。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能够在规模和效率上促进包容性低碳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即对邻近地区表现为政策红利的扩散效应,对相似地区则表现为虹吸效应;进一步对政策红利的扩散效应进行分解,发现空间红利溢出具有叠加效应,即在试点城市之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对非试点城市,激发了“1+1>2”的倍增效应,实现政策试点强强联合。“宽带中国”战略可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绿色技术创新及创业活跃度来促进包容性低碳发展;在科教资源较好、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和人口集聚越明显的城市中,“宽带中国”战略对包容性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原   杨莉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的发展基石。本文基于2005-2021年跨国面板数据,从出口技术复杂度视角出发,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增强数字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2)数字基础设施显著促进金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而对个人文化与娱乐、保险和养老金、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无明显影响。与高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低收入水平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推动效果更强;(3)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人力资本渠道,间接提升数字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4)在研发强度约束下,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非线性的边际递减效应。鉴于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优化制度环境保障;关注数字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搭建国际数字化交流平台,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注重提升研发投入效率,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导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聂长飞   陈志   冯苑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背景下,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基于中国2011—2019年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应呈边际递增趋势。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增加财政科技支出、激发城市创业活跃度、赋能数字金融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在东部地区城市、南方地区城市、行政等级较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及营商环境较优城市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提质增量”的双重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潘雅茹   龙理敏  
基于中国2008—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及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内循环发展水平以良好态势提升,而外循环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速缓慢,抑制了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实证结果表明,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双循环协调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升级是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双循环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效应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但在东北地区不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为利   刘红   李艳姗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点,能否依托数字赋能推动绿色贸易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文章使用APEC成员国2007—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贸易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制度质量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推动绿色贸易发展,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在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绿色贸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传导作用;数字基础设施不仅对本国绿色贸易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且对他国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中呈现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溢出效果较弱;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贸易的正向影响在不同国家发展水平、不同贸易依存度和不同信息通信技术监管水平的异质性分析中均得到进一步验证,但在不同海运水平下存在差异。进一步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贸易的影响存在制度质量的非线性边际效应递减的正向促进效果。基于此,应继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其为绿色贸易发展数字赋能,并着力提升一国制度质量,为数字基础设施推动绿色贸易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龙   陈强   郭子彤  
基于2006—2020年全国272个地级市数据,构建固定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实证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减少碳排放量;但这种作用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只有当建设水平突破一定阈值后,才能表现出有效的抑制能力;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影响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减少本土区域碳排放的同时,会使邻近区域碳排放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晨  毛丰付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叠加复杂风险的冲击,推动政府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融合公共治理的新突破。政府治理愈发关注经济韧性这一价值取向,而数字时代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韧性成为风险社会新的治理思路。基于2008—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和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经济韧性,且不同特质的政府治理会影响这一提升效果。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越高、政府政策推动力度越大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经济韧性的绩效越为明显。在作用机制方面,结合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短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与结构优化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抵抗期风险的分散;长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与创新效率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恢复期新增长路径的演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翱   孙久文  
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是由行政区边界效应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问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整合效应,加快了不同类型区域市场之间的融通,更有利于行政区边界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宽带中国”政策的实施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代理变量,以是否位于省级边界线上作为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对位于省级边界线上的县的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说明该政策降低了行政区边界效应,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机制上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行政边界地区居民获取金融服务、提升行政边界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行政边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文城  白凤兰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晓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今年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水利在建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但同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突出,增量投资面临约束。建议创新投融资机制,应用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保岳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前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产业区与国外的差距拉大、产业区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速度太慢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推进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供电等设施,以及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市民带来了福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是本主题希望探讨的内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敏  陈辉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熵值法、灰色评价和集对分析构成的方法集对全国31个省市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Kendall-W协和系数法对各评价结果进行事前一致性检验,在保证各方法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运用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Borda组合评价模型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对方法集中单一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最后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组合评价方法的事后检验,选出最优的组合评价方法,得到全国31个省市的最终排名并对此进行了聚类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