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84)
- 2023(17185)
- 2022(13995)
- 2021(12699)
- 2020(10735)
- 2019(24414)
- 2018(24269)
- 2017(45896)
- 2016(25177)
- 2015(28402)
- 2014(28220)
- 2013(27592)
- 2012(25257)
- 2011(22492)
- 2010(22544)
- 2009(20663)
- 2008(20408)
- 2007(18533)
- 2006(15806)
- 2005(13338)
- 学科
- 济(102460)
- 经济(102357)
- 管理(73300)
- 业(70013)
- 企(57282)
- 企业(57282)
- 方法(50226)
- 数学(44723)
- 数学方法(44001)
- 农(28492)
- 中国(27209)
- 财(26222)
- 业经(25114)
- 学(20475)
- 贸(19504)
- 贸易(19497)
- 农业(19315)
- 地方(19231)
- 易(18971)
- 制(17070)
- 务(16893)
- 理论(16868)
- 财务(16822)
- 财务管理(16785)
- 技术(15912)
- 企业财务(15861)
- 和(15299)
- 环境(14813)
- 银(14683)
- 银行(14626)
- 机构
- 学院(357259)
- 大学(355900)
- 济(140565)
- 管理(139187)
- 经济(137607)
- 理学(121107)
- 理学院(119772)
- 管理学(117261)
- 管理学院(116612)
- 研究(115397)
- 中国(85756)
- 科学(74809)
- 京(74267)
- 农(66555)
- 财(62610)
- 业大(59129)
- 所(58395)
- 中心(54964)
- 研究所(53595)
- 江(53527)
- 农业(53005)
- 财经(50674)
- 经(46151)
- 北京(45699)
- 范(45298)
- 师范(44658)
- 经济学(42997)
- 州(42329)
- 院(42114)
- 技术(40535)
- 基金
- 项目(249738)
- 科学(195404)
- 基金(180473)
- 研究(175434)
- 家(160360)
- 国家(159039)
- 科学基金(135980)
- 社会(110371)
- 社会科(104665)
- 社会科学(104633)
- 省(99574)
- 基金项目(95308)
- 自然(91082)
- 自然科(89063)
- 自然科学(89033)
- 自然科学基金(87433)
- 划(84163)
- 教育(82585)
- 资助(73965)
- 编号(70777)
- 重点(56800)
- 成果(55747)
- 部(54011)
- 发(52938)
- 创(52626)
- 创新(49173)
- 科研(49073)
- 课题(48986)
- 计划(47876)
- 大学(46062)
- 期刊
- 济(144876)
- 经济(144876)
- 研究(92166)
- 中国(69525)
- 学报(62792)
- 农(58834)
- 科学(54555)
- 财(49869)
- 管理(49744)
- 大学(46746)
- 学学(44141)
- 农业(39827)
- 教育(38394)
- 技术(33895)
- 融(27189)
- 金融(27189)
- 业经(24873)
- 财经(24445)
- 经济研究(23441)
- 业(22263)
- 经(21006)
- 问题(19199)
- 统计(18962)
- 版(18566)
- 图书(18436)
- 技术经济(17963)
- 策(17634)
- 科技(17140)
- 商业(16240)
- 业大(16160)
共检索到508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裴馨 高远东
基于搜寻与匹配模型,从理论上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之后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与省级数据相匹配,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劳动力工资提升。机制分析发现,工作匹配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劳动力工资提升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从个体异质性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村、上网和健康劳动力的工资提升;从行业及技能异质性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数字化行业的劳动力工资提升,并抑制传统行业的劳动力工资提升,且在不同行业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仅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忠金
文章在回顾流程基础设施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战略管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信息资本等构成了流程基础设施。阐述了技术流程、客户流程和运营流程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流程。价值创造流程在流程基础设施的支持下为公司和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公司和客户价值的前提是基础设施与价值创造流程的动态匹配。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了流程创造和交付卓越的差异化的价值的能力,一旦企业的基础设施对价值创造流程形成强大和持久的支持并向客户创造和传递优异的价值时,企业就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流程基础设施 价值创造流程 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夏海波 刘耀彬 沈正兰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并具有波动递减的动态效应。(2)细分行业考察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抑制制造业就业,且挤出效应持续3年,而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表现出"挤出—补偿"效应并存的结构性特征。(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空间网络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主要通过改善邻地劳动力错配带动周边城市就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梅特卡夫法则"强化城市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本地—邻地"劳动力就业均衡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 陈峥嵘
依据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和蒂伯特模型,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地方性公共品理应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政府需要为此筹措长期建设资金。本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市政债券的特点与城镇化建设相关投资的特点,认为市政债券在城镇化建设融资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融资安排和风险防范上有所作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担当融资主体。由此可见,市政债券这一债务融资工具的特点能很好地匹配、适应和耦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特点,避免其他融资方式或融资工具可能存在的期限错配,这是适合城镇化建设融资、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融资体系与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有效融资工具。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伟增 郭冬梅
本文首先系统归纳了信息化冲击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的三个效应——生产规模效应、生产效率效应和经营范围效应,然后利用城市层面的移动通信基站数量与上市公司数据匹配,从效果、异质性和机制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每万人4G基站数量增加1个,企业的劳动力总需求将显著提高5.67%,并且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更多。(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国有企业、通信行业下游行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服务业企业以及中小城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的提升明显更高;国有企业、通信行业下游行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农业和制造业企业、中小城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受到的影响更大。(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和经营范围扩大。其中,生产规模效应和生产效率效应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而信息化水平和经营范围的变化则主要决定了企业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调整。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推动企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帆 戴金平 华攀 李金永
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微观家庭决策都具有深远影响,在经济政策、地缘政治和公共事件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复杂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就业市场应如何在不确定性的冲击之下保持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考虑价格黏性和劳动市场摩擦所构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针对我国经济事实引入了劳动强度和企业内生选择机制,并从实际数据和均衡模型两个角度,能够更有效识别和分析经济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可得:第一,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宏观经济、劳动力市场匹配和求职成功率都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第二,不确定性上升是就业市场波动的重要来源,工资黏性和高失业保险金水平都会放大不确定性冲击的效果;第三,基于我国劳动市场供需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供给弹性和市场摩擦自然因素是影响不确定性造成影响大小的关键因素;第四,采取稳定失业率的政策可以缓解不确定性冲击,但同时也可能使政府陷入稳定劳动失业缺口和促进实际产出增长的两难境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莹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理论对于就业和失业选择有着很强的解释力。运用搜寻匹配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失业"和"空岗"并存现象。过高的期望和家庭保障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技能低、盲目搜寻、保留工资提高等则是导致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民工潮和民工荒并存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其他劳动力市场中也有着明显体现。
关键词:
搜寻匹配 大学生 农民工 劳动力市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文华 蒋选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剩余”的情况下,非农部门的高质量发展可能引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不利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技能—岗位匹配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技能—岗位正向排序匹配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部门的岗位复杂度为原本“技能剩余”的农村劳动提供有效的技能—岗位匹配,进而缓解高技能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采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非农转移确实存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而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也确实能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的技能—岗位匹配效率抑制其非农转移行为,进而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因此,在非农部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农业部门也应通过组织化经营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岗位复杂度,并保障技能—岗位的正向排序匹配和匹配效率报酬的实现,以有效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颖 李善同
本文构造了一个含有详细居民分组的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对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各类家庭的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进行了深入刻画。通过分别在长期和短期的时间框架下进行模拟分析,我们发现降低转移成本、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是促进基础设施发挥减贫作用的关键环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敏 包群
本文采用2000~2006年持续经营的工业企业数据,运用基于倍差法的倾向评分匹配估计方法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对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不退出出口市场,外销型企业转型行为基本不显著影响其就业和工资增长;而外销型企业转型为完全内销型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就业规模方面,且作用途径主要为产出渠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晓光 张勋 方文全
本文考察了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探讨了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机制。基准分析发现,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均可以带来显著的收入分配改善效果,即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可以同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因而总体上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还对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劳动力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采用2001年~2015年中国27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力流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经济密度、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后,相邻城市劳动力流入对本城市劳动力流入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相邻城市之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为此,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相邻城市的互动,最大化本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避免造成效率损失,同时应提升本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蒙芝 罗仁福 张林秀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本文利用5个省份25个县100个样本村2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农村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影响的同时,实证分析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好的村庄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会更多地选择在本村、本乡以及本县实现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明 邵学峰
基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新基建布局和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构建动态递推CGE模型模拟分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劳动报酬比重、资源利用效率等经济转型发展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劳动报酬占比提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研究结论对发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效应、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莉 唐为
本文构建了包含劳动力异质性与集聚外部性的空间均衡模型,利用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带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对城市低(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互补)效应,导致城市低技能工资水平微弱下降,高技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2)人口流入促进城市住房成本上涨及房屋所有者租金收入增加,使城市居民总体福利水平提升,但低技能租房者的福利受损;(3)农村人口因迁移到高工资的城市地区而获得明显福利改善;(4)总体而言,2005—2015年城乡迁移成本下降促使全国福利提升4%~5%。因此,继续推进城乡人口迁移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应根据人口流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和住房资源,以减少部分城市人口的福利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