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02)
- 2023(17262)
- 2022(14409)
- 2021(13288)
- 2020(11018)
- 2019(24834)
- 2018(24246)
- 2017(46186)
- 2016(25627)
- 2015(28540)
- 2014(28322)
- 2013(28096)
- 2012(25678)
- 2011(22864)
- 2010(22870)
- 2009(21140)
- 2008(20880)
- 2007(18253)
- 2006(15995)
- 2005(14202)
- 学科
- 济(97217)
- 经济(97077)
- 管理(81320)
- 业(73772)
- 企(62428)
- 企业(62428)
- 方法(42843)
- 财(38219)
- 数学(36871)
- 数学方法(36482)
- 农(27118)
- 中国(26822)
- 业经(25516)
- 制(23480)
- 学(21661)
- 务(20983)
- 财务(20913)
- 财务管理(20854)
- 地方(19902)
- 企业财务(19812)
- 农业(17804)
- 贸(17526)
- 贸易(17520)
- 易(17039)
- 环境(16502)
- 银(16439)
- 银行(16372)
- 理论(16145)
- 体(15917)
- 技术(15706)
- 机构
- 大学(363477)
- 学院(360906)
- 管理(141314)
- 济(140171)
- 经济(137042)
- 理学(122658)
- 研究(121417)
- 理学院(121315)
- 管理学(119257)
- 管理学院(118622)
- 中国(90003)
- 科学(77229)
- 京(77156)
- 财(73920)
- 农(64026)
- 所(61745)
- 业大(57862)
- 研究所(56055)
- 财经(55533)
- 中心(54553)
- 江(53082)
- 农业(50445)
- 经(50407)
- 北京(48510)
- 范(45831)
- 师范(45263)
- 院(43997)
- 州(42436)
- 经济学(42099)
- 财经大学(41156)
- 基金
- 项目(250841)
- 科学(195379)
- 基金(181373)
- 研究(179612)
- 家(160163)
- 国家(158863)
- 科学基金(135260)
- 社会(113052)
- 社会科(107125)
- 社会科学(107094)
- 省(98094)
- 基金项目(96495)
- 自然(88888)
- 自然科(86751)
- 自然科学(86724)
- 自然科学基金(85169)
- 划(82794)
- 教育(81695)
- 资助(73779)
- 编号(72482)
- 成果(58960)
- 重点(56307)
- 部(54517)
- 发(52446)
- 创(52301)
- 课题(49851)
- 创新(48902)
- 科研(48356)
- 制(47446)
- 国家社会(46742)
- 期刊
- 济(152481)
- 经济(152481)
- 研究(106282)
- 中国(71906)
- 学报(64369)
- 财(61042)
- 农(57552)
- 科学(55166)
- 管理(50562)
- 大学(47981)
- 学学(45456)
- 农业(39155)
- 教育(37874)
- 融(30041)
- 金融(30041)
- 技术(28705)
- 财经(27375)
- 业经(24582)
- 经济研究(24366)
- 经(23229)
- 业(19914)
- 问题(19837)
- 版(18644)
- 图书(18462)
- 科技(18358)
- 理论(17184)
- 业大(16757)
- 技术经济(16460)
- 财会(16078)
- 实践(15687)
共检索到528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宋美喆 胡丕吉
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现实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导,具有逐年递增的特征,且呈现异质性,在高创新水平、高人口规模、高人力资本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公众消费需求、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渠道发挥积极作用,但也会弱化政府征税能力、造成税收流失,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投资冲动的影响效应不显著,使得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强化投资冲动作用于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机制被中断。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性,能够带动地理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城市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据此,从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搭建财税领域的智能网络平台、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发挥先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席小瑾 梁劲锐 杨建飞
文章选取我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EBM模型计算地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并利用误差合成空间面板Tobit模型着重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在维持现有地方财政竞争强度的基础上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产技术升级,有助于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席小瑾 梁劲锐 杨建飞
文章选取我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EBM模型计算地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并利用误差合成空间面板Tobit模型着重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在维持现有地方财政竞争强度的基础上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产技术升级,有助于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明源
我国当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依赖政府财政靠前发力,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成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最大阻碍。本文的研究表明,虽然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持续走低,但是政府财政仍然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关键角色。基建投资不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较高、影响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根源。从估算结果来看,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是2020—2022年政府资金的平均资金撬动效应高达2.7倍,民间资金依赖政府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带动作用。预计至2035年,我国每年基建财政支出空间在5.5万亿—7.3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政府资金预计平均每年拉动其余资金16.2万亿元。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开展基建投资的关键在于优化专项债使用机制、提升政府投资决策能力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撬动民间投资,带动经济系统整体健康平稳运转。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明慧 曾艳芳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我国一些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力相对较低;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长缺乏后劲。根本原因之一是农产品成本相对较高。通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这也是世贸组织的规则所允许的。近几年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潘功胜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城镇化过程相比,我国城镇化起点低、发展快,人口转移规模大,需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根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调查,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为4%,我国"十五"时期是2.9%,如果2010~2020年GDP年均增长7%~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为3%,资金需求总量将十分庞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斯林 余红心 武文博 戈盈凡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新一轮基建投资的重点,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恩格尔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鲍莫尔成本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推动地区产业升级,且对中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在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过程中,“恩格尔效应”和“鲍莫尔效应”仍是主要影响因素;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同时,提升产业总体生产率,从而缓解“鲍莫尔成本病”的影响;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增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但对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研究结论可为中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策略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一花 骆永民
以往研究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实证分析文献大多忽略基础设施的作用。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不但具有基于制度层面的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财政分权还通过影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本文采用我国1998-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综合使用因素分析法和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显著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但上述两类分析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的估算方式因忽略基础设施而低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不足,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政府优化地区基础设施的结构投入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达 潘光曦 林晓乐
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两个重要议题,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测度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指数,然后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且稳定的正向相关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来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以促进数字经济业态的发展。促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数字前沿技术在财税管理中的运用,实施数字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要在"开源节流"上做好文章,同时强化财政支出资金的绩效监督管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金华 陈治国
当前土地财政确保了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社会对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居民评价的重要性凸显。本文在分析土地财政影响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满意度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CGSS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与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的关系,研究发现土地财政提高了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评价水平,其对东部、发达地区和非市中心的居民评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土地财政通过改善投资效率提高了居民评价,支撑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从效率方面提高了居民评价,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把大量的土地财政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提高了自身竞争力,改善了居民生活便利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社会评价。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沛 彭颖
笔者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在土地财政背景下探讨影响区域基础设施存量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融资和显性土地财政融资方式对地区基础设施存量的影响较大,由于土地财政融资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使得供给约束作用较明显;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对比来看,显性土地财政融资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大于西部,而隐性土地财政融资对东中西部地区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燕铭 孙志人
美国建国后,在大部分时间里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邦政府利用资源优先配置和鼓励性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各领域的建设。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世界上单个国别最为完备涵盖各领域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运河水系、铁路、水坝水电和能源系统、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网等,形成了19世纪铁路神话和20世纪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本文阐述了这一进程中联邦各级政府采取财政资源优先配置和鼓励性政策的方法和经验,亦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新世纪以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展现的新特征。
关键词:
美国 财政资源 基础设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燕铭 孙志人
美国建国后,在大部分时间里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邦政府利用资源优先配置和鼓励性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各领域的建设。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世界上单个国别最为完备涵盖各领域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运河水系、铁路、水坝水电和能源系统、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网等,形成了19世纪铁路神话和20世纪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本文阐述了这一进程中联邦各级政府采取财政资源优先配置和鼓励性政策的方法和经验,亦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新世纪以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展现的新特征。
关键词:
美国 财政资源 基础设施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展祥 谢绍棋 王秋石
经济发展历史和一般规律表明,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财政的基石和保障。以工业产值或就业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将会使得财政收支发生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基于26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去工业化显著降低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其内在机理包括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扩大税收流失规模和强化社会保障支出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直接税比重超过门槛值时,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抑制;此外,地方政府适度参与税收竞争,有利于去工业化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而竞争强度超过门槛值时,则强化了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与工业的发展上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好“增效”“堵漏”“节流”文章、统筹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余靖雯 王敏 郭凯明
本文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这两种土地融资方式的权衡选择。我们首先构建动态最优化理论模型,提出土地价格是决定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上涨越快,地方政府越倾向于用土地抵押获得资金;土地价格上涨越慢,地方政府越倾向于直接出让土地。利用2008—2013年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模型的基本结论,土地价格增长率对人均城投债发行额具有正向影响,拉动了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东部和一二线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最大。此外,地方政府抵押土地获取资金的融资成本并非外生,受到土地价格增长率的影响,土地价格上涨越快的城市,发行城投债的实际利率越低。
关键词:
土地出让 土地抵押 基础设施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