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12)
- 2023(12983)
- 2022(10195)
- 2021(8811)
- 2020(6888)
- 2019(15217)
- 2018(14493)
- 2017(26693)
- 2016(14217)
- 2015(15571)
- 2014(15386)
- 2013(15318)
- 2012(14539)
- 2011(13393)
- 2010(13863)
- 2009(13004)
- 2008(11858)
- 2007(10746)
- 2006(9951)
- 2005(9355)
- 学科
- 济(68901)
- 经济(68850)
- 业(40335)
- 管理(37575)
- 企(29910)
- 企业(29910)
- 中国(27839)
- 融(26348)
- 金融(26348)
- 银(24526)
- 银行(24492)
- 行(23872)
- 农(23392)
- 地方(23207)
- 业经(21312)
- 方法(20499)
- 数学(18043)
- 数学方法(17902)
- 农业(16636)
- 财(16597)
- 制(15240)
- 发(13186)
- 产业(12479)
- 地方经济(11273)
- 中国金融(11216)
- 贸(11168)
- 贸易(11152)
- 易(10742)
- 环境(10691)
- 学(10493)
- 机构
- 学院(205887)
- 大学(202048)
- 济(88599)
- 经济(86639)
- 研究(75834)
- 管理(74539)
- 中国(63443)
- 理学(62439)
- 理学院(61691)
- 管理学(60765)
- 管理学院(60379)
- 科学(44283)
- 京(43391)
- 财(41315)
- 农(39087)
- 所(38082)
- 中心(36459)
- 研究所(34288)
- 江(32837)
- 财经(31610)
- 业大(30470)
- 农业(30108)
- 范(28637)
- 经(28621)
- 师范(28331)
- 北京(27859)
- 经济学(27826)
- 州(27222)
- 院(27024)
- 经济学院(25063)
- 基金
- 项目(134031)
- 科学(105460)
- 研究(101365)
- 基金(94898)
- 家(82516)
- 国家(81744)
- 科学基金(69574)
- 社会(66045)
- 社会科(62896)
- 社会科学(62877)
- 省(54818)
- 基金项目(49486)
- 划(44999)
- 教育(44762)
- 编号(41387)
- 自然(40948)
- 自然科(39995)
- 自然科学(39984)
- 自然科学基金(39291)
- 资助(37090)
- 发(35955)
- 成果(33700)
- 重点(30628)
- 课题(29531)
- 发展(29238)
- 展(28754)
- 创(28702)
- 部(28401)
- 国家社会(27982)
- 创新(26771)
共检索到335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琴 丁可可 雷俐 郭莉滨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该影响会因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为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出要持续高质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好要素配置效率的渠道作用,并且要因地制宜地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配套政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琴 丁可可 雷俐 郭莉滨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该影响会因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为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出要持续高质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好要素配置效率的渠道作用,并且要因地制宜地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配套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琴 李敬 丁可可 雷俐
文章利用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抑制效应,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其占比达48.98%;(3)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受到数字基础设施门槛效应的影响,相较于低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而言,高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下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华平 袁方玉 孟宏玮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当下之需,亦是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之策。借助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尤其对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生态融合的影响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打破地理空间局限、增强乡村人力资本三条途径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非线性调节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信息对称程度、交易效率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减弱。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硕 孙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体现,也是新时代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测算2003—2020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综合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能直接为农村低技能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行业发展,而且能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有效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质资本属性,促使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间合理的流动以契合资源禀赋特征,为劳动力与产业及区域双重耦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激发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在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过程中,可从提高劳动力与产业、区域双重耦合度的视角助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齐心 邓苏昊 陈珏颖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均是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2—2022年18个省份中97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机制检验,检验了县域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县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显著提高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县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显著影响和提高邻县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且在短期和长期内,县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显著促进整体县域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在基础设施对县域城乡融合的影响中或存在负面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全县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建立基础设施县乡协同发展机制,进而强化基础设施对县域城乡融合的支撑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伟涛 汪慧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物质支撑,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要素配置效率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约束下,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更强,对东北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海鹏 彭思雨 沈倩岭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及要素流动对我国城乡融合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 要素流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桑玉昆 冯绪猛
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地域差异。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加深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更明显;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球价值链嵌入提升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且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更能获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性红利。最后提出,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要素配置合理性、跟进地区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提升全域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茜 石大千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铁路提速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升级,是否会影响收入分配?通过将始于1997年的铁路提速事件视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的准自然实验,文章基于要素流动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铁路提速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铁路提速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表明,铁路提速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大约5%-7%。铁路提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主要来自于促进了人的流动、物的流动和技术流动,从而证实了要素流动机制。从城乡收入分配的角度而言,铁路提速显著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动态效应表明,铁路提速初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缩小作用递减;在2003年之后,铁路提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一过程中,2003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主要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从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2003年之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这一动态效应的背后主要是由要素流动机制所致。基于多种稳健性检验,文章结论依然十分稳健。文章结论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打破地区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农村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等政策提供了直接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任晓红 张宗益
本文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品的运输成本、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及土地租金等空间成本的影响整合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分析显示,当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并缩小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随着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市集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影响不再显著,当集聚到城市的生产要素增至某一临界值时,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呈现出反向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要素流动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琴
本文以2013-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将资本配置作为中介,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资本配置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然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获得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验证我国各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的作用;数字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其对东部地区的推动作用比中西部地区要大。从资本配置的角度看,数字经济正在为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生产联系和要素配置创造新的动力,优化了资本配置,使其更有效率,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了城乡关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佳 安珂珂 赵青华
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能够同时实现效率与公平,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推进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动能,但二者的逻辑机理及传导渠道的系统研究尚需深化拓展。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构建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并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缩小旅游发展差距,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促进作用显著,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显著;(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理清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效应,有助于为数字经济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兰峰 陈哲 甄雯
西部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是当下扶贫功坚主战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重大关切。本文结合宁夏少数民族聚居区1995—2016年的县区空间数据、2007—2016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与固定效应等计量方法,从时空二重维度对人口迁移背景下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减贫效应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人口迁移总体有益减贫,回族群众迁移较汉族存在明显时空滞后,呈现北汉南回的民族人口空间格局;基础设施配置的减贫效应较人口迁移存在空间分异,经济类基础设施配置与减贫存在多样均衡关系,教育设施配置的减贫效应始终显著,医疗、文体设施配置的正向减贫趋势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应尊重民族差异,兼顾效率与公平,精准识别不同群众的减贫需求,注重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激发人口迁移与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空间协同减贫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涛 李同昇 芮旸 李献波
以陕西省为例,在对近20年城乡关联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乡关联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显示:①1990年以来,陕西省城乡关联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历了同步发展到拮抗的演变过程;②陕西省道路、邮电通信、环保和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水平变化与城乡关联度变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城乡关联度变化仅是能源给水设施建设水平变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③陕西省城乡关联度变化一直受到自身及道路、邮电通信、环保和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且后者的方差贡献逐渐增大,其中道路设施建设水平的方差贡献率在第5期(即1994年)超过了其自身的贡献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