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5)
2023(4369)
2022(2642)
2021(1782)
2020(991)
2019(1890)
2018(1653)
2017(2737)
2016(1392)
2015(1495)
2014(1372)
2013(1345)
2012(1196)
2011(1127)
2010(1068)
2009(1001)
2008(873)
2007(813)
2006(756)
2005(730)
作者
(5726)
(4877)
(4787)
(4668)
(2844)
(2356)
(2171)
(1886)
(1880)
(1648)
(1596)
(1581)
(1507)
(1486)
(1426)
(1421)
(1374)
(1362)
(1350)
(1350)
(1167)
(1166)
(1158)
(1097)
(1019)
(1004)
(993)
(983)
(979)
(969)
学科
(11271)
经济(11267)
业经(8367)
信息(7560)
产业(7499)
总论(7357)
信息产业(7339)
管理(5398)
(4617)
(3556)
企业(3556)
中国(3138)
(2824)
农业(2298)
(2164)
图书(2139)
书馆(2102)
图书馆(2102)
(1932)
银行(1932)
(1910)
(1898)
金融(1898)
环境(1860)
地方(1643)
电子(1574)
中国金融(1521)
发展(1512)
(1509)
(1489)
机构
大学(27373)
学院(27018)
管理(10159)
(9881)
经济(9692)
研究(9293)
理学(8841)
理学院(8685)
管理学(8524)
管理学院(8459)
中国(6806)
科学(6392)
(5572)
(4721)
师范(4673)
中心(4648)
(4460)
(4051)
(4044)
(4010)
师范大学(3861)
研究所(3798)
业大(3795)
(3763)
财经(3587)
(3381)
(3319)
北京(3303)
经济学(3255)
研究院(3160)
基金
项目(21771)
科学(17738)
基金(16220)
研究(16037)
(14578)
国家(14487)
科学基金(12776)
社会(11390)
社会科(10932)
社会科学(10929)
(8524)
基金项目(8105)
自然(7162)
自然科(7006)
自然科学(7005)
(6924)
自然科学基金(6873)
编号(6396)
教育(6118)
国家社会(5728)
成果(5020)
(4968)
重点(4891)
资助(4865)
(4789)
创新(4495)
(4322)
(4283)
项目编号(4141)
科研(4077)
期刊
(10231)
经济(10231)
研究(6589)
中国(5554)
学报(4954)
图书(4165)
科学(4143)
管理(3729)
大学(3687)
(3615)
学学(3283)
书馆(3133)
图书馆(3133)
教育(3076)
(2825)
农业(2641)
技术(2384)
业经(1997)
情报(1864)
资源(1830)
经济研究(1776)
(1743)
金融(1743)
(1531)
(1525)
科技(1466)
财经(1457)
(1428)
论坛(1428)
(1421)
共检索到39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栋,崔伟宏  
在全球变化研究和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下形成的地理信息科学是数字地球的科学技术基础,而数字地球也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数字地球将深刻改变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格局。现在还不能给数字地球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认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是一个分布式、多尺度、多维的地理信息系统。TGIS研究是实现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可以本着综合型和分解型两种思路对TGIS进行平行探索。最后介绍了一个基于分解思路的TGIS原型:TDBDML。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安定,齐清文  
本文分析了“数字地球”这一全球战略思想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这些启示包括 :战略眼光 ,大国地位 ,自主发展和技术引进 ,盲目追随、整合的意义等。笔者认为 ,宏观的、全局性的战略眼光 ,冷静思考与明确的目标 ,紧抓对地观测和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以维护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和利益 ,在发展“数字中国”过程中走自主发展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以及加强行政管理机制、智能化数据、科研机构和学科领域的整合 ,是我们在数字地球的挑战面前应有的基本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永平,承继成,过静君,李琦  
通过对地学空间信息研究背景及其内容的分析,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空间信息革命的序幕。并结合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地球的全球层、区域层以及国家层的实现模式。文章还对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展开了讨论,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下个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并是人类适居社区等建设的决策信息支柱。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解军,潘和平,万幼川  
“数字地球”是一个集成化的开放系统,也是一种战略思想。本文在分析数字地球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地球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分析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阐明了数字城市与数字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数字地球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胡春芳  廖九如  
由于地球村上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所导致的人口增长失控、土壤遭到破坏、淡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天然林面积逐年缩小、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品种减少等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人类是地球上的主人,地球村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每个人都要爱护自身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荣华,黄杏元,蒲英霞  
本文指出了数字地球时代“3S”与数字地球的关系以及 GIS、GPS、和 RS的本质 ,从其本质出发分析了“3S”两两结合的方式和关键技术 ,并指出了目前的发展现状。两两结合的缺陷和弱点导致了“3S”的完全集成 ,“3S”集成是当今空间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前沿 ,具有相当的难度 ,目前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实际应用。“3S”技术的迅猛发展 ,最终导致了地球信息科学的诞生。数字地球推动了“3S”技术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3S”技术成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明华  韩荣青  
本文分析了“数字地球”的涵义、组成及基本特征 ,提出了“数字地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领域。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曹希平  
人类有大量活动离不开地理信息 ,故提高地理信息的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地球是网络环境下高效利用地理信息的一种设想 ,也是未来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式之一。作者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特点和趋势 ,并探讨了我国地理信息工作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杰   周民良  
文章以2000—2020年中国251个市域面板数据,借助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和基于共同因子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中国数字创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创新呈“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东西向不平衡性小于南北向;北方地区数字创新空间分布呈“线性—扁化—收缩”模式,南方地区呈“多点—圆化—扩展”模式。(2)数字创新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的时空关联性强。其中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市域对全国数字创新发展的敏感性较强。(3)数字创新在时间上具有技术锁定效应,上一期数字创新对当期具有负向影响。除金融发展外,人力资本、企业规模、市场竞争、消费需求、大数据资源和政府支持等因素对数字创新影响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4)人力资本、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和金融发展对本市域和邻近市域数字创新具有推动效应;大数据资源和政府支持能促进本市域数字创新发展,但对邻近市域具有抑制作用;而消费需求对本市域和邻近市域均有抑制效应。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春茂  
人类社会信息基础环境的每一次发展 ,都辩证地促进了人类社会及其信息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从“知识地图”到“数字地球” ,本质地昭示出人类信息不断朝着“有序化”和“序变能力”双向递进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性和虚拟化是其物化的技术保障。参考文献 1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宏锁  安聪娥  
数字地球是从更高的层次、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应用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理论、技术、数据和能力 ,它把遥感技术、地球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 ,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它的提出及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 ,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最大限度超时空地利用信息资源是促进知识创新的源动力和主要技术依托 ,因此实现数字地球对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具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伟  许鑫  周凯琪  
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的传承可视化研究,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和传承规律。首先讨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继而尝试将时间维度传承可视化与空间维度传承可视化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新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即非遗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在此基础上,以湖口青阳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对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进行探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佳  杨永忠  
为了有效实现长尾效应,广泛开发和利用小众消费者的需求,文章提出了基于需求、供给和技术的长尾理论的三维实现模式,即多元化需求和消费者协同生产需求的开发,供给的规模管理和范围管理以及协同生产管理,专有技术和协同技术的使用,并结合中国移动的彩铃业务进行了案例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多元消费文化的形成、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的推进等方面建议,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开辟企业发展的"蓝海"。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常洁  金波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技术为核心、整合互动为途径的价值创造行为,是数字化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本文基于文献回顾,阐述了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提出了数字化供应链技术架构,在分析协同创新机理与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数字化供应链运营体系,并探讨其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