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4)
2023(12251)
2022(9257)
2021(8196)
2020(6449)
2019(14164)
2018(14101)
2017(26595)
2016(14063)
2015(15142)
2014(15094)
2013(14315)
2012(12887)
2011(11493)
2010(11119)
2009(10469)
2008(10347)
2007(9508)
2006(8407)
2005(7928)
作者
(39270)
(33000)
(32276)
(31188)
(20899)
(15657)
(14794)
(12505)
(12475)
(11735)
(11310)
(10895)
(10665)
(10497)
(10233)
(10220)
(9714)
(9605)
(9349)
(9338)
(8130)
(7995)
(7863)
(7502)
(7482)
(7482)
(7364)
(7167)
(6539)
(6514)
学科
(55048)
经济(54989)
(45226)
管理(43085)
(38491)
企业(38491)
(21000)
银行(20854)
方法(20772)
(19577)
中国(19576)
(18108)
业经(17574)
数学(17482)
数学方法(17347)
技术(16688)
(14717)
(14384)
金融(14384)
(13850)
技术管理(12203)
产业(11793)
农业(10491)
地方(10463)
(10382)
制度(10375)
信息(10088)
(10080)
业务(9999)
总论(9661)
机构
大学(192825)
学院(192106)
(81833)
经济(80249)
管理(74563)
研究(65065)
理学(63939)
理学院(63275)
管理学(62364)
管理学院(61978)
中国(55516)
(39655)
(38914)
科学(37900)
(31729)
(31407)
财经(31116)
中心(30876)
(29990)
研究所(28695)
(28511)
经济学(27010)
业大(26476)
农业(24917)
(24574)
经济学院(24445)
北京(24239)
(23949)
(23828)
师范(23672)
基金
项目(132685)
科学(107255)
基金(98625)
研究(96988)
(86528)
国家(85827)
科学基金(74974)
社会(65321)
社会科(62239)
社会科学(62228)
(51990)
基金项目(51347)
自然(46941)
自然科(46043)
自然科学(46034)
自然科学基金(45316)
教育(44039)
(43530)
资助(38006)
编号(36749)
(33971)
创新(30798)
重点(30152)
成果(29770)
(28984)
(28973)
国家社会(28609)
课题(26027)
(26014)
(25941)
期刊
(85774)
经济(85774)
研究(60692)
中国(41750)
(34005)
金融(34005)
管理(30968)
(30195)
学报(30064)
(29456)
科学(28243)
大学(23209)
学学(21776)
教育(21754)
农业(18183)
技术(16227)
财经(16186)
经济研究(14814)
(13970)
业经(13793)
科技(11371)
问题(11144)
(10616)
技术经济(9881)
(9380)
论坛(9380)
图书(9232)
现代(8996)
理论(8922)
(8757)
共检索到295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龙海明   胡鸣  
本文运用2010—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顺周期性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释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性。数字化转型提高了银行对数据要素的利用能力,通过提升信用识别能力、改善预期、加强风险管理和增强融资稳定性来缓释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波动。同时,资产规模较大、地处东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利用数字化转型缓释银行流动性创造顺周期性的效果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更有助于缓释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性,而管理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效果较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红坤  
顺周期效应是指主要的金融变量如信贷、利差、贷款损失等与实体经济变量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共同运动,并以正反馈方式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现象。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就与这些顺周期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保险资金来源与运用两方面探讨了我国保险投资顺周期效应形成机制,监管当局应研究出台逆周期监管政策以削弱保险投资顺周期影响,稳定金融体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霜茁  张晓静  
为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银行信贷亲周期性及其对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外部监管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提出了缓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亲周期效应的具体对策。如结合我国国情修改并积极实施新资本协议,加强银监会和央行的沟通与协调,构建有差异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建立反周期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和引入动态风险拨备机制等。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庆君  张港燕  
以2010—2019年上市银行数据为基础,使用文本挖掘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不同时期各银行的金融科技运用合成指标,研究银行金融科技的运用对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应用降低了银行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投入和技术应用角度;金融科技应用对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即相比中小银行,大型银行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银行金融科技对信用贷款顺周期现象的抑制作用更强,即大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提高了软信息获取能力以缓解顺周期性;同时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金融科技的运用对信贷顺周期抑制作用更明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晔  王亚梅  
本文选取2010—2019年中国150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分析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经济周期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增加银行风险降低流动性创造水平;其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性,并且周期效应可以抑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也可以改变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作用,这一结论在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均有体现;最后,在资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以及风险程度高的银行中,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龙菊  汪长春  
对顺周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监管顺周期性和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进一步研究,探讨缓释顺周期性的主要解决方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灼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和发展给经济周期施加了新的正反馈关系,它能正向响应经济周期并放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我们分别通过VAR和MS-VAR模型的分析显示,衡量经济周期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各自的正向冲击会导致影子银行融资比重上升,影子银行融资比重的上升又会强化经济周期波动。MS-VAR模型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经济扩张时期,经济周期的向上波动更倾向于提高影子银行融资比重,影子银行融资比重的提高也会反过来导致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更大幅度地上升。中国影子银行融资的这种经济顺周期性会减弱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调控效力,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必要将影子银行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影响纳入考虑范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佟玲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及其矫正问题备受政府部门和国际社会关注,文章基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则分离的全新视角,在剖析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具有强化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矫正机制。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谈俊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银行顺周期性的文献进行了初步梳理。银行顺周期性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其发生机理,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现行的监管体系由于更多地关注银行机构微观层次的稳健性而对宏观层面的风险关注不够。虽然最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改进,但其实际效果如何仍有待检验。目前,对银行顺周期的讨论仍存在分歧,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璐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既具有内生性,也与现行资本、拨备、公允价值计量政策有关。缓解顺周期性和建立逆周期调整机制,被一致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关监管当局已在朝着建立资本缓冲、实行前瞻性的拨备制度、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修订新资本协议这些方面努力。但银行业内生的顺周期性很难消除,确定合理的资本缓冲技术上非常困难,动态拨备机制的建立尚存争议,当前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改变也并不能改变经济的实质。因此,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仍然是永恒的主题,各种逆周期监管工具的设计还应抓紧研究,监管者应提高对经济变化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杨军华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所积聚的总体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的来源之一。银行体系的非核心债务与核心债务的比率能够反映金融周期的不同阶段和银行体系的风险承担情况。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的顺周期性以及二者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产负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的快速增长,增加了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系统中介链的拉长,系统整体期限错配加剧,系统性风险增加,监管者应采用逆周期的方式运用各种工具来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晔  张萍  高赛  
本文通过对中国2004—2013年间55家商业银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存在顺周期性和收入平滑效应。将总体样本分为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后发现,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收入平滑效应更为显著;而非上市银行在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反而出现下滑迹象。对交互效应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控制GDP波动和税前利润的前提下,贷款规模、银行资产增速、不良贷款率、银行资本化程度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均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证实基于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贷款损失准备并不适合统一的监管行为,监管当局应考虑建立差异化的拨备和监管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威  廉永辉  张琳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银行融资稳定性对信贷周期性的影响,发现提升融资稳定性可以降低信贷顺周期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我国16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周期性特征在不同时段存在差异,在2010年之前(后)呈现逆(顺)周期特征;(2)提升融资稳定性可以降低(增强)银行信贷的顺(逆)周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3)我国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具有逆周期性,提升融资稳定性可以降低银行融资成本的逆周期性;(4)对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而言,稳定融资对其信贷顺周期性的削弱效应更明显。本研究支持将"存款立行"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点,对于加强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协调与配合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国平  
本文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杠杆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具有显著顺周期性,且金融危机时期顺周期性更强,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杠杆率的分子分母与经济周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并且经济周期对杠杆率分母的正向影响大于分子;规模越大、流动性越高的银行,杠杆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好、存贷比越大的银行,杠杆率则越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