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82)
- 2023(19163)
- 2022(15569)
- 2021(14166)
- 2020(11614)
- 2019(25629)
- 2018(25103)
- 2017(47468)
- 2016(25266)
- 2015(27849)
- 2014(27041)
- 2013(25878)
- 2012(23156)
- 2011(20586)
- 2010(20158)
- 2009(18374)
- 2008(17326)
- 2007(14978)
- 2006(12840)
- 2005(11135)
- 学科
- 济(107140)
- 经济(107047)
- 管理(76676)
- 业(74122)
- 企(61612)
- 企业(61612)
- 方法(47754)
- 数学(42341)
- 数学方法(41854)
- 中国(29981)
- 农(28513)
- 业经(26240)
- 财(25632)
- 地方(24094)
- 技术(23073)
- 农业(19871)
- 贸(19060)
- 贸易(19044)
- 易(18498)
- 制(17972)
- 学(17212)
- 务(16329)
- 财务(16270)
- 财务管理(16235)
- 理论(16110)
- 融(16005)
- 金融(16003)
- 银(15943)
- 银行(15919)
- 环境(15684)
- 机构
- 学院(340529)
- 大学(337727)
- 济(141905)
- 经济(139300)
- 管理(137130)
- 理学(119460)
- 理学院(118281)
- 管理学(116293)
- 管理学院(115639)
- 研究(108221)
- 中国(82234)
- 京(68581)
- 科学(63585)
- 财(63166)
- 中心(51472)
- 财经(51126)
- 所(50477)
- 江(50238)
- 农(47647)
- 经(46764)
- 业大(46401)
- 研究所(45907)
- 范(44557)
- 经济学(44441)
- 师范(44142)
- 北京(41712)
- 院(40837)
- 经济学院(40292)
- 州(39954)
- 财经大学(38212)
- 基金
- 项目(240523)
- 科学(193795)
- 研究(179777)
- 基金(176710)
- 家(152623)
- 国家(151441)
- 科学基金(133404)
- 社会(118071)
- 社会科(112275)
- 社会科学(112251)
- 省(94942)
- 基金项目(92954)
- 自然(83860)
- 教育(83838)
- 自然科(82078)
- 自然科学(82066)
- 自然科学基金(80586)
- 划(79072)
- 编号(72366)
- 资助(70131)
- 成果(56850)
- 创(54557)
- 重点(54358)
- 部(52976)
- 发(52762)
- 创新(50309)
- 国家社会(50240)
- 课题(49756)
- 教育部(46646)
- 人文(45907)
共检索到491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花 李烨 郭建杰 池长昀
文章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从邻近性理论出发,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Tobit随机效应面板模型,探讨区域间技术邻近对跨区域协同创新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考虑关系强度的中介作用和数字化水平邻近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技术邻近对跨区域协同创新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关系强度在技术邻近与跨区域协同创新质量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数字化水平邻近正向调节技术邻近与跨区域协同创新质量、技术邻近与关系强度间的关系,还调节了关系强度的中介效应。研究能够丰富邻近性的理论视角,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和成 赵培皓
以江浙沪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三地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制度临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U形。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之间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已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尚处于正向影响阶段。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协同创新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江淮 巫南杰 赖晓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深刻地改变了地区间技术联系,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探讨城市间技术邻近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从城市间技术邻近视角解释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820个地级市配对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技术邻近显著缩小了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城市间技术邻近主要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和联合重组创新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随着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增大,城市间技术邻近对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促进作用将减弱;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管辖界限的城市之间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加强地区间技术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毛磊 谢富纪 凌峰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研究跨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邻近性理论是产业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重要研究主题,因而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探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从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借助协同创新理论,以长三角地区苏州、上海和杭州企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
多维邻近 跨区域协同创新 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王蒙怡 孙银建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产学合作发明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多维邻近性对我国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包括对协同创新绩效的静态影响和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邻近与地理邻近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分别呈倒U型和正向关系;社会邻近能促进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不会显著促进协同创新绩效提升,但能够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网络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呈正向关系,且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负向调节社会邻近与地理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李湘君
城市层级体系是技术等级系统的空间映射,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核心发挥辐射作用、构建城际创新空间关联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城市群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从空间、技术、经济3个维度,探寻邻近性作用于城市群创新系统的路径,及不同等级创新核心作用的异质性。结果显示:邻近性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空间邻近、技术邻近、经济邻近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对创新溢出效应强度与方向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群创新政策协调性等方面拓展邻近效应作用空间,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创新产出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曾巍
文章首先探讨了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五个假设。然后,以中三角、长三角省际边界区域为例,利用2000-2013年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对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中三角省际边界区域受单一地理邻近影响且"饱和点"高于长三角区域;认知邻近性推动长三角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但对中三角边界区域推动作用不明显;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两边界区域协同发展均产生显著交互影响,交互影响为互补效应,且互补效应明显大于单一邻近性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双钰 吴和成
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间共同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利用固定效应负二项式模型探讨经济、制度、地理和认知4种邻近性及其交互关系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区域间产学协同创新遵循着"核心-边缘"结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仍是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主导,经济距离促进协同创新绩效;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以往研究中的线性关系不同,制度距离与区域间协同创新呈倒U型关系;认知邻近显著正向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在多维邻近下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高干 袁鹏坤
在新时期国内的数字经济战略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和市场整体的数字化创新,为此各级政府和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在数字化建设创新层面的投入力度。本文在阐述银行和政府进行数字化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两者合作效益进行分析,并基于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政银合作经验,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与各级政府的耦合性进行论证。如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字政府建设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系,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数据治理、数字鸿沟、产品创新、政策监管等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加强数据治理、明确职能边界、坚持创新开发、打通用户体系、推广合作经验等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春风 何骏
基于2003-2018年中国270个城市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事件为切入点,采用PSM-DID和中介效应等方法系统考察了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机制下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显著提升了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创新能力,且对原位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更明显。异质性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间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无显著差异;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非资源型城市更显著;对非G60科创走廊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较G60科创走廊城市更显著。作用机制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够通过强化政府协同创新战略引导和优化市场创新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对财政科技投入密度的提升效应和对创新人员流动的促进效应是主要动因,其次是对企业的集聚创新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提升的"偏好性"推进呈现出负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获发
本文从增长状态、规模状态、经济贡献、市场联系和市场开放五个角度,构建了长三角区域流通业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9-2018年江浙沪皖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长三角区域流通业协同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从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流通业的协同发展综合水平呈现出下滑状态,相互协同效应尚未有效显现,流通业一体化格局还没有全面形成。从分项看,流通业在规模状态、经济贡献、市场联系紧密性方面的协同发展水平都表现出强化提升趋势,但在增长状态、区级市场开放的协同性处于下降趋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孔原
本文以异质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以2010-2012年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孵化器数据为样本,定量测算了因科技孵化器市场化服务能力不足情况下孵化器的运行效率。结果表明:第一,由于孵化器市场化服务能力约束,长三角地区孵化器平均绩效水平仅有78%。第二,从孵化服务收入看,当前长三角地区孵化器服务能力随服务收入增加不断提高,但后期会显著加剧孵化器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从孵化器性质看,当前孵化器经营机制的企业化转型并没有有效缓解服务能力约束及不确定性问题。第三,根据绩效分类统计,长三角浙江地区孵化器市场化程度最高;完全企业型孵化器绩效显著高于其他性质孵化器水平,而由事业改制的事业企业型孵化器绩效水平最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瑞东 陈柳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机制研究表明,这一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创新要素的流动、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行业市场竞争水平,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讨论说明,G60科创走廊的设立也促进了成员城市之间创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宗晓华 王立成
高等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区域的创新优势,是当前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2001—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借助工具变量来探究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资源仅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城市技术创新效益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分阶段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创新优势的转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平衡特征,即更快转化为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非技术创新效益。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两种影响效应差异预示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创新动能,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耦合衔接,建立高校与城市联动机制,引导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 城市创新水平 长三角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