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0)
2023(10311)
2022(7655)
2021(6421)
2020(4638)
2019(10239)
2018(10215)
2017(19118)
2016(10374)
2015(11517)
2014(11779)
2013(11300)
2012(10684)
2011(9875)
2010(10004)
2009(9196)
2008(8989)
2007(8238)
2006(7809)
2005(7589)
作者
(31522)
(26196)
(26093)
(24765)
(16636)
(12408)
(11775)
(10172)
(10151)
(9341)
(9074)
(8727)
(8604)
(8483)
(8192)
(8093)
(7849)
(7570)
(7520)
(7483)
(6777)
(6472)
(6369)
(6087)
(6024)
(5918)
(5897)
(5888)
(5305)
(5152)
学科
(54736)
经济(54689)
(26307)
管理(25661)
中国(21591)
地方(19828)
(18004)
企业(18004)
业经(17929)
(17542)
(12584)
农业(12443)
产业(11737)
地方经济(10772)
(10745)
银行(10732)
(10700)
金融(10700)
方法(10571)
(10541)
信息(9908)
发展(9725)
(9701)
总论(9476)
信息产业(9308)
(9242)
(9133)
环境(9058)
(8678)
贸易(8667)
机构
学院(152592)
大学(149141)
(64596)
经济(63232)
研究(60556)
管理(52772)
中国(46416)
理学(43440)
理学院(42820)
管理学(42100)
管理学院(41798)
科学(36264)
(33939)
(30924)
(28883)
研究所(27806)
(27088)
中心(26886)
(25507)
(23690)
师范(23458)
(22227)
北京(22038)
财经(21713)
(20970)
业大(20792)
农业(20649)
经济学(19959)
(19538)
(19098)
基金
项目(96499)
科学(76189)
研究(74325)
基金(67116)
(58488)
国家(57924)
科学基金(49052)
社会(48128)
社会科(45647)
社会科学(45638)
(39390)
基金项目(34510)
(32302)
教育(32106)
编号(31010)
(28552)
自然(27965)
自然科(27294)
自然科学(27290)
自然科学基金(26768)
成果(25841)
资助(25356)
发展(23555)
(23140)
课题(22560)
重点(22372)
国家社会(20477)
(20008)
(19569)
创新(18757)
期刊
(84263)
经济(84263)
研究(51163)
中国(38762)
(27856)
学报(22398)
管理(21790)
科学(21698)
教育(21161)
(20293)
(19139)
金融(19139)
农业(19101)
大学(17192)
业经(15975)
学学(15764)
技术(13974)
经济研究(13621)
问题(11115)
财经(10527)
图书(10108)
(10043)
(9196)
世界(8138)
商业(8018)
(8011)
论坛(8011)
(7993)
(7828)
现代(7688)
共检索到254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晨霞  俞萍萍  
基于企业和省份数据衡量数字化转型程度,探究数字化转型的“畅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畅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诸多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有效。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双循环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对于制造业、中低技术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双循环的驱动效应更强;对于开放度高、东部和第二产业比重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的“畅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得到验证。微观和宏观研究机制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外部成本的降低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两个途径提升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效率。研究结论为双循环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睿  刘大椿  
伴随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引领和战略支点,是实现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政府以数据为治理对象,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手段,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进行转型,以实现全新服务典范与治理模式的变迁。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劳动力过剩、政务决策公平性不足、政务"碎片化"等风险与挑战犹在,制约着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进程。因此,需多向协同,打破层级部门间职能屏障;多点发力,推进数据精准共享与规范对接;多维防护,提升政务数据可信度;多措并举,强化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制度建设;多方联动,增强数字化劳动关系和谐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晓曙  朱连磊  
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产融结合新生态新模式,契合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维护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中的润滑剂和加速器作用。笔者在文中陈述了数字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文睿  周书俊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时间契合性和内在关联性,农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以新发展格局为契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趋势,而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农业供需结构及提升匹配效率能够反作用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农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农业技术原始创新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区域与经营规模差异化下数字化设施均衡分布、数字技术“异化”治理与数据要素市场化、冲破数字-农业学科规训藩篱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亟待从创新、共享、治理、教育方面进行系统推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勇  李思儒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与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效率提升,实现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与精准匹配。随着全球数字强监管持续推进,数字双循环体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强化国际经济合作,新基建全面布局拓展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但由于全球数字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数字服务规则尚未统一,中国应持续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数字服务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紫涵  廖泽芳  
服务贸易被视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其内涵与全球价值链参与之间的连结,在WWYZ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中国服务业前向参与程度指标,从整体和行业异质性两个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开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前向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基础性现代服务业次之,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最小,而公共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体现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服务业GVC参与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国际布局,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曹誉波  刘猛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为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有必要重新审视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参考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当前"结算-投资-储备-计价"的路径可能更适用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乔治  曲维玺  杜国臣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加速器。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速抑制全球化进程,也给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表现带来巨大挑战。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中国于2020年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能否助推全球化重振,受到世界瞩目。文章结合国际分工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资源话语权对全球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论认为,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化收缩,资源话语权再平衡有利于缓解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化的冲击,而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中国促进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话语权再平衡,也能够助力更多欠发达国家提升资源话语权再平衡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激发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维护全球化中的关键力量,就应当向实现资源话语权再平衡的两大路径不断精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发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而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而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策略。要着力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优化、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配套、良性机制形成等问题。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行踏实之路促进全面高质量发展,集有限财力打通"双循环"梗阻节点,立全局高度做好金融业配套支持,聚全民之力支持"双循环"协同推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灏   史昭君   朱泊翰  
基于经济循环理论,该文依据经济运行特征按规范方法,研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循环逻辑结构、分类资源特性及配置规律、典型经济运行前提,以及典型经济之间交换的不平等性。依据驱动力的差异,划分出资源—劳力型经济和知识—资本型经济,据此讨论双循环的本质含义、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需求、国际国内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制约。研究认为,驱动双循环的是知识和资本,我国走向双循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循环增强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增强独立性、自主性,让中国人增强向心力、自信心,让世界多极化竞争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文章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社会资本循环理论,从理论、历史、实践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从何而来、新发展格局价值何在"等热点问题。研究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战略决策,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系、安全发展等理论全方位对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规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