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6)
- 2023(14276)
- 2022(10860)
- 2021(9858)
- 2020(7189)
- 2019(16208)
- 2018(15842)
- 2017(27596)
- 2016(16136)
- 2015(18067)
- 2014(18222)
- 2013(16691)
- 2012(15633)
- 2011(14323)
- 2010(14677)
- 2009(12922)
- 2008(12676)
- 2007(11600)
- 2006(10659)
- 2005(10241)
- 学科
- 济(63445)
- 经济(63385)
- 管理(38312)
- 业(36226)
- 中国(29292)
- 企(26405)
- 企业(26405)
- 教育(21755)
- 农(21503)
- 地方(21019)
- 业经(20678)
- 发(15371)
- 农业(15150)
- 方法(14897)
- 理论(14279)
- 学(13550)
- 产业(12428)
- 发展(12360)
- 展(12232)
- 财(12002)
- 银(11930)
- 银行(11912)
- 融(11884)
- 金融(11884)
- 数学(11796)
- 行(11654)
- 数学方法(11576)
- 制(11540)
- 技术(11498)
- 地方经济(11137)
- 机构
- 学院(218658)
- 大学(217785)
- 研究(83269)
- 济(80032)
- 经济(77885)
- 管理(72681)
- 理学(60739)
- 理学院(59842)
- 中国(58552)
- 管理学(58521)
- 管理学院(58076)
- 科学(49922)
- 京(49703)
- 所(41823)
- 范(41543)
- 师范(41183)
- 研究所(37681)
- 财(37514)
- 江(37341)
- 中心(36912)
- 教育(36442)
- 农(36219)
- 师范大学(33375)
- 北京(32702)
- 技术(30643)
- 院(30511)
- 州(30240)
- 业大(29776)
- 财经(28374)
- 农业(27802)
- 基金
- 项目(139700)
- 研究(112910)
- 科学(110723)
- 基金(94108)
- 家(81395)
- 国家(80459)
- 社会(68957)
- 科学基金(68058)
- 社会科(64991)
- 社会科学(64978)
- 教育(58792)
- 省(58565)
- 编号(49739)
- 划(49702)
- 基金项目(47742)
- 成果(42987)
- 自然(39013)
- 课题(38915)
- 自然科(38080)
- 自然科学(38074)
- 自然科学基金(37352)
- 发(37143)
- 资助(36067)
- 重点(33546)
- 年(32489)
- 部(30442)
- 发展(30365)
- 展(29794)
- 规划(29725)
- 创(29664)
- 期刊
- 济(100489)
- 经济(100489)
- 研究(77343)
- 中国(63625)
- 教育(63593)
- 农(35868)
- 学报(32251)
- 科学(29700)
- 管理(29569)
- 财(27565)
- 大学(26045)
- 技术(26025)
- 农业(25019)
- 学学(22495)
- 融(21672)
- 金融(21672)
- 职业(18463)
- 业经(18441)
- 经济研究(15707)
- 图书(14584)
- 财经(13778)
- 业(13463)
- 坛(13411)
- 论坛(13411)
- 问题(12700)
- 技术教育(12575)
- 职业技术(12575)
- 职业技术教育(12575)
- 经(12040)
- 发(11655)
共检索到363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会敏 白玲 李桂婷
数字技术重构了职业教育的存在形态、体系结构、育人模式和治理方式等,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常态和既定范式。数字化与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导向、工作世界变革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深度耦合逻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依靠数字技术在教学模式变革、教育资源配置、产教融合、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赋能增效作用。基于此,职业院校要以数字理念为指引,树立数字人才培养观;以多元主体为驱动,共建职业教育数字育人大生态;以服务学生为旨归,夯实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数字基座”;以师资建设为抓手,筑牢数字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实现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社会变革现象,在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技术赋能的理性逻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质量与效益两个维度上达到优质状态,并更为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过程。据此,数字化转型锚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内容要素,遵循以数字在场为技术前提、以人的逻辑为技术边界、以区域适配为技术条件的技术原则,通过技术联动与技术强教育的赋能机制,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育人品质、资源聚集、优化治理、跨界服务等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要在恪守数字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集成数据平台、强化数字协同治理等数字技术赋能策略,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春林 贺容煜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长沙县为例,深入探究数字化驱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演进和逻辑发现。该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经历了基础建设、初级应用、深度应用、全面应用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全覆盖到高精度再到广扩展三次跃升。通过夯实数字基础、整合数字资源、撬动数字边界等行动,适时适应民众需求新变化,赋能资源“全连接”“全场景”、“全融合”,促进资源积累与部署、资源捆绑与协调、资源辐射与互补,提升资源集成能力、开发能力、联动能力,呈现出“数字赋能—资源获取—资源转化—价值传递”的高质量发展逻辑进路。以民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分阶段有序推进、适时创新应用场景,是数字化促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郑蓓 阮红芳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是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步。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依赖传统发展格局、发展结构不善、发展模式科学性不足、发展功能发挥作用不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在价值论逻辑上具有独特优势及发展价值,在认识论逻辑上创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在方法论逻辑上以技术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主体需求维、功能价值维、主体关系维、技术方法维,能够在凝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裂变重组与跨界融合功效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高效处理职业教育公共事务。面向未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新模式,借助科技创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与发展水平,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职业教育风险防控机制,并制定法律法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升级迭代。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青山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进入了数字化阶段。从国家战略、政策要求、经济社会、国际趋势、技术条件等维度梳理了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从教育内容、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评价方式、治理理念等方面阐述了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变革趋势,按照“硬件建设是基础、数治理念是保障、专业升级是方向、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素养是关键”的逻辑主线,分析了数字化赋能过程中校园建设、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资源开发、理念提升、投入保障等六个关键控制点,从个性化、社会化、泛在化、网格化等方面提出了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表征。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数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延杰 韦卫 李祥
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的必然。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既能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但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职教高考制度不完善,缺乏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学校评价体系少特色,缺乏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用人环境导向难扭转,缺乏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建立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机制;加强职校分类评价,推动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改革;改善用人评价环境,促进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氛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蓉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是应对数字经济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能够为其专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新要素、新工具、新方案。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在逻辑上要遵循“适用“”实用“”管用“”好用”的原则,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科技原理的前提下高效推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在发展进阶上表现为建构数字化思维、推进制度化升级、赋能“三教”改革、创建资源平台、优化治理模式五个维度。
关键词:
数字化 数字技术 职业教育 专业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欣 许永斌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双重向度”,其耦合协调状况能够较好地表征数字经济的发展结构,可将其命名为数字耦合度。文章基于2015—2019年中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将数字耦合度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合理性,并对数字耦合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耦合度有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地区城市,其赋能水平依次提升;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到生态层面,其赋能水平依次降低。从传导机制来看,数字耦合度可以通过创业活跃度、人才聚集和金融发展这三个中介渠道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耦合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丹 王萌萌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利用数字化思维与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其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普职课程双向融通;参与主体多元开放。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为:坚持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树立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打造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构建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未来职业,提供“工作世界”的课程内容体系;立足社会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强化数字化院校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潘军
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农村虽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律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这两对关系、四个逻辑向度来考量。从历史逻辑考量,赋能的演变是扶贫到振兴的传承;从现实逻辑考量,赋能的路径是供需适配;从理论逻辑考量,赋能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溢出;从实践逻辑考量,赋能的突破口是提升人口素质。同时,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包括人力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和理念赋能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路,在四个赋能实践进路中,又分别对应着人才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技术对接耦合协调关系、文化渗透耦合协调关系和理念传导耦合协调关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汪俞辰 刘大卫
数字化赋能就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以及高校就业质量的“助推器”。对高校而言,数字化赋能就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以数字管理赋能为基础,全面提升数字化领导力;以数字培训赋能为抓手,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以数字资源赋能为内涵,推进教育资源汇聚;以数字评价为保障,优化全过程管理服务。通过全方位发力、全链条推动、全要素重构、全过程服务,推动师生乃至全社会就业观念的重塑和就业质量提升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的共享共建共进,不断推进数字化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和有效应用,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就业教育 高质量就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志军 张蕴启 范豫鲁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是面向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是面向未来的理论生成,是面向世界的实践要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规模大与认可度低、就业率高与就业质量低、资源领域广与资源转化率低三大矛盾,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实践进路上,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制度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入手,优化体制机制、拓展教育内涵、融合多方资源,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符号的文化因子、技术养分和技能要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鹏 杨聚鹏 秦莉红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蕴意可理解为以数字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深刻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形成育人质量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的教学样态,以培养数字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具体表征为教学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契合,教学场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实现建设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一体耦合,教学评价实现数据与证据的科学整合。借鉴TOE理论框架,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数字技术嵌入为起点、以组织结构创新为进路、以育人生态塑造为旨归的基本逻辑。据此,通过数字化机制“融合共生”、数字化素养“精准共育”、数字化项目“协同共建”和数字化治理“智慧共治”等实践进路,为高职教学高质量发展立标、强基、健体和固本。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关键特征为: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和以产业培育为主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动力、改善发展结构、拓展发展内容以及优化发展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构想:逐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短板,利用数字融合改善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红利”以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艳梅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