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3)
2023(11840)
2022(8853)
2021(7657)
2020(6008)
2019(12960)
2018(12886)
2017(23826)
2016(13166)
2015(14904)
2014(15314)
2013(14411)
2012(12904)
2011(11558)
2010(11629)
2009(11009)
2008(10891)
2007(10101)
2006(9076)
2005(8704)
作者
(38825)
(32354)
(32247)
(30859)
(20372)
(15370)
(14773)
(12496)
(12375)
(11466)
(11144)
(10822)
(10505)
(10245)
(10046)
(9990)
(9632)
(9597)
(9458)
(9297)
(8399)
(7866)
(7801)
(7383)
(7329)
(7302)
(7214)
(7213)
(6560)
(6516)
学科
(55890)
经济(55812)
管理(46306)
(42988)
(36757)
企业(36757)
方法(18851)
业经(18652)
中国(17537)
(16442)
(15719)
数学(15701)
数学方法(15472)
(15337)
技术(15159)
产业(11380)
(11312)
农业(11137)
信息(10414)
(10221)
银行(10201)
(9750)
总论(9716)
(9709)
地方(9708)
信息产业(9607)
(9588)
金融(9586)
(9430)
财务(9391)
机构
大学(196676)
学院(195308)
(79053)
经济(77244)
管理(73876)
研究(66784)
理学(62876)
理学院(62211)
管理学(61186)
管理学院(60806)
中国(49033)
(41964)
科学(39273)
(38998)
(32574)
(31194)
中心(30546)
财经(30060)
(29502)
研究所(29266)
(28429)
师范(28195)
(27169)
业大(26890)
北京(26198)
(24692)
经济学(24660)
(24166)
师范大学(22826)
农业(22693)
基金
项目(131106)
科学(104596)
研究(100747)
基金(93828)
(81197)
国家(80505)
科学基金(69344)
社会(65582)
社会科(62292)
社会科学(62277)
(52073)
基金项目(48285)
教育(46955)
(43441)
编号(41337)
自然(40894)
自然科(39931)
自然科学(39922)
自然科学基金(39173)
资助(36028)
成果(35041)
(30416)
重点(30310)
课题(29617)
(29278)
(28910)
国家社会(28284)
(28135)
创新(26489)
项目编号(25540)
期刊
(90838)
经济(90838)
研究(60223)
中国(45280)
(31905)
教育(29461)
管理(28870)
学报(28557)
(28259)
科学(27354)
大学(22660)
技术(21019)
学学(20926)
农业(19108)
(17449)
金融(17449)
财经(15317)
业经(14368)
经济研究(14002)
(13229)
问题(11851)
技术经济(11111)
科技(10637)
图书(10256)
(10127)
(9760)
论坛(9760)
(9514)
职业(9008)
现代(8958)
共检索到300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恩伦   吴南中  
教师评价作为形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培育教师发展生态的有效工具,在效率主义主导的评价逻辑中被异化。有意义教师评价建立在教师是一种复杂生命体的隐喻之上,以促进投入、激发活力和提升价值为取向,通过教师自主参与、体验优化、多元主体协同,促使教师评价意义的回归。数字化技术的接入,强化教师评价的自主参与,支持评价方式的改变,通过数据、证据、流程变化等形式帮助教师摆脱标准化空间、线性时间等多重约束,为教师有意义评价提供了支撑。基于此,文章建构了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基础的教师有意义评价运行架构,实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师有意义评价,其生成需要教师能力建构机制、组织适配机制、发展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佳轩  储节旺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社会信用数据治理的管理和应用呈现割裂化、多元化以及效能低等问题,以数据要素的治理经验为基础提出使用标准化的信用数据作为信用治理的新客体,并归纳出信用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重塑信用治理的架构与运行逻辑。[方法/过程]指出我国信用治理的现状与困境,结合数据要素的治理经验与流转逻辑,提出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重塑信用治理的框架与运行逻辑,并重点论述机制与制度如何推动信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结果/结论]在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支持下,能够形成以信用数据为流转核心的新型信任治理机制,以此为我国实现数字政府,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斯令  
学科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系统的特有结构,学科组织是构成大学结构的基本单元。学科组织的逻辑架构与权力配置是大学内部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一、学科组织是大学内部制度设计的核心指向学科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系统的特有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当各种高深知识以学科体系的形式在大学中繁殖生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方皓   郑厚天  
跨境电商是利用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壮大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驱动农业产业数字转型的动力载体。智慧农业时代,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需要依托跨境电商的平台优势、载体优势,不断集聚先进技术、乡村数字人才和金融力量等优质要素,通过培育新业态,拓宽农业产业边界,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寅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结合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内在特征和价值能力,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运行机理与逻辑框架展开系统研究。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融合生产力、协作生产力、开放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良性的重塑运行能力构建了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促使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要素系统、技术系统、场景系统变革升级。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及运行机理奠定了会计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该逻辑框架以数据要素为底座、数字技术为广义会计场景提供数字化能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会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也使得会计面临着由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而引发的机遇与责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春娟  
职教集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教育主体。当前,我国职教集团的参与者较多,主要有职业院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组织等,不同的主体由于立场、角色的差异导致其利益诉求有较大的不同。明确各方参与主体在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中的利益诉求差异是构建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内部治理机制的逻辑起点。在现实运作中,由于我国职教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联合体,导致内部治理机制在基本架构上存在着组织设计、规则制定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缺陷。因此,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内部治理机制需要从制度、组织和参与等方面予以完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社会变革现象,在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技术赋能的理性逻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质量与效益两个维度上达到优质状态,并更为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过程。据此,数字化转型锚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内容要素,遵循以数字在场为技术前提、以人的逻辑为技术边界、以区域适配为技术条件的技术原则,通过技术联动与技术强教育的赋能机制,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育人品质、资源聚集、优化治理、跨界服务等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要在恪守数字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集成数据平台、强化数字协同治理等数字技术赋能策略,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  郑霖豪  罗洁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年规划管理是一个囊括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高质量的规划管理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数字技术与五年规划管理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从规划的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五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提出数字技术应用于五年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如何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宏伟  
信息技术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环境,数字化通过增加新生产要素、促成技术与文化的高适配,扩张传播边界、促进规模经济和长尾经济,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缓解“成本病”问题,促进用户内容生产、重塑商业价值等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利用数字优势为公众提供具有良好获得感和体验感的新型服务。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需要用系统化的战略眼光进行统筹规划,建构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生态系统,使各类要素、各级各类主体之间形成协同共建、共创、共生、共享的开放型价值网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蓉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是应对数字经济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能够为其专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新要素、新工具、新方案。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在逻辑上要遵循“适用“”实用“”管用“”好用”的原则,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科技原理的前提下高效推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在发展进阶上表现为建构数字化思维、推进制度化升级、赋能“三教”改革、创建资源平台、优化治理模式五个维度。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蓉蓉  
金融机构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加强金融机构数据治理对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发展数字金融、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数据治理有助于完善金融业务、加强风险控制、维护数据安全。数字金融呈现技术化、垂直化和生态化特点,亟待提升数据标准和质量、完善数据共享、发展监管科技、深化金融数据供给侧改革,发挥数据治理对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效能,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夏海鹰   牛旭峰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终身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当前却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建构未完成、师资力量未足配、评价效能被忽视等问题。微认证作为蕴含终身教育理念的新兴能力认证方式,在价值逻辑上具有与时代教育理念相契合的优势,在目标逻辑上指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终身评价体系,在实践逻辑上基于数字评价的创新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微认证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框架由微认证评价数据源层、微认证服务平台层、教师专业认证组织结构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场景层构成,整体运行表现为基于数字技术支持汇集教师能力佐证,学习者、托管机构、发行者、认可者、政府主管部门“五维”主体在信息共享支持下共同管理,实现微认证串联的教师终身教育多维协同发展。此外,在推动微认证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数据治理,开发优质课程,坚持以评促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勇   刘佳佳  
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尚处于初始阶段,数字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的碰撞产生“适应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数字治理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上的悬浮、数据资源整合与平台共享的“壁垒”、图书馆智慧服务数字素养的欠缺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认为在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服务理念、构建动态性的服务场景平台、提升服务主客体的数字素养等维度入手,探寻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价值坐标和未来之路,建构新的数字生态,实现图书馆“善治”的目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有意义的对立是一种管理技巧。"美国财星集团管理顾问S·布朗如是说。这句充满着管理智慧的经验之谈,被纳入当代管理学的经典定律,可谓别具一格。布朗法则所说的"有意义的对立",可理解为可以互相制约、具有天敌意味的双方,形成一种对峙和竞争的态势。把布朗法则这一独特智慧,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去,则可以收到更加有效而且省力的管理效果,成为管理者的得力工具。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黄震方   张子昂   李涛   侯国林   靳诚   曹芳东   张郴  
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既是数字经济时代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式,又是文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阐述文旅深度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基本逻辑,认为数字技术嵌入支撑文旅数字化,促进文旅信息融合化,带来文旅产业新变革,形成文旅共生体和数字文旅新形态。从理论研究、数字赋能和融合实践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框架,强调要创新性地运用文旅IP理论、融合共生理论、文旅场景理论、产业演化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阐释文旅融合学理及其内在逻辑、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深化文旅深度融合主要科学问题研究。提出要把握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关键技术、文旅资源普查与评价、文旅融合场景建构、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国家文化公园与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与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推动文旅融合应用实践和学术研究持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旅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