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329)
2023(26400)
2022(22173)
2021(20448)
2020(17313)
2019(39553)
2018(39150)
2017(74149)
2016(40845)
2015(46104)
2014(45934)
2013(45534)
2012(42122)
2011(38101)
2010(38712)
2009(36380)
2008(35905)
2007(32615)
2006(29025)
2005(26465)
作者
(123456)
(102971)
(102238)
(97337)
(65559)
(49552)
(46556)
(40184)
(39184)
(37102)
(35171)
(34771)
(33181)
(33026)
(32425)
(31868)
(30803)
(30609)
(29818)
(29691)
(25851)
(25690)
(25385)
(23528)
(23197)
(23165)
(23033)
(22982)
(20992)
(20506)
学科
(167104)
经济(166889)
(123501)
管理(123456)
(105417)
企业(105417)
方法(72047)
数学(60235)
数学方法(59329)
中国(49026)
(47898)
(47722)
业经(42573)
(37339)
(36659)
地方(36064)
(33013)
银行(32913)
(32830)
金融(32824)
农业(32183)
(31524)
(31103)
财务(30985)
财务管理(30917)
(30507)
贸易(30480)
理论(30011)
(29535)
企业财务(29324)
机构
学院(589623)
大学(589463)
(232513)
经济(227239)
管理(221793)
研究(204322)
理学(189477)
理学院(187199)
管理学(183351)
管理学院(182287)
中国(158564)
科学(129408)
(128167)
(112366)
(109564)
(106619)
研究所(96483)
中心(93438)
业大(92333)
(91877)
财经(87810)
农业(86201)
北京(81428)
(79566)
(77015)
师范(76062)
(73855)
(73588)
经济学(70149)
(64894)
基金
项目(388953)
科学(302990)
基金(279701)
研究(276633)
(247503)
国家(245396)
科学基金(208301)
社会(172225)
社会科(163092)
社会科学(163045)
(153433)
基金项目(146479)
自然(138115)
自然科(134905)
自然科学(134865)
自然科学基金(132434)
(129550)
教育(128482)
资助(117066)
编号(112005)
成果(92022)
重点(88454)
(84347)
(83932)
(80442)
课题(79251)
创新(75026)
科研(74956)
计划(72311)
大学(71647)
期刊
(264005)
经济(264005)
研究(173797)
中国(124462)
学报(103051)
(100477)
科学(90582)
(89736)
管理(86236)
大学(76918)
学学(72573)
农业(67476)
教育(66717)
(63028)
金融(63028)
技术(52950)
财经(43983)
业经(43300)
经济研究(41318)
(37839)
(37553)
问题(34415)
(30202)
图书(29308)
技术经济(29023)
统计(28198)
科技(27712)
(26953)
理论(26508)
业大(26305)
共检索到900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万艳春   陈羿彤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是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数字化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在梳理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两业协调发展水平与数字化发展水平,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探索数字化发展对两业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两业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上升趋势,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数字化发展显著促进了两者的融合,且该推动效应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科技创新是重要中介机制,能够加速融合进程,且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乔宇鹤  
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技术进步对于大多数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起到主要作用。(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阻碍作用,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有促进作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乔宇鹤  
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技术进步对于大多数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起到主要作用。(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阻碍作用,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有促进作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蒋秀兰   刘芳宜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河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选取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河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内部发展效率以及互为投入产出的效率。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物流业和制造业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河北省制造业拉动物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两业融合发展受宏观环境影响大。最后,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引领、以“融合”为目标促进两大产业协同发展;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氛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永刚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科研投入与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σ和β收敛性,对比不同形式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样本数据生成过程的拟合效果,采用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了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对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泛珠三角"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具有负的空间相关性和σ和β收敛性;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对创新能力具有正的影响,创新能力发展过程具有正的空间外溢性;"泛珠三角"区域的建立对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研究认为:国家应出台区域经济合作宏观指导政策,进一步发挥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提高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正的空间外溢性;提高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绝对投入量,进一步提高新产品研发经费的利用效率;提高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经济结构,使医药制造业收敛于较高的产业发展均衡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苟枥文   郭旭  
本文在阐释数字经济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后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据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贡献的大小取决于数字化水平;数字经济对物流业发展具有正向赋能作用,数字化水平与物流业的运行效率正相关;科技研发投入既是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动力,也是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物流业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雷礼  陈思杭  李诗珍  
基于2000-2019年湖北省制造业、物流业与金融发展环境面板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分析制造业、物流业与金融发展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发展水平是物流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环境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物流业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环境互为格兰杰原因;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物流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环境均有长期正向促进作用;物流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环境具有短期抑制作用与长期促进作用;金融发展环境对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短期促进作用与长期抑制作用,对物流业发展水平的作用是正向促进作用与反向抑制作用交替而行。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对湖北省制造业、物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弘  吴顺利  
以产业协同集聚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是“十四五”时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文章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研究脉络,基于中国内地2006—2018年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发现: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我国两业协同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集聚趋势和空间异质性;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扩张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U”型非线性特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不同区域间存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业协同集聚与居民消费扩张间存在部分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强化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指导和方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弘  吴顺利  
以产业协同集聚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是“十四五”时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文章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研究脉络,基于中国内地2006-2018年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发现: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我国两业协同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集聚趋势和空间异质性;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扩张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U”型非线性特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不同区域间存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业协同集聚与居民消费扩张间存在部分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强化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指导和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秋  高寿华  
文章根据浙江省1994-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变量的自回归模型(VAR),并利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还是自我增强作用,二者之间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是相互融合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程度都比较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秋  高寿华  
文章根据浙江省1994-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变量的自回归模型(VAR),并利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还是自我增强作用,二者之间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是相互融合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程度都比较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蕾  王玲  
本文先从产业融合过程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又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熵权法分别测算了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市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水平,进一步地采用固定和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两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效应及其地区差异,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伴随着两业技术、产品、业务、市场上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基于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且不同地区两业融合发展水平不同;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产生正向的产业升级效应,但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东北地区的影响效应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秀梅  关帅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承载环境保护和经济转型的双重重压,趋紧的环境规制能否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个视角分别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环境规制强度对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升级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地制造业升级水平提高有助于推动本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各省市制造业升级进程存在明显的空间示范效应;环境规制能有效驱动本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其影响程度大于对其他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可作为制造业升级新的内驱力。因此,政府应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驱动制造业升级,为实现经济绿色增长提供内在激励。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文章从灰色关联模型入手,计算了1995-2007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及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物流业各衡量指标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其中货运量的大小、国家线路运输总长度与制造业的发展关联程度较大。制造业各衡量指标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最大。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程度存在时间演化的趋势,从1995-2007年总体上存在M型的波动趋势,由不协调往趋于协调又回到不协调状态。制造业不同行业应该不断协调其与物流业的关系,做到物流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珍珍  
文章构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自组织演化动力学模型,从而得出制造业总产值的变化是这一系统的序参量,制造业的发展支配着物流业的发展,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初始条件稍有不同,系统中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稍有变化,系统的结果就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