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73)
- 2023(8217)
- 2022(5542)
- 2021(4720)
- 2020(3432)
- 2019(7063)
- 2018(6870)
- 2017(13018)
- 2016(7317)
- 2015(8232)
- 2014(8390)
- 2013(7668)
- 2012(6765)
- 2011(5552)
- 2010(5589)
- 2009(5209)
- 2008(5592)
- 2007(4908)
- 2006(4379)
- 2005(4260)
- 学科
- 济(31757)
- 经济(31726)
- 管理(26857)
- 业(24761)
- 财(22789)
- 企(20699)
- 企业(20699)
- 业经(13705)
- 中国(13269)
- 财政(11982)
- 农(11605)
- 务(10143)
- 财务(10127)
- 财务管理(10087)
- 企业财务(9706)
- 产业(9539)
- 政(9516)
- 制(9298)
- 总论(9031)
- 信息(8950)
- 信息产业(8598)
- 方法(8004)
- 体(7925)
- 地方(7545)
- 农业(7396)
- 体制(6561)
- 数学(6275)
- 数学方法(6230)
- 发(6168)
- 银(6065)
- 机构
- 学院(100887)
- 大学(99990)
- 济(40913)
- 经济(40119)
- 管理(36492)
- 研究(33498)
- 理学(31055)
- 理学院(30768)
- 管理学(30303)
- 管理学院(30112)
- 财(29439)
- 中国(25945)
- 京(20475)
- 财经(19172)
- 科学(18655)
- 经(17329)
- 江(15947)
- 所(15876)
- 中心(15046)
- 农(13924)
- 财经大学(13895)
- 研究所(13814)
- 经济学(13779)
- 范(13355)
- 师范(13254)
- 北京(12625)
- 经济学院(12440)
- 州(12375)
- 院(12353)
- 业大(11814)
- 基金
- 项目(65232)
- 科学(51885)
- 研究(51529)
- 基金(47116)
- 家(40092)
- 国家(39743)
- 社会(35254)
- 科学基金(34622)
- 社会科(33398)
- 社会科学(33388)
- 省(25323)
- 基金项目(23781)
- 教育(22899)
- 编号(21562)
- 划(20278)
- 成果(18669)
- 自然(18616)
- 自然科(18198)
- 自然科学(18195)
- 自然科学基金(17850)
- 资助(17040)
- 国家社会(15720)
- 重点(14742)
- 课题(14665)
- 发(14201)
- 制(14077)
- 部(13899)
- 性(13873)
- 项目编号(13631)
- 创(13363)
共检索到160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随着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在加速数字蝶变,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打造数字财政,数字财政是政府数字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数字财政将会重构财政体系,全面助推财政各项职能作用发挥。未来数字财政建设过程中将要面临数字化治理理念普及不到位、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财政复合型人才不足、数据产权等基础制度缺失、数字财政国际合作困难、政府大数据应用场景匮乏等问题,数字财政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建议从树立数字化治理理念、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的长效机制、加强数字财政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国际间数字财政合作等方面来统筹推进数字财政建设。
关键词:
数字财政 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数字化转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胡宁宁
作为财政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助力,数字财政建设成为学术界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数字财政建设的深入、应用与融合,需要厘清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阐明其理论基础。本文旨在辨析数字财政的核心概念并反思其实践应用,区分了广义与狭义数字财政的内涵、特征及数字财政的发展逻辑。立足实践介绍了狭义数字财政应用场景,展示其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政策精准性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系统框架缺失、基础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需要以加快数字财政建设为突破,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促进实现财政治理现代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万春芳
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外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文章从供需动态平衡视角剖析数字化供应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机理和路径;通过对微观企业购买、生产和销售环节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宏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考察,探寻畅通国内供需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剖析数字化供应链赋能全球产业链安全和价值链重塑的外循环作用模式,从构建核心技术体系、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化技术工具与政策工具的适配性、构建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建立健全供应链大数据生态群等维度提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邢军伟
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结合,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此,应当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理解其价值意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内在一致性,明确其内在要求与“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实践指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践依托和以高质量发展为实践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肖鹏 邵淑玲
2022年12月17日,全国政府预算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2022年“预算管理一体化与数字财政”学术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网络直播的方式在贵州财经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全国政府预算研究会、中央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研究参考杂志社主办,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金华 许玮仪 杨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三农”通过支撑国家财政,有力地推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充分发挥财政制度优势,综合利用价格、财政补贴、税收等政策工具,助力“三农”走上现代化道路,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与国家财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面对复杂的国际冲突与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笔者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底线公平和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个方面,探讨新时代财政治理助力“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三农”现代化 财政治理 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甘健侯 杨超 周菊香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光
选取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GMM估计模型,探讨数字经济能否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研究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显著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数字经济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能够显著促进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尚不明显。在经济“双循环”条件下,数字经济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表现出明显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知识产权保护门槛约束下,数字经济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间存在“U”型作用关系。进一步检验可知,在经济双循环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同门槛条件下,数字经济对不同分位点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产生不同赋能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光
选取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GMM估计模型,探讨数字经济能否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研究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显著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数字经济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能够显著促进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尚不明显。在经济“双循环”条件下,数字经济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表现出明显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知识产权保护门槛约束下,数字经济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间存在“U”型作用关系。进一步检验可知,在经济双循环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同门槛条件下,数字经济对不同分位点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产生不同赋能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谭永生
本文从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入手,立足社会再生产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机理、实现路径和效应体现。研究表明,当前数字技术已全面介入到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方面面,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进入快车道,数字化产业融合加速发展,但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设施等配套要素支撑不足、数字赋能行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更好发挥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需要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筑牢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底座、深化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加快推进。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现代化产业体系 社会再生产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凯 贺颖齐 陈泓宇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预算改革目标,也指明了预算管理向治理转型的基本路径。预算治理不仅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范围与规模的根本调整,更是政府施政形式的深刻转变,如大量增加处理公共问题的方式、手段和治理工具。其中的治理工具既包括已实施多年、成熟度较高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政府会计等体系的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