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02)
2023(4286)
2022(2577)
2021(1875)
2020(1114)
2019(2251)
2018(2170)
2017(4057)
2016(2285)
2015(2431)
2014(2374)
2013(2354)
2012(2227)
2011(1971)
2010(1881)
2009(1841)
2008(1798)
2007(1669)
2006(1579)
2005(1532)
作者
(7103)
(5823)
(5771)
(5568)
(3521)
(2636)
(2617)
(2265)
(2255)
(2024)
(1898)
(1865)
(1859)
(1792)
(1757)
(1736)
(1732)
(1688)
(1647)
(1621)
(1424)
(1396)
(1325)
(1316)
(1261)
(1253)
(1172)
(1164)
(1162)
(1162)
学科
(15455)
经济(15447)
业经(8712)
产业(7790)
(7750)
信息(7714)
总论(7552)
信息产业(7517)
管理(6733)
中国(5614)
(5306)
企业(5306)
(4768)
劳动(4751)
(4692)
方法(4553)
数学(3781)
数学方法(3740)
农业(3671)
(2873)
(2500)
银行(2495)
图书(2467)
(2448)
(2416)
金融(2416)
书馆(2414)
图书馆(2414)
动力(2354)
劳动力(2334)
机构
大学(38214)
学院(37201)
(16679)
经济(16403)
管理(14482)
理学(12533)
理学院(12390)
管理学(12170)
管理学院(12081)
研究(11722)
中国(8865)
(7768)
(7429)
财经(6205)
科学(6142)
经济学(5981)
(5731)
(5564)
中心(5562)
师范(5510)
经济学院(5488)
(5437)
(5035)
北京(4877)
财经大学(4712)
研究所(4562)
师范大学(4523)
(4334)
(4281)
(4230)
基金
项目(25761)
科学(21027)
研究(20399)
基金(19183)
(16270)
国家(16121)
社会(14720)
科学基金(14383)
社会科(14056)
社会科学(14052)
(9352)
基金项目(9146)
教育(8935)
编号(8802)
(7791)
成果(7388)
自然(7310)
自然科(7180)
自然科学(7179)
资助(7090)
自然科学基金(7037)
国家社会(7031)
项目编号(5790)
重点(5426)
(5417)
(5380)
(5380)
课题(5360)
(5333)
(5254)
期刊
(16543)
经济(16543)
研究(10826)
中国(9585)
管理(5281)
教育(5176)
(5115)
图书(5035)
学报(4950)
科学(4218)
大学(4050)
(3771)
书馆(3763)
图书馆(3763)
学学(3465)
(3241)
金融(3241)
技术(3188)
财经(3103)
经济研究(3028)
业经(2772)
(2711)
农业(2518)
理论(2282)
情报(2212)
实践(2090)
(2090)
统计(2083)
问题(2039)
技术经济(1936)
共检索到56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直   肖伊琪   陈一鸣  
为了厘清现有研究中所使用的“数字劳动”概念及相关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根据不同数字劳动研究中试图回答的核心理论问题,界定了三类主要的数字劳动概念,它们分别用于分析核心数字企业的资本积累、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新用工形式和资本主义整体特征这三类问题。随后,本文围绕着数字劳动研究的两大核心议题,即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属性和劳动过程控制形式,以上述三种分类为叙述框架,对不同研究所持有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其一,针对最具有争议性的第一类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属性的讨论,可以分为“价值创造论”派和不认可价值创造论的“租金论”派,而前者在是否认可劳动价值理论上具有分歧。其二,从劳动过程的控制形式来看,不同类别的数字劳动的劳动过程控制形式发展出了新的特征,但在总体上都体现出了劳动者较强的不稳定性,并且还带来了潜在的高技能劳动的去技能化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数字劳动相关研究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数字经济的相关分析提供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孟泉  
我国劳动关系基础理论研究一直以来未能突破对西方经典理论的梳理与反思,抑或将其他学科理论与劳动关系的经典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鲜有从破立思维角度入手,对现有的理论重新进行反思且提出更加适应劳动关系变化规律的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经典理论的再思考重新挖掘经典理论中所谓"中心论"的价值,并基于此,从回归劳动关系核心概念的视角建构以互构论为基础的劳动关系分析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建构更加适用于分析我国较为复杂、多变的劳动关系问题与现象。同时,本文也为我国在劳动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与发展的空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斯扬  
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劳动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目前,学界从多种角度对数字劳动进行界定,但是一些观点之间存在冲突。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劳动观。马克思劳动观既包含他对劳动内涵的基本规定,又包含对劳动外延的科学阐述。基于马克思劳动观来界定,数字劳动仍遵循马克思对于劳动内涵的本体论、目的论和唯物论规定。但数字劳动作为一种人类劳动的新形式,发展出了劳动者运用数字劳动工具来改造数据劳动资料并使之符合需要的新内涵。数字劳动不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颠覆,也不是概念创新,而是对人类劳动发展的拓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章东  许光伟  
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的科学概念为奠基。可以从四个方面——劳动过程、劳动力、劳动的实现形态、劳动的协同方式—对劳动概念的生成、发展及流变加以详察,通过对比分析凸显出劳动规定的内在意涵。这一理论发掘沟通了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相互嵌入的中介,使马克思方法论提升为从劳动出发的整体主义分析方法。文章研究的进一步方向是建立劳动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纲领,指导建构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红玲  陈维政  
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通常会经过概念的引入与明确、概念的争议和完善、概念的融合与统一三个阶段。情绪劳动这一概念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概念的引入和明确、概念的争议和完善阶段,现存的争议极大地阻碍了情绪劳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分析有关情绪劳动概念的发展历程和现存争议,可以发现关于情绪劳动概念的不同观点正在逐渐趋向融合与统一,为了促进情绪劳动的概念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提出了情绪劳动概念的整合模型。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赵晨  林晨  周锦来  高中华  
[目的/意义]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对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有必要对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展开系统性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界定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2,063份招聘文本进行质性编码,对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展开梳理。[结论/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包含动机、技能、特质、知识、自我概念五维度,在不同劳动情境下呈现出层次性特征:在线劳动情境下,具有以应用为导向、服务为中心的特点;在数字创作和专业工作情境下,具有以分析为导向、运营为中心的特点;在数字决策和研发情境下,具有以研究为导向、探索为中心的特点。[创新/价值]对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全方位解析,深入探讨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情境差异,提出各层次劳动者数字素养的针对性培育路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肖鹏燕  李付俊  
本文认为,理解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关键在于理解劳动争议中仲裁的特殊性。劳动争议仲裁与一般仲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行为的强制性和行为发生的中立性,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也呈现出相应的专业技术性、人际协调艺术性等特征,且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劳动争议仲裁的属性及其工作特征也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属性的定位及仲裁员身份属性定位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想,初步构建了劳动空间分工的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并指出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毛景  
对"报复性解雇"的概念解构需遵从"内涵认知——边界识别——‘报复性’解析"的逻辑进路。首先,通过司法、学理、立法的三维透视,可将报复性解雇的内涵界定为雇主因行使某项基本权利的行为(雇员的该行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而惹怒雇主,导致雇主产生报复的心理,以表面上符合劳动法上合法解雇的理由为借口而作出解雇。其次,通过三层次分辨,可识别报复性解雇的边界,即报复性解雇与惩戒解雇的界限泾渭分明,它不一定属于违法解雇,但一定属于不当解雇。最后,报复性解雇的本质并非在于"报复性"而是该行为所侵害的法益,故对报复性解雇中"报复性"的解析,可分为显性模式与隐性模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全兴  刘焱白  
我国当前的群体劳动争议是一种不同于集体劳动争议和多人劳动争议的新型劳动争议现象。引发群体劳动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农民工劳动关系不稳定且处于"双重体制外"状态,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不足而失灵。基于此,应对群体劳动争议的思路,应当从预防和处理这两个层面展开。预防的要点有:逐步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度;消除农民工"双重体制外"状态;畅通劳动者单个维权渠道;完善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处理的要点有:选择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为中心、相关机构或组织协同参与的群体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处理程序设计应当注重查明争议内容和原因、平息群体对抗行动、协商调解和强制仲裁等环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松龄  夏传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石娟  
本文从税国松维权系列纠纷申请监督案件入手,分析了案件中雇员受损赔偿纠纷和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并存并被判双重赔偿的判决冲突及其法律上的原因。"事实劳动关系"在税国松的工伤认定案件和工伤赔偿案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地分析了事实劳动关系能否对劳动关系的三要素进行突破以及法律拟制的界限。实践中,这类"事实劳动关系"广泛存在的重要根源在于"用人单位"概念及功能的错位。笔者主张用"雇主"和"雇员"概念代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概念,以便受雇于自然人的从属劳动者能够直接获得劳动法的保护,解放"用人单位"不应有的从属劳动者识别功能和劳动关系判断功能,以及变革劳动法律一元保护方式至多元保护。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庄森(Mr. Lawrence Jeff Johnson):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司副司长今天,我主要和大家探讨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世界未来的一些设想。当我们谈及劳动世界未来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但它们只是劳动世界未来的驱动力之一。一、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在今天的演讲中,我主要讲讲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图1显示了机器人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冰冰  戴德明  马元驹  
利润是会计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但由于复杂经济业务与经济学的冲击,会计学科至今缺少被普遍认可的利润定义。本文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可操作的实务角度研究并界定利润的概念。研究认为:利润是企业主要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可供股东分享的成果,通过已实现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配比得出。已实现的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交易实际发生;收到现金及其等价物;交易商品或服务已提供。与已实现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应当基于历史成本。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冰冰  戴德明  马元驹  
利润是会计的一个最重要概念,但由于复杂经济业务与经济学的冲击,会计学科至今缺少被普遍认可的利润定义。本文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可操作的实务角度研究并界定利润的概念。研究认为:利润是企业主要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可供股东的分享的成果,通过已实现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配比得出。已实现的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交易实际发生;收到现金及其等价物;交易商品或服务已提供。与已实现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应当基于历史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