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74)
2023(10867)
2022(8588)
2021(7541)
2020(5967)
2019(13118)
2018(13052)
2017(24343)
2016(12897)
2015(13743)
2014(13822)
2013(13439)
2012(12060)
2011(10962)
2010(11155)
2009(10692)
2008(10481)
2007(9649)
2006(8639)
2005(8032)
作者
(36902)
(31033)
(30486)
(29164)
(19319)
(14586)
(13751)
(11717)
(11558)
(10931)
(10420)
(10298)
(10031)
(9824)
(9536)
(9516)
(9210)
(8892)
(8780)
(8712)
(7883)
(7438)
(7197)
(6994)
(6934)
(6881)
(6853)
(6772)
(6053)
(5934)
学科
管理(52107)
(51335)
经济(51264)
(46149)
(41449)
企业(41449)
业经(17829)
方法(17411)
(16943)
(16106)
技术(16055)
中国(15473)
数学(13971)
数学方法(13817)
(13508)
产业(13309)
环境(12660)
技术管理(12157)
(11504)
(11144)
银行(11128)
(10717)
(10680)
(10669)
(10527)
财务(10502)
财务管理(10481)
(10346)
金融(10344)
企业财务(10036)
机构
大学(187268)
学院(187095)
(76988)
经济(75352)
管理(74431)
理学(63827)
理学院(63154)
管理学(62232)
管理学院(61864)
研究(61174)
中国(47269)
(39165)
(39015)
科学(35806)
财经(30117)
(29619)
(28884)
中心(28330)
(27172)
研究所(25931)
(24917)
业大(24833)
北京(24610)
经济学(23917)
(23646)
师范(23368)
(23171)
(23043)
财经大学(22327)
经济学院(21387)
基金
项目(127396)
科学(103188)
研究(96141)
基金(93498)
(80613)
国家(79968)
科学基金(70545)
社会(63870)
社会科(60786)
社会科学(60776)
(51042)
基金项目(49361)
教育(43486)
自然(43423)
自然科(42365)
自然科学(42357)
(42052)
自然科学基金(41659)
编号(37283)
资助(35498)
(32614)
成果(30383)
(30123)
创新(29522)
重点(28968)
(27726)
(27541)
国家社会(27306)
课题(26588)
教育部(24341)
期刊
(89207)
经济(89207)
研究(56494)
中国(41929)
管理(31732)
(31463)
学报(26088)
科学(25667)
(22504)
教育(21655)
大学(20904)
学学(19345)
(17967)
金融(17967)
技术(17587)
财经(15278)
农业(14895)
业经(14745)
经济研究(13646)
(13214)
科技(11607)
问题(10804)
技术经济(9946)
图书(9525)
现代(8743)
(8644)
论坛(8644)
(8325)
(8185)
(8029)
共检索到284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布和础鲁  陈玲  
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上数字技术特有的赋能属性,使得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并成为数字时代创新的土壤。与此同时,传统的技术和产业边界不断被突破和融合,原有的创新系统理论已经难以刻画和解释数字创新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数字创新的本质出发,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有助于准确和系统性地掌握数字时代的创新规律。在综述现有主流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创新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数据要素化和数字赋能,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其概念、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裴蕾, 王金杰  
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者对创新空间组织和创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思考。基于对大量众创空间及创客样本的深度调查,构建了众创空间嵌入的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模型。研究发现,众创空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创新主体功能及创新环境功能的次生生态,承担着创客与多种创新主体间的接口功能,并且向上向下横向连接了不同范围层级的创新生态圈。在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众创空间创新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自组织演化、开放式协同和跨层级交互3种机制。众创空间的出现和发展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践依据,并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和内涵。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大帅  朱斌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对主流创新系统和新流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特征等进行了界定,并从内外部适应性主体、创新要素客体等视角,阐述了两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反应-刺激模型以及基于生态学中的物种竞争和协同视角,研究了主流创新系统和新流创新系统竞争和协同的演化机制,分析了两者在演化周期不同阶段的竞争和协同特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畅  李建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物学隐喻的方式研究形成的创新系统范式,被看作是创新3.0时代的核心要义。基于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视角,借鉴五重螺旋理论构建的"政府、企业、科研、用户、自然"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各要素间的生态互动、创新联结及知识转化等方式,可形成遗传、变异、衍生和选择等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整个系统的协同升级。对此,需要发挥政府创新政策的指导作用,大力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全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升级;发挥科研组织的原始创新优势,助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静林  穆荣平  张超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已成为学界、政界、业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概念内涵、行为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价值创造核心主体、价值创造服务主体和价值创造推动主体等具有共生关系的价值创造共同体在某一主体协调下,围绕共同价值主张,为实现主体间互惠共赢而形成的复杂适应行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交换—关系”价值共创行为模式分析框架,挖掘“契约型”“关系型”“经济互惠型”和“社会协商型”4类价值共创行为模式;指出“开发—保护—释放—重组”的适应性循环和“互惠、协商、公平、信任”的交换规则是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价值共创的动力机制及重要保障。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培  刘世静  
学术界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聚焦于互补者所具备的不同互补性关系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机制,基于赋能理论视角,选取以JD集团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及互补者K1和K2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探索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互动演化以及赋能过程,并通过互补者类型区分揭示赋能过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生态价值主张伴随数字平台的升级迭代不断清晰化和明确化,其动态演化性影响互补者数字创新结果;基于数字创新基础差异性的迁移型和原生型两类互补者表现出不同的互补关系演进路径,前者拥有一定的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从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步演变为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而后者与核心企业则是从单边依赖的单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渐演化成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再到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互补性关系具有动态演进性和差异性,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过程,逐渐从核心企业单边输出式赋能转向生态多边共创式赋能。因此,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重视不同演进阶段赋能机制的特点以有效激发互补者创新,各类企业要拥抱数字创新以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仁杰   张瑶   张光宇   李青   杨诗炜  
基于生态系统内部行为机制分析,从创新环境健康、组织网络健康、创新能力健康三个维度构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体系,借助VHSD-EM组合评价和DEMATEL-ISM递阶结构解释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研究样本进行动态评价并深入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得分偏低,区域间健康性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地区;(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重点体现在数字型企业的创新网络布局,间接影响因素聚焦于区域的数字创新环境建设,而数字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其根源影响因素;(3)递阶结构解释模型的传递路线图表明该系统健康发展存在因果要素间的关联影响效应,是核心原因因素通过基层间接因素的支持作用于结果因素推动了系统的健康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铠军  
创新理论正从创新系统范式和相关产业政策开始向创新生态系统范式转变。然而,创新环境的复杂性和自上而下政策的单一性,促使学者自下而上地进行微观视角研究。区分微观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对宏观、中观、微观创新生态系统3个层次进行了重新划分,对理论发展和创新治理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平峰  张旺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珂  乔钰容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概念,其进化过程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对进化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其进化过程,更好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生态学思考引入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对概念给予界定,并从创新、生态、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特征分析,探索性提出由自组织进化机制、遗传变异进化机制、竞争共生进化机制构成的内部机制和由市场选择机制与政府支持机制构成的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进化机制。自组织进化机制是系统结构化、有序化的重要推手,遗传变异机制是系统复制优良"基因"和增加多样性的基本保障,竞争共生机制是系统健康、协同发展前提。市场选择机制是系统的优化和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支持机制则为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服务支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广凤  马志强  朱永跃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广凤  马志强  朱永跃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任新惠   王佳瑞  
基于城市空中交通(UAM)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探索UAM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深入剖析参与主体、外部环境和系统资源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研究结果表明,UAM创新生态系统由“技术-应用-商业”主体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在政策引领机制、技术驱动机制、场景驱动机制、金融支持机制驱动下,从政府、技术和应用场景层面提出建议,促进UAM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研究结果为发展UAM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和创新UAM相关企业商业模式提供管理启示,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新方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玉帛  张贵  王宏  
在阐释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念的基础上,从创新生态和韧性双视角出发,识别了系统韧性特征,分析了系统韧性演化机理和演化成功条件,采用fsQCA方法探究了冲击和系统韧性的条件组态对数字经济产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和网络性是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基本特征;路径创造和破坏创新是系统实现韧性演化成功的主要作用机制;系统韧性演化成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高冲击和高韧性;冲击和系统韧性高位的匹配协调对数字经济产业保持高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晓娣  张小燕  
以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文献梳理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基于"要素→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构建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开放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及层次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基础要素对作用机制有正向影响;作用机制分别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系统开放性对作用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