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38)
2023(19564)
2022(16150)
2021(14804)
2020(12142)
2019(27221)
2018(26919)
2017(51608)
2016(27858)
2015(31172)
2014(30968)
2013(31065)
2012(28705)
2011(25966)
2010(26255)
2009(24360)
2008(24014)
2007(21603)
2006(19464)
2005(17530)
作者
(82936)
(69274)
(68848)
(65045)
(43895)
(33204)
(31076)
(27219)
(26258)
(24621)
(23555)
(23491)
(22111)
(22099)
(21284)
(20996)
(20330)
(20306)
(19855)
(19818)
(17336)
(17261)
(16791)
(15987)
(15546)
(15483)
(15394)
(15350)
(13912)
(13793)
学科
(124535)
经济(124402)
(102739)
管理(87143)
(83477)
企业(83477)
(49903)
方法(48510)
数学(38620)
数学方法(38253)
业经(38029)
中国(34371)
农业(33527)
(32496)
地方(29941)
(24088)
(23544)
(22243)
财务(22175)
财务管理(22147)
技术(22116)
(21251)
企业财务(20994)
(20920)
贸易(20901)
(20237)
理论(20170)
环境(18889)
(18506)
(18449)
机构
学院(406782)
大学(402347)
(165687)
管理(162729)
经济(162196)
理学(139703)
研究(139093)
理学院(138128)
管理学(136067)
管理学院(135320)
中国(107046)
(86767)
科学(86373)
(78541)
(74611)
(70488)
研究所(63913)
中心(63749)
业大(63639)
(62955)
农业(60293)
财经(58972)
北京(54671)
(54370)
师范(53895)
(53563)
(50418)
(50391)
经济学(48126)
(43936)
基金
项目(273824)
科学(216789)
研究(202316)
基金(198349)
(172705)
国家(171122)
科学基金(147662)
社会(128694)
社会科(121670)
社会科学(121640)
(108620)
基金项目(105723)
自然(94798)
自然科(92589)
自然科学(92571)
自然科学基金(90930)
教育(90185)
(90155)
编号(83662)
资助(79454)
成果(66741)
(62682)
重点(61294)
(59484)
(58274)
课题(56770)
创新(53885)
国家社会(52923)
科研(51837)
(50753)
期刊
(194235)
经济(194235)
研究(119766)
中国(82393)
(76686)
学报(62987)
管理(61256)
科学(60681)
(56697)
农业(52024)
大学(47999)
学学(45374)
教育(43385)
(38486)
金融(38486)
业经(37107)
技术(35853)
经济研究(28286)
财经(28173)
(27122)
问题(25721)
(24161)
技术经济(21428)
图书(20633)
科技(20052)
资源(19794)
(19675)
现代(19441)
商业(18964)
世界(18530)
共检索到615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农业发展环境、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人才与技术资源、数字农业绿色发展、数字农业经济效益这5个层面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分析了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三大地区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最为显著。东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而中西部地区不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大多数西部地区省份表现为“低低”集聚,而东部地区省份多为“高高”集聚。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亮亮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夏春萍  董蓓  
本文依据国内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6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依据得到的熵权值计算了全国31省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了全国省域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与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度。结果表明:我国渔业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湖北、天津渔业可持续水平优势较突出,湖南、海南渔业可持续水平处于劣势,东西部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较高,东部沿海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年均增速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庆  
文章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农业生产数字化、数字化发展环境4个维度选取20个具体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动态权重,融合TOPSIS法测度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其区域差异,通过Moran's I讨论其空间相关性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中高、淮低”的分布格局;4大经济区总体差异基本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区域间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多表现为“高高”集聚,而黄淮地区的城市基本表现为“低低”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郑丽楠  
文章基于中国1997—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及其时间变化相对不大,同时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一定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呈一定的发散趋势。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正相关性呈减弱态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丽   李其涛   柳建平  
在构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2011年至2022年31个省(市、区)相关数据,从农业产出效率、环境优好水平、生态系统稳定性、资源利用效率4个维度,测度和考察了全国及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区域发展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快速、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农业产出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的提升速度最快,生态稳定性保持在平稳状态,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速度最慢;现阶段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贡献度最高的是农业产出效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但整体上单个维度的影响力逐渐降低,4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影响逐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性和协调性不断加强,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系统正在走向良性循环,但存在一定的波动,稳定性依然不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东、中、西部之间以及各个区域内部的差距依然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青松   祝学军  
文章构建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上升较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贡献率逐渐降低;西部地区差异下降较快,逐渐逼近东部地区;东-西、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但均有所降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随邻域水平的增加,低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转移的概率上升,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洁  王琴梅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兆鹏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数字产业化的内涵和分类,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4个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规模、就业人数、企业数量3个核心维度,构建了基托指标体系,并运用优劣解距离-熵权法测算出我国省际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研究发现,2013—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我国省际、四大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和六大经济带之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存在天然的数字鸿沟。空间上,四大地区的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呈现东部引领、中部提升、西部追赶、东北振兴的空间格局,也表现出“沿海-内陆”依次递减的两极化形态。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正在朝向更不均衡的方向演变,无明显收敛迹象,并且区域间差异始终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空间发展特征来看,我国省际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正在从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发展演变,且存在“高-高”或“低-低”组合的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及“俱乐部收敛”特征。要从顶层设计视角制定支持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加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先在东部地区打造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云集的先进生产力园区,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市场和服务支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成坤  江越  张启慧  朱杏芳  
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式分布,相邻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同且集聚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对于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部地区正逐步缩小而西部地区正逐步扩大,同时东、西部乃至全国内部省(区、市)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都在逐年扩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博文   周世军  
为了厘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与演变趋势,文章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检验,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绝对与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及演变趋势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且北京、上海、广东一直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2)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各地区存在多极分化特征,其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最大。(3)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决定,其贡献率约占70%,而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约占30%;从内部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最大。(4)从演变趋势来看,中国各地区的内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高-高或低-低集聚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