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1)
- 2023(13630)
- 2022(10751)
- 2021(9584)
- 2020(7548)
- 2019(16420)
- 2018(16156)
- 2017(30318)
- 2016(15873)
- 2015(17213)
- 2014(17046)
- 2013(16959)
- 2012(15097)
- 2011(13438)
- 2010(13866)
- 2009(13322)
- 2008(13267)
- 2007(12613)
- 2006(11291)
- 2005(10173)
- 学科
- 业(86619)
- 济(70789)
- 经济(70712)
- 企(69738)
- 企业(69738)
- 管理(63334)
- 农(46228)
- 业经(33312)
- 农业(31069)
- 方法(24689)
- 财(21982)
- 技术(20030)
- 中国(18860)
- 数学(16743)
- 务(16677)
- 财务(16663)
- 财务管理(16651)
- 数学方法(16613)
- 制(16070)
- 企业财务(15722)
- 划(14975)
- 策(14886)
- 环境(13579)
- 和(13565)
- 技术管理(13427)
- 理论(13320)
- 地方(13039)
- 体(12678)
- 发(11759)
- 产业(11719)
- 机构
- 学院(237771)
- 大学(225703)
- 济(101039)
- 管理(100377)
- 经济(99150)
- 理学(86131)
- 理学院(85424)
- 管理学(84465)
- 管理学院(84042)
- 研究(72242)
- 中国(59972)
- 农(52840)
- 京(46329)
- 财(44521)
- 科学(42626)
- 农业(39951)
- 业大(39211)
- 江(38359)
- 中心(35207)
- 财经(34986)
- 所(34723)
- 经(31612)
- 研究所(31144)
- 州(30145)
- 经济管理(29667)
- 经济学(28458)
- 北京(28352)
- 范(27089)
- 商学(26890)
- 师范(26848)
- 基金
- 项目(158106)
- 科学(127371)
- 研究(121522)
- 基金(114562)
- 家(98446)
- 国家(97388)
- 科学基金(85978)
- 社会(80619)
- 社会科(76218)
- 社会科学(76200)
- 省(65949)
- 基金项目(61395)
- 自然(52481)
- 划(52058)
- 教育(51888)
- 自然科(51200)
- 自然科学(51187)
- 自然科学基金(50331)
- 编号(50274)
- 资助(42475)
- 创(39577)
- 成果(38053)
- 业(37819)
- 发(36646)
- 创新(35903)
- 重点(34613)
- 部(33695)
- 国家社会(33580)
- 制(33479)
- 课题(33024)
- 期刊
- 济(125385)
- 经济(125385)
- 研究(63895)
- 农(56706)
- 中国(50321)
- 管理(40011)
- 农业(38259)
- 财(36043)
- 科学(32724)
- 学报(31451)
- 业经(29061)
- 大学(25522)
- 学学(24467)
- 融(23835)
- 金融(23835)
- 技术(23556)
- 业(20252)
- 教育(20018)
- 财经(16625)
- 经济研究(16493)
- 问题(16376)
- 技术经济(14883)
- 经(14470)
- 农村(14190)
- 村(14190)
- 农业经济(14131)
- 科技(13630)
- 现代(12576)
- 版(12527)
- 世界(12285)
共检索到359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海艳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实施路径。首先基于架构者理论,研究发现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架构者能量群、外部架构者调节群和数字农业创新生境三个方面。其次数字赋能下的能量群内部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群和调节群之间相互作用促进数字农业创新主体的集聚,进而逐渐形成复杂的数字农业创新链,包括数字农业企业创新链、产学研创新链和辅助创新链,多元化的链条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创新生态网络。最后提出“环境—主体—链条—网络”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数字农业创新生态“命运共同体”、优化数字农业多层次创新生态链、构建数字农业热带雨林式创新网络。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创新生态系统 架构者理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易加斌 李霄 杨小平 焦晋鹏
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自上而下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并构建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层面的价值驱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层面的发展推动以及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拉动四个方面,形成了从宏观制度→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和消费者需求有机统一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链构成要素和数字化农业经济循环系统与价值链主体的协同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由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消费数字化构成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围绕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农业配套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价值链延伸产业数字化发展三大战略模块构成。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构建"环境—网络—主体—要素"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环境,优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价值创新网络,增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主体间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要素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伟 周青 郑登攀
通过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互联网+"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机构创新者和个体创新者组成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生态化创新组织体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于互联网的知识资源配置;正式合作组织与网络社群相结合的组织模式;根植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方法论。在技术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下,上述特征是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和制度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的技术属性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促进了创新主体的互联网化转型;互联网的制度属性表现为使用信息技术的惯例和偏好,使互联网化的创新主体整合为生态化组织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戈兴成 季璐
促进数字经济产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深度耦合、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和演化阶段,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数字经济产业群落、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之后,按照“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更新期”的演化路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不断演化,维持着系统的稳定。因此,应通过加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系统主体结构以及构建系统发展政策体系等推动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舒辉 唐飞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内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WSR框架和动态QCA方法,借助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市场制度是增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其它因素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不构成必要条件,但在空间维度上构成部分省市增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2)导致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有WSR联动型与SR协同型两类,其中,前者强调在数字产业集聚和市场制度驱动下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的联动匹配,后者则突出无产业多样化阻力情境下事理和人理条件的协同共促;(3)导致弱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可归为产业多样化阻力型和一无所有匮乏型,且与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4)数字经济背景下,缺乏数字产业集聚条件的省市可借助数字产业集聚区域的赋能能力和辐射效应,实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依附式升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熊雅秋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面向企业的知识审计活动,为企业把握好知识流动过程,使企业与创新环境互利共生提供思路。[方法/过程]以知识流动路径为切入点,将知识审计引入知识流动的环节中,探究知识流动环节、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和知识审计策略。[结果/结论]企业经历外部知识输入和内部知识循环以及对外知识输出3个知识流动阶段。文章提出企业知识审计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双向性、循环性、创新性的新特征,并对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展开分析,提出应当通过知识识别来定位、获取外部知识,通过知识流分析促进知识融合,通过知识评估来合理进行知识输出的知识审计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熊雅秋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面向企业的知识审计活动,为企业把握好知识流动过程,使企业与创新环境互利共生提供思路。[方法/过程]以知识流动路径为切入点,将知识审计引入知识流动的环节中,探究知识流动环节、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和知识审计策略。[结果/结论]企业经历外部知识输入和内部知识循环以及对外知识输出3个知识流动阶段。文章提出企业知识审计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双向性、循环性、创新性的新特征,并对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展开分析,提出应当通过知识识别来定位、获取外部知识,通过知识流分析促进知识融合,通过知识评估来合理进行知识输出的知识审计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光东 袁明杰 谢智敏
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59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的多重并发非对称因果关系。研究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3个子系统,探究3个子系统之间如何互动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研究发现:高城市创新绩效没有必要条件,而技术创新主体缺失是产生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3种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包括环境驱动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型和技术主体-市场环境双驱动型;驱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生城市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一致。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对发现城市高创新绩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蒋石梅 张玉瑶 王自媛 闫娜
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海尔的产品创新流程,探索了非技术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识别出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五大非技术要素——市场、战略、组织、制度和文化,提出了非技术创新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指出五大非技术要素只有相互协同、共同创新才能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强 雍兰利
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研究的一次范式转变——关注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集成与企业动态的成长路径,新兴产业具有这种转变的典型适应性。依据这一新趋势,文章构建了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环境集成和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企业成长路径两个模型,依此对我国新兴产业企业成长路径做出设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发明,朱美娟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参与主体风险冲突及治理的研究,目前只停留在风险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方面,主要侧重于静态视角,鲜有文献从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动态视角,并结合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主体领导企业考察风险防范和治理问题,而后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构建了领导企业治理的创新生态系统由契约规则到关系规则演化路径分析框架,并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初期领导企业主导的契约治理到成熟阶段关系治理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演化过程,基于领导企业治理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包含契约规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宋建平 郭明敏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赖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当前,山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及运行机制,提出了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中提升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洁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逐步兴起表明,创新范式已开始新一轮变革、转换与升级,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逐步转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国际视角,主动培育与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已陆续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进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与硅谷创新生态系统虽在重点发展领域、人才互动网络以及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在开放程度、创新程度、介入程度以及体系完善程度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促进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应在人才、知识、创新、产业、政策领域加强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洁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逐步兴起表明,创新范式已开始新一轮变革、转换与升级,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逐步转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国际视角,主动培育与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已陆续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进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与硅谷创新生态系统虽在重点发展领域、人才互动网络以及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在开放程度、创新程度、介入程度以及体系完善程度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促进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应在人才、知识、创新、产业、政策领域加强与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邵安菊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而营造创新生态则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前提。针对制约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应培育激发城市创新的"基因图谱",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官产学研企介合作方式,完善孵化器及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孵化质量与孵化率,打造完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与外部环境。
关键词: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生态 创业共生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