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6)
- 2023(15375)
- 2022(12807)
- 2021(11835)
- 2020(9599)
- 2019(21832)
- 2018(21704)
- 2017(41284)
- 2016(22535)
- 2015(25103)
- 2014(24497)
- 2013(23733)
- 2012(21561)
- 2011(19303)
- 2010(19055)
- 2009(17463)
- 2008(16643)
- 2007(14290)
- 2006(12321)
- 2005(10399)
- 学科
- 济(86445)
- 经济(86346)
- 管理(64330)
- 业(59830)
- 企(50435)
- 企业(50435)
- 方法(39825)
- 数学(34064)
- 数学方法(33571)
- 业经(23688)
- 农(22763)
- 中国(22280)
- 财(21761)
- 学(19592)
- 地方(15903)
- 理论(15757)
- 贸(15510)
- 贸易(15504)
- 农业(15423)
- 易(15041)
- 制(14636)
- 务(14282)
- 财务(14209)
- 财务管理(14184)
- 和(14116)
- 产业(13996)
- 技术(13827)
- 环境(13430)
- 企业财务(13367)
- 银(13070)
- 机构
- 大学(312053)
- 学院(311145)
- 管理(124074)
- 济(116390)
- 经济(113768)
- 理学(108529)
- 理学院(107321)
- 管理学(105181)
- 管理学院(104628)
- 研究(99952)
- 中国(72709)
- 京(65771)
- 科学(64509)
- 财(53098)
- 所(49241)
- 农(48336)
- 业大(47007)
- 中心(45498)
- 研究所(45461)
- 财经(43597)
- 江(43502)
- 范(42799)
- 师范(42413)
- 北京(40933)
- 经(39714)
- 农业(38075)
- 院(36867)
- 州(36161)
- 经济学(34810)
- 师范大学(34302)
- 基金
- 项目(221723)
- 科学(174228)
- 研究(163445)
- 基金(159974)
- 家(139353)
- 国家(138205)
- 科学基金(118930)
- 社会(101741)
- 社会科(96369)
- 社会科学(96347)
- 省(86680)
- 基金项目(84940)
- 自然(77321)
- 自然科(75535)
- 自然科学(75517)
- 教育(75063)
- 自然科学基金(74098)
- 划(73199)
- 编号(68027)
- 资助(64762)
- 成果(54692)
- 重点(49338)
- 部(47930)
- 发(46722)
- 创(46499)
- 课题(45746)
- 创新(43253)
- 科研(42571)
- 项目编号(42502)
- 国家社会(41636)
- 期刊
- 济(122656)
- 经济(122656)
- 研究(86634)
- 中国(53509)
- 学报(50790)
- 科学(45667)
- 管理(43533)
- 农(43355)
- 财(39504)
- 大学(37987)
- 教育(37474)
- 学学(35402)
- 农业(30821)
- 技术(26857)
- 融(22184)
- 金融(22184)
- 业经(21521)
- 图书(20599)
- 财经(20049)
- 经济研究(19743)
- 经(17004)
- 业(15512)
- 问题(15479)
- 科技(15291)
- 理论(15213)
- 版(14847)
- 技术经济(14393)
- 实践(14202)
- 践(14202)
- 情报(13816)
共检索到4343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家友 唐馨雨
[目的/意义]人文学者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使用传统手段感知数据的技术困境和进行数据交互认知的人文迷思。从传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出发,无论是遵从信息的生产者驱动模式,还是消费者驱动模式,都需要寻求一个兼具技术与人文框架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Data Storytelling(数据叙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赋予新的使用语境与意义,并以数据科学理论和实践为支撑,成为数字人文方法论甚至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方法/过程]研究从大数据时代数据感知和数据交互认知的困境出发,通过文献调查理清数据叙事的概念与逻辑脉络,提炼其基本要素与理论基础;再对比传媒、商业、文化教育等应用数据叙事相对较早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各情景中数据叙事的用户体验价值、情感价值、知识感知与传播价值、认知驱动价值等,继而总结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数据叙事的应用与实践意义;最后提出图情档学科利用数据叙事展开数字人文研究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结果/结论]数字人文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探索与发展,始终围绕着数据感知与价值发现的技术规律与叙事话语体系的人文框架或范式不断迭代升级。以数据科学为平台、信息可视化为产品或服务形态、叙事学为价值变现渠道的数据叙事,将有利推动数字人文研究,成为整合数据资源,以至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重要工具。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琼 蔡迎春 欧阳剑
数字叙事是开展数字人文教育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意识、学术、技术和社会成果等方面具有有优越性。文章通过探讨数字叙事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形式,以及实证研究对应形式的教学案例,归纳出数字叙事在数字人文教育中的特点,提出数字叙事运用在数字人文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和策略。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莉曼 张向先 孙绍丹
[目的 /意义]政民互动数据对完善社会治理有重要价值。立足于分布式认知视角,将交互叙事思想应用到政民互动数据分析方面,为高效传递政民互动数据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方法 /过程]借鉴心理学的分布式认知理论与故事工程学的交互叙事思想,运用跨学科研究法解析政民互动数据交互叙事的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与认知环境。在此基础上,从认知客体角度提出政民互动数据交互叙事模式,从认知环境角度探究政民互动数据交互叙事的实现路径。[结果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静态叙事,交互叙事的灵活性更强,而分布式认知理论为政民互动数据交互叙事的实现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对发挥政民互动数据的决策赋能价值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仇开域 夏翠娟
本文通过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两条路径,探讨了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并基于对具体实践应用项目的总结提炼,抽象出跨媒介叙事在GLAMs机构所提供的数字人文服务中的应用方法和路线,为多模态文化遗产的活化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首先从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特征入手,阐述其叙事方法及与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一致性及必要性,并对当前领域内跨媒介叙事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思路及当前问题。接着结合上海图书馆的碑帖、家谱及老唱片资源素材分别进行跨媒介叙事实践,从实际应用层面探索了通过跨媒介叙事进行数字人文叙事空间营建、活化文化遗产、促进知识普及、构建文化记忆的可行性。基于文献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提出GLAMs机构数字人文服务中跨媒介叙事的应用方法和路线,并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可用性和通用性,以期对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索。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珂 刘芮
[目的/意义]基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现状,探讨游戏化叙事对数字人文的驱动和变革作用及其应用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游戏化叙事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叙事表达和媒介呈现两个维度总结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体现的游戏化叙事理念。[结论/发现]提出数字人文游戏化叙事的实践路径,即挖掘特色文化基因、构建开放叙事文本、完善平台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媒介矩阵。[创新/价值]游戏化叙事为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丰富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樊振佳 李涵 杨丽娟
[目的/意义]社会对“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给予高度关注。在“非遗”数字人文项目实践中,探索有效的众包路径具有关键性意义。[方法/过程]立足游戏化和叙事相关理论,提出利用群体智慧开展情境化众包的思路,利用问卷法识别确认关键游戏元素,并以河南越调的代表性剧目为叙事线索,完成互动数字叙事框架的构建测试平台,且基于这个平台针对直接用户和潜在用户分别开展实验,对其可用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确定了8个关键游戏元素,设计出一套基于互动数字叙事的情境化众包方案,并验证了平台的可用性和可行性。研究成果为加快“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元数据或基础信息,为“非遗”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付雅明 张永娟 刘炜 朱庆华
[目的/意义]在梳理数字叙事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方法化的可能性与潜在的价值。[方法/过程]对数字时代下产生的与数字人文研究息息相关的“数据叙事”与“数字叙事”概念进行辨析,对在传媒领域与公共史学领域首先提出并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数字叙事的相关实践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已经体现的数字叙事实践从资源组织与成果呈现、交互体验与增进认知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结论]提出数字人文视野下数字叙事的概念、内涵、特殊性以及数字叙事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的可能性,并对形式化叙事及数字人文叙事评价的前景作出展望,构建“数字人文形式化叙事及信效度评价模型”,以期对数字叙事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价值与潜能进行探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志军
大学叙事是院校发展经验的真实表达,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经验性三个特征。院校研究中的问题、思路甚至研究方法与成果都必须在研究者获得真实的在场经验之后才能产生,也只有建立在"本土经验"基础之上的院校研究方案才更具信度和魅力。叙事研究回到现场的策略和对现场文本与研究文本的分析对院校研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学叙事应当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叙事研究方法应当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大学叙事 叙事研究 院校研究 文学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熊和平 方庆圆
应用题叙事是社会数理生活方式的镜像。应用题的人物关系及其话语特征表征了学生的数理生活语境与价值结构。应用题的编写机制、叙事门类与方式,折射了特定时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学的基本母题。数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为解读应用题叙事的知识社会学性质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框架。面向生活世界的应用题创作,需要容纳多样性生活价值指向,开放数理生活的阐释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胡昊天 邓三鸿 张逸勤 张琪 孔嘉 王东波
文本自动分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与关键步骤,是深度发掘非遗内在信息的前提。文章构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自动分词模型。探究了融入领域知识的机器学习模型CRF、深度学习模型Bi-LSTM-CRF和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RoBERTa、ALBERT在非遗文本上的分词性能,并对比了通用分词工具HanLP、Jieba、NLPIR的效果。在全部14种模型中,RoBERTa模型效果最佳,F值达到了97.28%,预训练模型中ALBERT在同等条件下训练速度最快。调用分词模型,构建了非遗文本领域词表和全文分词语料库,对非遗文本词汇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挖掘。开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自动分词系统(CITS),为非遗文本自动分词及分词结果的多维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工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建亮
高职人文慕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角色演变和培养方式缺失、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策略缺失、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路径缺失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叙事驱动下的文化认同指引和个人成长关注的慕课改革思路,将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基因植入学生叙事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职人文慕课的实践路径:加强思想引领工作,避免文化虚无主义、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培养职业自信人才、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慕课 叙事 高职教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玮 李晓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地区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探讨了数字叙事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强调了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及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实践意义。研究指出,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景观的设计和保护提供了持久性、集成能力和高效管理等优势。文章分析了数字化工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论证了数字叙事在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保护和传承中的战略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将数字叙事融入乡村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同时确保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雷珏莹 王晓光 侯西龙
[目的 /意义]在图像互操作框架和数字技术的应用背景下,融合数字叙事理念对图像进行解读、阐释、组织与传播,成为人文领域和文化机构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图像数字叙事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提升数字图像资源的价值挖掘和意义呈现。[方法 /过程]通过梳理数字叙事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构建图像数字叙事的基本框架,从叙事素材、叙事结构、可视化呈现、用户交互方式4个维度对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图像数字叙事样本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总结归纳图像数字叙事的结构与策略。[结果 /结论 ]分析发现,图像数字叙事策略以图像的视觉媒介为核心,围绕图像的解读与意义建构选择叙事结构和逻辑,并结合可视化呈现设计最终实现叙事目的。当前图像数字叙事策略以传统叙事逻辑融合数字呈现方式的形式为主,图像内容解读的数字叙事机制与模式仍有待强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图像型资源的数字发布和叙事性呈现提供一定的理念指导和方法支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修良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边疆研究逐步进入到人类学视野之中。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走出了民族国家知识体系框架,通过阐释边疆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关系和可能性结果,继而形成了“从边疆看世界”的鲜明的人类学叙事特征,内容包括边疆空间意义的地缘政治变迁和主体意义的生命政治形成,前者描述了边疆社会变迁和政治秩序的变化,后者则描述了边疆区域不同群体的社会实践以及相应治理技艺的演变,一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边疆“内”与“外”关联的多层面理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对中国边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全球化 边疆 人类学 生命政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